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元危机、世界经济失衡以及次贷危机,凸显出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制度性缺陷.基于此,本文梳理归纳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原因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不同方案,结合我国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观点,提出新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2.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金融危机频频爆发,全球金融动荡,特别是当前以美国次贷危机开始演化成的全球金融海啸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作用。究其原因很多,但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首先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和全球金融动荡进行简述,然后具体探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动荡的关系,然后针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从原则、方向以及改革内容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改革成为美国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关注点。在当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改革可以从限制美元权力和强化美元责任两个方面入手。从限制美元权力方面看,目前并不存在改变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现实基础,超主权货币作为美元的良好替代也不具备现实的推进条件,因此中短期改革的方向只能是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修补,而不是根本性变革。在强化美元的责任承担方面,可以采用直接约束和间接约束两种手段。由于涉及到美国的经济主权,直接约束的大部分内容不具可操作性,但是可以从稳定美元汇率等方面加强国际经济协调与合作,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现有体系不再进一步恶化,为后续改革赢得时间。对美元的间接约束可以通过货币多元化来实现,然而无论是通过区域货币合作还是通过主权货币直接的国际化,这中间都存在变数与风险。因此,中短期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只能缓慢、渐进地推进。  相似文献   

4.
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支持系统,合适的和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对促进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国际 货币体系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提出了国际货币体系滞后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国际货币体系滞后发展的深层原因。文章还分析归纳了当前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几种设想,说明了国际货币体系今后的发展趋势及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固有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越来越不适应当前世界经济体系的顺利运行。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探索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国际货币体系弊端的基础上,就尝试改革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力 《消费导刊》2009,(18):87-87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美国次贷危机经由世界货币美元传递发展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在这次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重新探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可以为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各国经济均受到严重影响,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也暴露出来.因此,必须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进而从根本上维护全球金融稳定.本文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入手,通过剖析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从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两个角度,提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元虽然失去了霸主地位,但仍然在各国国际储备赁币中占较大比重.单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利于全球经济的穗定,形成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进一步加强,人民币国际化并最终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一的呼声越来越大.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长期、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我国应该抓住机遇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9.
程涵 《国际商务财会》2023,(22):22-25+30
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美元本位制下,特里芬问题未被解决,金融危机周期性爆发。世界各国对美元信心不足,但又不得不依赖美元。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没有承担起应有的义务,以本国经济需求为主,以牺牲他国经济为代价。文章对世界经济现状进行分析,描述了美国利用美元影响全球经济,探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可能发展的方向。文章认为,无论世界贸易体系如何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如何变化,人民币国际化是趋势也是必需。  相似文献   

10.
2007年一场次贷危机席卷整个美国,并在2008年9月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经济领域普遍认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是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因此,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成为必然.本文将提出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未来演化路径的构想,并分析该演进路径形成的机理和原因-短期内,美元单-货币霸权仍将一定程度的延续;中期内,国际货币体系将走向多元化;而在长期,超主权国家货币将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方向.最后,据此提出我国的应对建议,即通过对外寻求亚洲货币合作、实质性参与中国东盟区域外汇储备库的建设,对内发展国内经济,降低对外依存度,满足成为国际货币的两大条件,从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1.
石云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6):130-130
当前国际体系具有内生的脆弱性,而由两个或多个储备货币组成的国际货币体系,会比单一货币的储备体系更具不稳定性,超主权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终极目标,但是基于一系列现实原因,超主权货币在近期难以实现,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如何创建国际货币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涛 《商业研究》2001,(2):104-105
金融是经济的基石。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如何创建国际货币新体系是各国面临的新课题。纵观国  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过程,如今创建国际货币新体系实际上面临着三种选择方案,即建立国际性的央行,  发行国际统一货币,通过消灭国别性货币建立国际货币新秩序;在完善国际货币基金功能的前提下,让  较多的国别性货币承担工具货币职能;在保持各国国别货币的前提下,建立国际货币协调与管理组织。  民族和国家利益是国际货币体系建立方案选择的前提,是建立国际货币新体系的最根本方面。  相似文献   

13.
张红莲 《商业时代》2011,(24):51-52
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已是大势所趋。美元的霸权地位受到削弱,欧元、日元面临维持其地位的巨大压力,其他货币目前都难以担当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这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本文从国际货币的职能出发,指出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多极化来维持平衡发展,并以国际货币的职能为标准来讨论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阐述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论证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并且通过分析货币联盟和建立超主权货币两种主流改革途径得出未来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应为货币联盟,同时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其可能会向超主权货币过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世界的变化与各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制度缺陷.基于此,本文在回顾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发展进程基础上,深入剖析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以探索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16.
国际货币体系功能的缺失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货币体系具有维持国际间货币流动稳定,保持世界经济平衡发展等功能。现行的“牙买加体系“,其不稳定的汇率制度难以维持国际货币市场的稳定,以美元为中心的支付与结算方式难以适应世界生产与贸易格局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功能缺失。中国应抓住机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完善与重构。  相似文献   

17.
桂花 《商业研究》2005,(21):9-12
从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货币体系,发现国际货币体系其实隐含着各国的政治利益问题,国际货币体系是一段时期国家利益妥协的结果与博弈的平衡点。国际货币体系的交替深刻地反映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可以说它是一段时期国际关系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步伐加快,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日益表现出与之不相适应的缺陷,探索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回顾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比较了相继实施的三大国际货币体系特征,并重点分析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之上,对新形势下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了探索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逐步地暴露出了现如今国际货币体系的种种弊端,鉴于此,伦敦G20峰会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先生发表了《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提出了建立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建议,旨在创造性的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这个建议在国内外引起了强大的反响,这个建议对于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必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完善国际货币体系提供了方向,但是不可避免的,它的实施也存在很多阻碍。  相似文献   

20.
王一情 《现代商业》2014,(26):67-68
世界经济能否健康平稳的运行离不开良好的国际货币体系,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弊端逐步浮现,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新兴市场的国家代表,飞速发展的经济实力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基础。人民币在周边贸易中的广泛使用和对获取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地位的迫切愿望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