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卫刚 《现代企业》2001,(7):37-37,48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成功的沃土,是企业获得永久竞争优势的最终源泉。在建立“以人为本 ”管理理念的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在于激励员工。无论企业 的技术水平多么高,产品多么精良,服务多么优秀,决定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员工的团 结合作和努力奉献。采取科学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对企业的 忠诚度,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但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在激励员工方面却 存在着一些误区,应当引起重视。一、重视对先进员工的激励而忽视对后进和中间员工的激励。先进员工和…  相似文献   

2.
员工激励是个大课题,很复杂。说到激励,很多老板首先想到的是给钱,认为“重赏之下有勇夫”、“有钱能使鬼推磨”。我绝不忽视更不反对要有一套科学先进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和政策,但我认为钱以外的员工激励更重要、更有效。看不到和做不到这一点的企业,往往钱没少花,效果却不如人意。  相似文献   

3.
本钢集团公司总医院是国家级三级甲等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学院。几年来,本钢总医院的管理者在医院深化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进一步认识到,人已经取代资金和资源成为医院最大的资产,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表现。因此在实践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医院”的指导思想,采取了诸如货币激励、竞争激励、典型激励、负面激励、参与激励等激励措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荣获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本溪市先进党委、本溪市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4.
在企业持续不断的组织结构调差中强调对员工激励的必要性在于调整本身容易对员工造成伤害,“结构调整赶走人”的事实使员工心理急剧波动。文章对此分析后指出,企业应该采取远景激励、培训激励、晋升调迁激励、参与激励、授权激励、职业生涯规划激励等激励手段,从精神上安抚、从能力上支撑员工,从而激励员工,实现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员工健康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5.
激情管理通过高层管理者真情管理的理念与行为,把“以人为上”、“以情相待”、“以心交心”、“服务员工”、“注重细节”、“营造平等”的理念,变成关爱员工、激励员工、激励中层,从而达到员工激励效应与真情管理效应,并实现改善员工心态、改善公司文化氛围与改善公司业绩效应。与传统的从基层、中层到高层的“官位金字塔”颠了个倒,其功效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6.
设置荣誉.树立标兵,分开等级,奖励先进.在员工中评出各种“小星星”,是企业常采取的激励员工的方式。但在执行过程中有时却不尽人意,荣誉形同虚设,过程操作不公,甚至引起负面效应。有的企业.有的人,不知怎么对“劳模”极为反感,他们说全厂上下一提“劳模”就集体反胃,荣誉成为一种负担.一种讽刺。  相似文献   

7.
信息激励是研究单纯的、不伴随具体的物质刺激、但却给人的观念造成影响的“消息”对人进行激励的一种激励模式。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本文拟从理论高度予以概括总结。 一、危机激励──“破釜沉舟” 危机激励是一种很好的信息激励方法,它的实质内涵是刺激人的“安全需要”,让人“居安思危”,不要“盲目自信”,让人们在安全需要上常怀有“饥饿感”,人们才会更加团结、更加努力,警惕环境变化,迎接未来挑战。 危机激励的用法十分丰富,而且各有巧妙。历史上西楚霸王的“破釜沉舟”是运用此法的成功典范。昔项羽率2万士兵…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经验反复证明,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人。在企业“硬件”日趋接近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挥员工潜能这一“软件”因素,是众多国有企业极为关注和一直探究的问题。文章简要阐述了员工激励的一般性问题,论证了企业绩效考核方式对员工激励的影响,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调整策略和对策建议,以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进一步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企业与文化》2004,(3):35-36
农工商出租汽车公司崇尚人本管理,以“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为管理方略,以企业文化凝聚员工的心。在长期的实践中,公司提炼了“自我超越、永不满足”的企业精神和“企业品牌是我们共同的利益”的企业价值观以及“让市民感受文明,让乘客满意放心”的企业道德观,并以此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激励员工为实现共同愿景不懈努力。公司坚持以企业的共同价值理念统一员工思想、营造企业氛围、培育员工行为规范,充分激活员工潜在的积极性,培育了一支忠诚企业、爱岗敬业,自觉服务市民、奉献社会的员工队伍,展示了上海出租汽车行业的文明形象,体现了上海城市的精神风貌。企业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连续三年获上海市用户满意企业荣誉和全国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农工商出租”已成为上海市民最喜爱的出租车品牌之一,“蓝天白云”出租车业已成为上海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0.
张晓东 《人力资源》2005,(12):12-13
员工激励是一门艺术。激励“问题员工”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阅读本文,那些在员工管理中惯于使用刚性管理的管理者也许该做一下反思。  相似文献   

11.
一、激励的能力。1、激励员工。优秀的管理者要善于激励员工,要让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努力去工作,要把员工的“要我去做”变成“我要去做”,实现这种转变的最佳方法就是对员工进行激励。如果我们用激励的方式而非命令式的向员工安排工作,更能使员工体会到自己的工作的成就感。激励的方式并不会使你的管理权力被消弱。相反,你会更加容易地安排工作,并能使员工更加愿意服从你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以调整精神传递的量和质作为激励手段,属于精神激励。精神激励是一种“不花钱”的有效激励手段。在特定情况下,精神激励不仅可以弥补物质激励的不足,而且可以成为长期起作用的决定性力量,其激励深度大,维持时间也较长。因此在激励员工时,要在正确运用物质激励的同时,注重精神激励,并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不同的人需要的报酬是不同的,有些人“一切向钱看”,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原有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激励模式早已过时。随着雇主品牌概念的提出.一种新的激励方式出现了。企业已经意识到为员工建立最佳工作场所成为企业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必要手段。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和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最佳雇主品牌,用心去激励员工.与员工达成一定的心理契约。  相似文献   

14.
超市型激励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激励措施多采用静态、固定的方式,“以一应百”.用一种激励方式未应对所有员工。它忽视了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无视员工需求多元化的存在,因而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激励效果。这一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组织顺利发展的“瓶颈”。超市型激励方式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企业激励系统的“内装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加入WTO后,国企竞争形势日趋严峻。企业间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看,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内部激励系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否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激励系统是企业进入人本管理和精细管理阶段的重要标志,更是企业调动全员力量,挖掘员工潜能,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激励系统方面还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一是企业管理层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认识不足。首先,在思维观念上还滞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上。强调以“工作”为核心,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取决于工…  相似文献   

16.
于顺游 《人力资源》2006,(6S):59-59
为了激励员工,在支付薪酬时。我们不仅要提供物质保障。也要有精神激励.有时,也需要一些“负”激励——一些适度的惩罚。不管是哪种方式。管理者若想立竿见影,就需要把握几个“度”。  相似文献   

17.
杨静 《现代企业》2006,(11):18-19
一、企业激励存在六大误区 激励是用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领导的一项主要职能。大多数企业不仅希望能够长期保有员工.还希望他们全心投入工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公司通过提供员工优厚的薪资、舒适的工作环境等,激励员工对公司许下宝贵的承诺。但是,很多公司的激励方法却不奏效,无法留住员工的脚步。即使留住了员工的人,也留不住员工为公司全力以赴工作的心。  相似文献   

18.
高级管理者如何让员工的状态达到巅峰的法则是“激励”,激励需要遵循适才适所的管理原则。随时鼓励并称赞球员,是韩国足球教练希丁克激励团队的风格与法宝。玫琳凯公司营销赞美可与世界杯获得的掌声相媲美。赞美员工,激励土气,企业营销可以实现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9.
深得人心的福利比高薪更能有效地激励员工,在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管理理念的今天,企业越来越重视福利制度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但传统的福利项目给员工以保健作用远远大于激励因素的感受,单一的福利计划很难满足员工的多样性、多层次性的需求,要想通过福利来激励和保留员工,则必须展现福利项目的差异化.亦即弹性福利或个性化福利。  相似文献   

20.
知识型员工所拥有的知识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关键。采用科学的激励方式,挖掘知识型员工的知识潜力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文章通过对知识型员工心理需求特点进行分析,论述了柔性激励在知识型员工管理中的适用性,提出了知识型员工的柔性激励,并设计了知识型员工的成本契约型和心理契约型激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