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下,运用1999—2012年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冲击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两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扩张对宏观经济变量都有正向影响,其中短期内财政政策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而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则更为长远。此外,财政政策冲击会对货币政策产生较大影响,而货币政策冲击对财政政策的影响则较微弱。  相似文献   

2.
经济决定股市,股市反作用于经济,股市泡沫加大经济泡沫,股市危机加深经济危机.宏观经济政策,既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要包括股市政策.股市政策应成为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的三大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刺激经济,稳定股市,不仅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要实行休养生息的股市政策,并配合运用.  相似文献   

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工具。本文从简述两大政策相互关系入手,着重评析我国五年多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并配合稳健货币政策的成就、作用与存在问题。指出今后一段时期仍须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两大政策配合运用的层次。  相似文献   

4.
为了预防欧债危机再次发酵,欧元区各国主要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搭配来刺激经济以及改善财政状况。但从长期来看,宽松的货币政策使通货膨胀的风险一再加大,而紧缩的财政政策则让萎靡不振的欧元区经济雪上加霜,两者的叠加很可能导致欧元区在未来陷入滞胀。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危机,欧元区亟须对当前的宏观经济需求管理政策进行反思。另外,在货币和财政政策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引入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凯恩斯宏观经济需求管理的缺陷,使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5.
对伯南克来说,美联储和财政部应该合作并尽可能强化货币政策的"财政政策部分"从而达到提振宏观经济的目的。然而2009年伯南克提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在理论上自相矛盾,货币政策的"财政成分"是量化宽松政策起效的主要原因,缺乏财政政策配合的单纯量化宽松无法对美国实体经济起到提振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任何国家,对投资具有决定影响的都是宏观经济政策,在影响投资的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 1.财政政策。它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财政政策对企业投资有较大的影响,一般说来通过政府对企业所得税征收的减少,比较能有效地减轻  相似文献   

7.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在去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在我国体制与结构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况下,两大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应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调整政策取向,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属于管理浮动制度,其实是钉住美元的固定钉住汇率制度,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有效,故我国目前更多的是依赖财政政策在发挥效力。随着我们的对外开放程度在不断提高,我国将选择资本的自由流动,根据“蒙代尔—克鲁格曼三元悖论”,这将实际意味着我们将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体制逐步走向浮动汇率制。原来的政策组合将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独立的货币政策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应该是政府和货币当局追求的首要目标。在浮动汇率制度条件下的货币、财政政策两种政策的有效性都比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有绝对的提高,而且,在浮动汇率制下,从政策对产量的影响看,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为有效。本文分析了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搭配的转变以及货币政策的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9.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2010年12月3号,中央政治局表示2011年的货币政策将从2010年的"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这是国内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此转变,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任何国家,对投资具有决定影响的都是宏观经济政策,在影响投资的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把财政政策定义为:为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所作的决策。财  相似文献   

11.
国债市场连接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国债政策既能与财政政策相配合,又可与货币政策相搭配,本把国债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资产来进行研究,通过对我国国债市场发展与商业银行发展关系的研究,洞察银行业的经营状况和投资偏向,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动态,探索进一步发展我国国债市场,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宏观经济反映在总量上的矛盾,实际上是由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所引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最重要工具,不仅要实现总量平衡,更多地应考虑如何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如果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只是单纯地采取总量调控的措施,政策效果不会理想。因此,政府中长期调控目标应是优化经济结构,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3.
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外非均衡、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性波动、经济增长路径及其可持续性、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内外平衡与人民币汇率、宏观调节的财政政策及其有效性等问题上,不仅在宏观经济理论研究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而且在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国债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国债政策的取向应该是:适度控制国债规模、调整国债结构、优化资金使用方向、推进利率市场化、使其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及宏观政策的有效组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反通货紧缩过程中,引伸出两个政策问题:一是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二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怎样组合有利于反经济周期。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逻辑出发,系统阐述了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基本原因是社会公众预期的非对称性。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是反通货紧缩的有效政策组合。在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9.1%从而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后,中性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符合理论与现实逻辑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当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与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频繁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积极探索两者之间的合理搭配。从实践看,两个政策尚未达到协调的程度,改善的空间仍然很大。本文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的一般做法,近年来我国的实践,两项政策搭配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效果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对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2012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宏观经济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对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和要素收入、金融危机背景下通货膨胀及治理、环境约束下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增长、新的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金融危机及防范、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影响及最优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影响及货币政策选择等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2011年中国金融政策执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执行的主要金融政策、金融市场运行及政策效果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2012年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对应执行的金融政策提出了建议。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有扶有控"的主要信贷政策等金融政策的推动下,2011年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但仍存在物价上涨较快等问题。2012年中国货币政策应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搭配积极的财政政策,利用合理的信贷政策,继续稳定物价总水平,同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9.
随着COVID-19疫情爆发,国内外形势已发生极大变化,加之我国宏观经济在此前便开始步入“新常态”,随着不断逼近上中等收入阶段与高收入阶段的分界线,经济增速继续放缓,经济可持续性更加呼唤经济高质量发展,于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也随之面临新的挑战。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可依次从紧密联系、联动领域、不同调节范围及侧重点四个维度来观察。财政政策在与货币政策实现协调配合的过程当中,其功能分野各有所长,货币政策在总量调节方面作用突出,而侧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则要求财政政策更多发挥作用。我国自1992年以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历经五个阶段,亚洲金融危机时两大政策双松促增长,而引领经济“新常态”时两大政策一松一稳防风险助转型。当下,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当特别注重政策工具所依托的制度建设逻辑,加入应对新冠疫情与“六稳”、“六保”等考虑,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上推进现代国家治理进程中,需注重从“逆周期”演化为“跨周期”宏观调控目标的调控机制优化。  相似文献   

20.
2014年,我国宏观经济走势、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验、经济波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财政政策规则、货币政策有效性及最优货币政策选择、通货膨胀及其福利成本等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在这些热点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