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雪静  乔明 《国际石油经济》2013,21(3):33-37,109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ExxonMobil、Shell和BP等国际大石油公司采取了积极发展替代能源、加强能源管理、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影响减排政策制定等策略,以降低企业经营压力和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社会形象。我国石油公司可借鉴这些经验,实现业务拓展、技术创新与减排的协调发展,为公司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赢得更有利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2.
低碳背景下核电发展趋势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核电作为一种技术成熟、安全经济的清洁能源,能够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最有效、最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GDP主导和全球生态平衡,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当今世界,低碳经济日益成为时代潮流,抢占低碳经济发展制高点成为国际竞争新动向。石油  相似文献   

4.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减排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巴黎协定》形成了以"国家自主贡献+全球盘点"为主的集体减排行动模式。阐述了我国能源结构与碳排放现状,针对煤炭行业,从开发、利用和转化3个方面分析了碳排放的现状与发展难题,并分析了煤炭行业碳排放的发展趋势。提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战略和政策建议,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能源清洁化转型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国际大石油公司通过发展天然气业务、开发可再生能源、促进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强化炼化业务发展等措施,努力实现向清洁能源公司的转变.国内石油公司在开发环节突出清洁化生产、环境保护,在转化环节严格控制和降低污染排放,努力向消费环节提供更多的清洁低碳能源,但在顶层设计、自主创新能力、可再生资源评价、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我国传统能源企业需深入贯彻能源革命理念,依靠技术创新,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坚持开放合作,实现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和清洁能源开发的协调统一.同时,国家需制定合理的补贴、金融、价格政策,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加大基础研究与基础设施投入,强化监管体系与碳交易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6.
资讯     
正实现能源转型需构建新一代能源系统我国新一轮能源转型和革命的战略目标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一代能源系统,以实现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服务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构建新一代能源系统,要从六个方面着手:第一是积极推进能源结构的清洁转型,构建新一代电力系统;第二是构建源端基地和终端消费  相似文献   

7.
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应在推进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消费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能源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资讯     
<正>"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11月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  相似文献   

9.
可以说,人类已经进入"碳"主导的时代。气候变化是国际政治的核心议题。改变以煤炭为主的高碳能源结构,转向以清洁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结构,是大势所趋。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已经成为基本国策。中国同时迎来了能源结构转型、电力体制改革、电力供需变化的挑战。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了尽快实现这个目标,电力行业既要加快能源转型步伐,大力发展清洁、低碳非化石能源,同时也要加强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十三五"以来,我国煤电产业在节能减排、结构调整,以及为可再生能源提供基础性调节功能等方面不断优化提升,为电力行业清洁、安全、高效、低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在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