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险资本市场发展模式的有效性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晖 《经济纵横》2001,(7):49-52
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模式设计对风险资金的动员、分配及降低风险投资的代理成本 ,进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国际经验表明 ,以证券市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优于以银行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对我国来说 ,发展以国家资本为主导的风险资本市场发展模式是我国现阶段最为可行的安排 ,但这并不意味着向旧体制的复归 ,而是以市场为中介、以契约为基础和培植完整的专业化中介服务体系作为其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2.
传统上,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之间的比较着重于为企业提供资金机构的差异。依此,把公司治理模式分为以市场为中心的英美模式、以银行为中心的日德模式和以家族经营为中心的家族监控模式。公司治理模式会在保持特殊性的前提下实现某些方面的趋同,公司治理的核心在所有模式中是一样的,即有权治理公司的人之间的监督和制衡。  相似文献   

3.
冯玫 《经济论坛》2002,(14):45-45,5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银行资本、证券资本和风险资本发挥资本融通和配置作用的特点不但有了明显的变化,而且形成了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几种典型的金融资本作用模式。本文试图对此进行阐述,希望对我国金融资本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作用。1.美国模式。美国模式是以银行业与证券业分离为主要特征的,银行提供短期资本,证券市场提供长期资本,风险基金提供高新技术企业风险资本,三者共同成为美国产业获取资本的三条渠道。尽管目前美国金融业正在取消进入壁垒,消除银行业与证券业的严格分业界限,银行和证券公司都开始通过子公司…  相似文献   

4.
2005年,中国资本市场将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以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信托、保险、QFII七大投资主体主导的大资本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银行业:有赖于证券市场化解风险;证券业:可能是中国大金融的多米诺骨牌引倒者;保险业:寻求证券市场的双赢;基金业:中国资本市场最活跃的力量;信托业:资本市场发展的补充性主体;期货业:创新为资本市场的繁荣酝酿机会;QFII:资本市场的新力军。  相似文献   

5.
国际上,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有两种:(1)以美国为代表的技术领先者发展模式,它是以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基础的内部创造技术的发现型(或自主型)技术创新模式;(2)以日本为代表的技术追赶者发展模式,它是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改进为主的模仿式技术创新。金融体系也大致可分为两类:(1)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的“基于法律的体系”,它是以资本市场为中心,企业融资方式多是多元化的直接融资,并需有一个良好的法律体系作保证;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银行主导的“基于关系的体系”,在该体系中,企业融资由银行中介通过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方式…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模式与金融体系模式的互动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创新存在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两种模式,而金融体系也可以划分为“基于关系的体系”(以银行为中心)和“基于法律的体系(保持距离型)”(率证券市场为中心)两种类型。分析表明,技术创新和金融支持两者互动,各有其优缺点。分析这一关系并给出我国技术创新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对资本市场的市场体系、市场结构,资本市场产品的构建与开发提出了指导方针,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证券市场的高度重视。证券市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的功能,尤其是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仅是将《决定》真正落到实处的要求,更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证券市场功能充分发挥的必需。  相似文献   

8.
商业银行应该建立新的,以市场为中心的客户服务模式。其具体思路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建立以适应客户为中心的业务运行体系。这个体系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向各类客户提供本外币、表内外以及中间业务等一揽子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从机构设置上体现“银行围着...  相似文献   

9.
目前,资本市场正由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向商业银行与证券市场并重的"双核"体系转变,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巨大冲击,但同时为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提供了动力和发展契机。为适应综合经营发展的需要,积极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建立与非银行机构的全方位合作,构建银行金融控股集团将是下一步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重点策略。  相似文献   

10.
金融机构演化分析——基于投资者分布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证明,一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中心或是以市场为中心取决于该国的投资者分布特征。投资者是否参与特定类型投资取决于他是否拥有超过该类型投资所需的临界资本,小投资者拥有的财富很少,只能选择临界资本要求很低的银行投资工具。中等投资者则愿意选择具有较高临界资本要求的市场投资工具。当一国的投资主要是由大量的小储蓄者提供时,该国将形成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系,如果一国的中等投资者占据了主要地位,那么该国的金融体系就将体现出以市场为中心。  相似文献   

11.
目前,资本市场正由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向商业银行与证券市场并重的“双核”体系转变。这一转变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了巨大冲击,但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提供了动力和发展契机。本文旨在探讨资本市场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流的国际型商业银行。并结合相关内容探讨商业银行下一步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学中,非均衡是指不存在完善的市场和灵敏的体系的条件下所达到均衡,我国资本市场在其发展中存在着非均衡现象。虽然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是从70年代末开始的,但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却延迟到了90年代初。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尽管资本市场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但因它的发展是滞后的,非市场的,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非均衡。 首先资本市场发展结构的失衡 资本市场是指融通长期资金的场所,它可分为中长期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证券市场又可细分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资本市场狭义上是指证券市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本身存在着结构失…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经济和科学高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不同领域的发展,为我国金融领域带来全新的发展契机,加快了金融市场现代化发展进程.在金融市场中,资本市场是关键构成部分,是资金运作和融通的长期场所.资本市场中,证券市场作用发挥影响较大,其是市场体系中最具创新、最为灵活、最为重要的构成内容.由此可见,在当下社会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中,证券的作用和重要性.为了促进证券市场长远发展,本文主要就证券市场中会计分析的发现与启示全面阐述,增加对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的了解,为金融领域可持续发展做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较快,经历过大起大落,在政府和市场一起运作下证券市场稳定了下来。证券市场是一个巨大的资本市场,如何让资本在面对高速发展的经济下能够得到保值并且获得盈利,价值投资理论是我们投资很好的指引。本文探讨价值投资理论在中国证券市场能够适用。投资者应该接受这个理论,让中国证券市场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资本得到增值,同时以云南白药为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银证融资从过去的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再到现在的相互合作、相互渗透经营,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这种经营模式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证券业的资金渠道,实现了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对接,但是由于证券市场的不稳定性也给银行带来的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资本市场与现代产权制度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会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在推进产权改革和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过程中,以证券市场为主体的资本市场显而易见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各类产权主体之间的资本流动、重组、融合日益频繁。在如此纷扰的情况下,开放的资本市场特别是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是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王亚民  朱荣林 《现代财经》2003,23(10):32-35
文章首先回顾了与资本市场模式相关的研究文献,然后实证研究不同资本市场模式国家的风险资本市场,从风险投资角度比较不同资本市场模式效率,并对证券市场及其肿机制对风险投资发展的作用机制做出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8.
托起明日企业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债券市场的滞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产运作、资本结构的改善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优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证券市场的均衡发展,使国民经济运行的风险和金融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9.
王磊 《经济与管理》2008,22(9):30-33
依据国际短期资本流入的流量理论,以中国证券市场为代表,与国际上主要国家的证券市场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对比的实证分析发现,中国证券市场具有相对较高的单位风险收益率,且受国际资本市场的扰动较小,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等特点,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放缓背景下,中国的资产市场构成了国际短期资本避险和套利的优良场所。  相似文献   

20.
资本形成对推动一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融资模式是资本形成的重要路径,目前国际已经成熟的融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为主的市场主导型模式,另一种是以德日为代表的以银行贷款融资为主的政府主导型融资模式.,本文着力分析这两者的关系,以期为我国融资模式的发展趋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