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有无自然法一直是一个引起争议的问题。本文从“自然法”与“法自然”以及“自然法”与“儒家法”之间的关系两方面分析着手,提出作者的观点:中国古代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类似西方的“自然法”思想。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在谋求政治现代化过程中进行了艰辛探索,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他借鉴西方民主政治思想成果,独创中华民族的治国方略,形成了以主权在民为核心的现代民主政治思想,对中国政治现代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直到今天对我国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纵观孙中山先生的中国现代化思想,主要一方面是受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的影响,是对古代的民本思想、古代的监察制度以及科举考试制度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3.
<正>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古代遗产。其中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博大精深,它在开创中国古代辉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来,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有不同看法,如旧中国一位大学教授曾说:中国的经济思想遗产“与今之欧美经济科学比较,本无一顾之价值”,西方的一名学者也曾说: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的古老文化中没有“足以同中世纪西方的经济学者们在经济分析方面所作出的良好  相似文献   

4.
《商》2015,(16)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思想就已经形成,他不仅作为一种理论形态代代相传,更成为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政治家们治国理政的一项指导原则,在中国社会政治实践中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历史变迁中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的阐释,讲述我国古代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政治思想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而回归当代社会分析我国几代领导集体在社会建设中对古代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的继承与发展,阐述德治与法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连锁与特许》1998,(2):1-1
A 有必要提出道德重整问题。重整道德,是因为,沿用古代的不行:现在还有谁讲“三从四德”?连“融四岁,能让梨”,也被认为是傻冒;沿用文革前的也不行:现在很少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使雷锋同志成长的土壤已经不多了;把西方的道德观引入中国?看来也不行,道理很简单:把中国的输入到西方,人家也不愿意。  相似文献   

6.
通常认为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和基本价值理念。事实上,从商业的自由发展到对商业管制和限制、从“重农抑商”到“农商并重”、从“农本商末”到“农商皆本”的商业思想和政策在中国各主要历史时期表现为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亲亲相隐"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最早提出的思想主张,随着汉代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它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刑法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和制度。作为儒家伦理、法律思想的直接体现,"亲亲相隐"不仅有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法律价值,即使对于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也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阳煜琳 《消费导刊》2009,(20):149-149
在论及中西方制度差异的时候,学界通常以人治、法治作为区分,认为中国是人治的传统,西方是法治的传统。然而近代以来,特别是从康、梁开始,有一种观点甚嚣尘上,认为中国早有法治,法家思想便是其渊源。梁任公认为:"(法家)思想以‘唯物观’为出发点,常注意此时此地之环境,又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其政治论主张严格的干涉,但干涉须以  相似文献   

9.
管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经济学家。《管子》的治国、富国思想,在历史上影响巨大。除其经济思想外,《管子》的法治思想既系统而又有特色。尤其是其中很多法治创新思想对当代中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角度出发,就《管子》的系统法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0.
《商》2015,(5)
中国法治文明历史悠久,按照"治道"的方式及内容,中国古代法律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礼治时代"、"法治时代"和"礼法时代",这三个时期的法律各有特色,是中国古代王朝经邦治国的主要依据和根本体现,对后来中国法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陈小葵  苏悦 《消费导刊》2013,(11):193-194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社会转型期,当时的法家以“以议法治国”为口号,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的形成作出了杰出贡献.通过对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的反思,有助于我们吸取和总结有益于当代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2.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工作部署,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不断升入,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迫切要求加快推进数字法治政府建设。数字法治政府呈现出的是一种“科技”+“法治”的新结构,更注重的是从以往的权力管控到权利保障的变化,当前数字法治政府在建设中面临数字化立法欠缺及数字弱势群体权利保障不足的问题。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下,数字法治政府的建设首先需要树立数字化和法治化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数字化立法和对数字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  相似文献   

13.
我们热衷于学习西方管理的超稳态思想、差异化战略以及管理成功要素,其实同样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孙子兵法》中早已提到,只不过我们将管理超稳态称之为“立于不败之地”, 将差异化战略称之为“不战而胜”,将管理成功要素称之为“道天地将法”而已。  相似文献   

14.
王艳 《商》2014,(15):112-113
诚信原则是社会正常运转的纽带之一,也是社会个体之间交往的基本行为准则。现在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诚信建设则是则是建设法治国家应有之义务。本文就试图从诚信与法治的视角分析我国诚信法治建设。本文从我国的诚信现状、我国传统道德伦理领域、西方思想领域以及现代法治社会对诚信概念的浅析、诚信与法治之间复杂而又简单的关系、诚信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价值;我国诚信法治国家的建立提出完善的建议这五个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15.
李彦斌  陈涛 《消费导刊》2009,(1):223-223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适应战国末期治理乱世的历史环境,对秦王朝统一中国功不可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中央提出的治国方略,也是21世纪上半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战国末期礼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形成的治国思想。"以法为核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改造了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指导意义。对韩非法治思想的评论、揭示和批判过程中,应当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要求,这将对我国的行政建设、法治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冯语轩 《商》2014,(23):224-224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明确指出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又进一步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了系统设计,“法治”得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邱莉  李嵩 《致富时代》2010,(4):197-197
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社会转型的时代。“法治”越来越成为一种时代的呼声。“依法治国”被规定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治国方略。但是一直以来,由于法治建设缺少民众基础,国内公民没有养成尊重法律和法院解决的习惯。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我国影响较深的传统思想。该文将探讨将中庸与我国的法治建设的结合,期望能为我们的法治建设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于渼倩 《商》2013,(20):330-330
一、中国古代“礼”的观念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我国古代的法律的根本思想就是“礼法结合”。充分认识“礼”在我国古代法制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研究我国古代法制史的必要条件。法律的出现是国家政权的出现后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存在的,我国的法制史也就同早期夏、商政权的建立而开始。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9.
道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内在体现,在中国,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其的思想内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长久以来的文化、思想、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在中国古代,“道”是核心之一,社会伦理上,我们崇尚道德,而道教的理念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所以,在古代,  相似文献   

20.
我们热衷于学习西方管理的超稳态思想、差异化战略以及管理成功要素,其实同样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孙子兵法》中早已提到,只不过我们将管理超稳态称之为“立于不败之地”,将差异化战略称之为“不战而胜”,将管理成功要素称之为“道天地将法”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