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近期公布的2008年11月经济数据中,外贸出口、CPI、PPI以及工业企业增加值等各项数据寒意十足,四季度经济面临下行风险。为提振市场信心,调动经济活力,一系列政策在年底密集出台,让人们应接不暇,这也昭示出政府是动了真格的要刺激经济回暖。  相似文献   

2.
美国经济出现企稳回暖的趋势后,美联储此前为救市而投入的巨额流动性就成了随时可能引爆通货膨胀的"定时炸掸".如何选择退出的时机、路径和工具才能在确保经济持续复苏的同时稳步退出经济刺激政策,是美联储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研究认为,美联储启动退出经济刺激计划的时机应在2009年底和2010年初;在退出路径的选择上将是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与回收金融领域的特别流动性并举;在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政策工具选择上,美联储将主要采用向金融机构支付较高的超额准备金利率和通过反向回购协议来回收金融体系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3.
《银行家》2014,(7)
正2014年4月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更大规模地推进棚户区改造,尤其是要发挥好开发性金融的"供血"作用。棚户区改造的重提,以及通过开发性金融进行资金配套,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棚户区改造契合"微刺激"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延续放缓态势,从2010年一季度开始,增速放缓已经持续16个季度。这一方面是由于各国在金融危机后推出的、以投资为主的经济刺激政策释放的增长动能逐渐耗竭,而金融危机导致的发达国家需求萎缩则远未完全恢复;另一方面,我国新一届政府从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坚持"不刺激、去杠杆、促改革"方针,客观上也造成了经济增速短期内的放缓。虽然对经济增速底线的判断并无公认标准,但根据2014年  相似文献   

4.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推出了保增长扩内需的经济刺激政策,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本文在分析扩大内需、经济增长与结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货币信贷政策存在过度宽松的风险。认为经济增长受经济结构及瓶颈的制约,尤其受到资源有限性的硬约束,如果不顾结构和资源的承受能力,实施过度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不仅达不到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目的,而且可能导致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本文最后提出了要把握适度货币信贷政策,着重完成调整结构的任务,抓住扩大就业的目标,切实防止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面对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私募基金调整思路,捕捉新一轮国资改革的机遇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在告别了高歌猛进的经济增长模式之后,中国经济正开始步入新的运行轨道。尤其是2014年12月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对新常态做出了系统性论证。进入新常态,将同时面临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刺激政策消化期"3期"叠加,各  相似文献   

6.
《证券导刊》2010,(1):53-58
宏观政策:"消费"能否成"退出"主角?毫无疑问,2009年政府主导的投资是整个年度经济的主角。那么在经济复苏预期下的2010年,谁将扮演主角?就宏观经济面而言,目前市场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我国政府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本文以2004-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四万亿投资"政策为外部冲击,探讨了我国政府就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作用路径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四万亿投资"政策导致企业投资效率下降,并且这种下降效应在刺激政策实施期间政府补贴增加的企业和银行贷款增加的企业中都更为明显,而较好的信息披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缓和"四万亿投资"政策带来的投资效率损失。进一步分析发现,政策实施期间的企业投资对其后续几年的股票回报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本文提供了我国政府出台刺激政策经济后果的证据,对于理解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奥运会应远离"兴奋剂",原因在于维护公平的竞技,实现体育价值;股市是资本市场及定价经济的晴雨表,同样要离开"兴奋剂",来自所谓"政策"的兴奋,甚至来自奥运的"兴奋",而股市的回归点应是经济基本  相似文献   

9.
正在2014年年初各项宏观经济数据持续走低,经济现下行之势的情况下,本届政府既要实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调控目标,又要避免刺激规模过大,使得资金流向已然负债累累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资产价格过高的房地产两大领域。因此,定向调控的"微刺激"政策成为本轮政府调控的主基调,自4月以来,各类微刺激政策陆续出台,尽管不似之前"四万亿"经济刺激般的"山崩海啸",但旨在经济新常态下结构性发力的微刺激  相似文献   

10.
<正>2009年,在"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家电下乡"等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中国经济成功地抵御了外需急剧下滑的巨大冲击,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快速下滑的态势,成功实现"保八"任务,率先实现企稳回升,并呈现逐步向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李雯 《金卡工程》2008,12(9):42-43
根据经济学原理,经济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经济学家提出解决措之一就是使经济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国家采取经济刺激手段激励市场主体自觉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由于经济刺激制度具有灵活性大、效率性高、风险性小的特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在环境保护立法中制定一系列经济刺激制度,以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出处:2012年第31期(总第213期),"经济去杠杆化中期的政策选择"国际经验表明,经济体在陷入衰退之后,往往会经历几个阶段的去杠杆化过程:早期衰退、私人部门去杠杆化、经济回升和公共部门去杠杆化。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去杠杆化中期:一是企业部门负债率高企,已启动去杠杆化进程;二是公共部门负债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未来的去杠杆化进程将会是异常艰巨的过程;三是社会资金使用效率下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基于中国经济尚处于去杠杆化进程的中期、经济尚未见底的判断,未来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经济体系去杠杆化进程的基本规律,积极促进经济结构的优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美两国均采取了相应的经济刺激计划.但由于两国社会背景、经济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政策实施的时间以及着力点等方面也各不相同.本文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美两国经济刺激计划的内容,并针对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经济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美经济刺激计划的差异性,并对中美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政策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亚夫 《金融博览》2009,(21):13-13
近段时间,随着经济复苏势头日渐突出,各大经济体实施了近一年的经济刺激措施如何退出.成了投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而经济刺激政策是否退出必须顾忌两根红线,即就业情况与经济增长趋势.这也是判断经济政策是否可能调整的两个重要视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府采购》2009,(8):15-16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为下半年中国经济政策“定调”。会议传递的消息显示,中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将不会改变。会议指出,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此次金融危机中,世界各国政府为了抑制衰退,普遍运用宏观调控手段采取经济刺激政策,通过政府行为在市场投放巨额资本以拉动经济增长。在各国政府的努力下,大部分国家的经济态势都有所好转,特别是以中国为首的一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复苏速度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17.
《国际融资》2010,(3):58-60
2009年,中国经济在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作用下,成功实现了从衰退到复苏的转变。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7%,超过年初8%的增长目标,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达10.7%。宏观经济的强劲复苏增强了企业对未来的信心,在各项并购政策推动下,2009年中国并购市场保持了相对活跃势头。那么,2010年中国的并购形势如何,请看清科研究中心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王涵 《银行家》2014,(4):20-21
正"钱紧"制约中国经济中国经济自身存在制约因素,其本身处在"钱紧"大周期之中。从负债率指标来看,2009年在"四万亿"刺激政策的大背景下,银行表内负债率从2008年三季度的109%大幅上升至2009年二季度的133%,在经历了近2年的负债率平台期之后,从2011年末开始,再次进入加速扩张期。另外,地方债也持续扩张。审计署的数据显示2010年年底地方债务总额10.7万亿元,2012年债务急剧扩张,初步测算地方债务2012年底达15.4万亿元,政府、  相似文献   

19.
继续紧缩货币除了伤害本国的实体经济,已经没有太多意义。摩根大通在2008年8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引起了很大反响。报告称,中国政府决策层正在审慎考虑一项总金额约为2000亿元~4000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包括减税、稳定国内资本市场和支持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汤昕 《金融博览》2009,(21):7-8
伴随着澳大利亚的加息.全球对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关注度也骤然提升。但澳大利亚的行动仅仅是一个风向标,全球政策退出的关键还是要看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