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政部:六大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全国人大:刑法修改完善反洗钱体系,国家林业局: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管理办公室,商务部:成立反垄断局  相似文献   

2.
本刊2005年第6期“账务实例”刊登王焱的《浅谈“转移支付”资金的核算》一文中提及:对于不能一次性从转移支付中出资的工程建设项目要通过一段时间累计集中的核算,可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有关费用,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工程完工后,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同时将“转移支付”转入积累,借记“转移支付”科目,贷记“公积公益金”科目。笔者认为将“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村本级工程建设项目不妥,愿与王焱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3.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效:自2004年至今新增转移8951人,新增劳务收入4000多万元,全县年劳务收入已达10975万元,并呈现“三主体”、“五为主”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深圳: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西安:中西部地区第一个专为改革所立的地方性法规出炉;湖南:株洲确定两大示范区一个协调发展区;重庆市:统一规范政府行政执法行为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二律背反(一)农业劳动力转移中的“正、负”效应并存。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一方面发展了农村的商品经济,改变了农村经济单一发展的格局,带动了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及意识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负效应”也显露出来:(1)...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不同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机理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方法:非期望超效率EB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结果:(1)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和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2)全国层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呈“U型”变化,并在劳动力转移至一定程度后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区域层面,中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本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正相关,对其他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呈“U”型关系;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本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东北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大于23.32%时,其对本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影响显著,并产生负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激励农地流转,促进耕地集约利用,提升农民技能,推进耕地利用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7.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促进农民充分就业:要坚持“内转外输”并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一方面,要树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同时,着力建设城关镇和重点中心镇,提高产业和人员的聚集度,提高城市的规模效应,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关键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  相似文献   

8.
“科技是致富的金钥匙”。1991年陈俊生同志在陕北老区科技扶贫经济开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八五”期间的扶贫工作要在“七五”实现单纯救济转向经济开发的第一个转移的基础上,把扶贫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第二个转移。林甸县是全国挂号、全省有名的贫困县,几年来的工实践告诉我们,在该县诸多的致贫因素中,科技水平低,已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尽快甩掉贫困的帽子,就必须紧紧抓住科技这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9.
贫困被视为人类幸福的敌人。我国脱贫攻坚战略在取得成效的同时面临返贫风险,财政对阻止返贫的机制及效用值得重视。本文探讨返贫发生机制及财政“阻返”作用机理,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数据,在A-F多维贫困测量的基础上识别家庭的多维返贫情况,并使用多元Logit模型分析家庭财政转移支付的“阻返”效应。结果显示:家庭财政转移支付中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能显著阻止脱贫家庭返贫的可能,现金转移支付的“阻返”和阻止致贫或持续性贫困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研究参考     
研究参考9502012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现状、成因和对策/骆友生刘剑文//中国农村经济1994.8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历史性进程,进入90年代,这种转移的规模愈来愈大。当前这种“转移”状况如何?其发展趋势如何?将时城...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探讨耕地资源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机制,推动耕地利用转型和多功能管理。研究方法:面板门槛模型分析。研究结果:(1)资源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和耕地利用功能形态均存在门槛效应,长期来看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的提升趋于有利,对耕地利用功能形态的影响呈现从“正向到负向再到负向略有缓解”的变化特征;(2)当纳入耕地资源禀赋考虑时,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和耕地利用功能形态的影响从“负”转变为“正”,且随着耕地资源禀赋的上升正向影响不断凸显。研究结论:要因势利导,把握本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生产政策的完善合理调控劳动力结构及农业要素投入。同时,要善于发挥本地区耕地资源禀赋的优势并认识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耦合性和阶段差异性,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加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并挖掘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以实现耕地利用转型和功能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2.
肖齐 《南方农村》2013,(10):46-49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对“三农”问题进行了认识与实践的探索,形成了一脉相承的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减少农民数量、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四化同步”与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这一行之有效的基本思路昭示: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才能妥善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唐镇乐《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逐步改革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是继1984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农民进入...  相似文献   

14.
全面小康进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解决“三农”同题是关键,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而农村全面小康的重点之一就是怎样有效地转移富余劳动力,对此,党的十六大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又进一步认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精神,对于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就地转移: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地转移: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策于志成到本世纪末,我国农村能否实现小康目标,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就此问题结合山西省运城地区的实际情况谈些浅见。(一)挖掘农村内部潜力,依靠自己“就地消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现...  相似文献   

16.
咨询热线     
怎样区分财力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问:笔者是位农经工作人员,对“财力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请问编辑同志如何正确区分二者?黑龙江七台河市读者白剑峰答: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一次报告中提到了一些转移支付的概念。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是指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由上级政府安排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效应包括配置效应、节本效应、聚集效应和提升效应。本文在界定这些概念、建立测算公式和收集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及其经济和社会效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会促进农民收入提高,为农业发展和农民消费提供资金,促进耕地资源合理配置,还会较大幅度地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成本,创造就业机会,促进GDP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负面效应是它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用工制度”和“城市二元社会”。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分析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采取正确的对策措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农村有待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一亿人左右,如此大量的人口如何转移?“就地转移”也好、“异地转移”也好,途径无非有两条,一条是向小城镇转移;一条是向城市转移,究竟以哪条途径为主,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阶段和特点,我国劳动力跨地区转移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行政和计划性色彩,政府通过“看得见的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引导”和限制。整个社会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这一城市就业群体的称谓也经历了从“盲流”、“农民工”到“民工”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不自由”是我国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能否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一个重要问题。据此,本文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