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关于能源安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的需求大幅增加,能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我国能源的主要矛盾是石油的供不应求。因此,有必要加快发展我国天然气工业,发挥我国煤炭资源的优势,研究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生产醇类燃料等能源优化和替代措施,来缓解石油供需矛盾,还应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确保石油供应安全。  相似文献   

2.
行业动态     
中国工程院承担完成的《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2月28日在京发布。该研究课题建议,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未来可根据需求发展趋势,酌情增加石油战略储备规模和类型,同时要谋划将庞大的外汇储备部分转为石油资产储备,积极发展石油资源储备。该研究课题对中国油气中长期发展提出5项战略措施:推动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保持国内石油供应的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3.
工程建设     
《中国石化》2006,(9):84-85
中国首期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将在2008年建成;建设广州成品油储备基地保证华南石油供应;中国石油广西1000万吨炼油工程通过安全预评价;大型二甲醚工程上马[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试论石油安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石油安全的实质是稳定的供应、合理的价格。同时还有使用的安全——符合环保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影响石油安全的国际因素包括:美国对世界石油市场、资源和技术的控制;资源国和消费国之间的矛盾;消费国之间对石油资源的争夺:主要产油国政局的动荡;输油管线、油轮等能源设施面临恐怖袭击的威胁,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关注中国,中国离不开世界,当前,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很突出,而中国的石油问题解决得好,无疑是对世界的贡献。因此,建议采取以下政策措施:一是加强国际能源安全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构筑石油安全战略,“走出去”、“请进来”,与相关国家共筑安全大厦;二是厉行节约,降低能耗,从三个方面加快建立节约型的石油消费模式和经济结构;三是发展替代能源,尤其是加快天然气的发展;四是加快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包括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企业石油储备、石油资源的战略储备,并保留一定的剩余石油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5.
国外石油储备建设与管理模式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已进入世界级石油进口大国的行列,为了确保国内石油供应安全,必须及早建立_石油储备。通过介绍和比较美、日、德、法四国各具特色的石油储备的法制建设、石油储备建设模式及其体制、管理和资金筹措方法,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国外石油储备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成熟经验,构想,中国的石油储备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6.
美国应继续维护战略石油储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美国石油工业研究基金会认为:战略石油储备是美国能源政策的一块基石。在今后世界石油市场将长期保持原油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为了维护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安全,美国仍然应该继续维护战略石油储备。 一、战略石油储备的作用 1.维护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 随着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在美国对于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要远远高于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之初的70年代中期。1975年美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消费总量的36%,1997年为48%,而能源情报署的一项预测表明:2015  相似文献   

7.
《煤炭经济研究》2005,(5):95-95
5月24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德润在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石油发展战略的目标是:到2020年,在保障石油安全的前提下,力争以石油供应翻一番来满足国民经济翻两番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加强石油储备是应对石油供应风险的有效方式之一。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完整而科学的石油储备体系不仅包含原油储备,而且应包含成品油储备。新近出台的《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已将成品油储备纳入发展战略。借鉴国际经验,立足现实国情,我国应发展中央、地方、国企以及民企共同参与的四级成品油储备体系。改革成品油进口专营权和成品油价格管理体制是推进成品油储备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9.
近日,我国《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出炉,以应对石油天然气供应中断等为核心,我国将建立完善的能源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除政府石油储备外,将适时建立企业义务储备,鼓励发展商业石油储备。  相似文献   

10.
石油储备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石油需求高度依赖国际进口,面临遭遇国际石油供应中断的潜在风险.通过建立石油储备可以降低因国际石油供应中断造成的国民经济损失.本文通过构建石油储备模型研究影响石油储备率的因素,并计算出当前我国石油储备的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世界石油供给格局的现状,提出我国应建立多元化的石油供给战略的设想,将加强与俄罗斯石油领域的合作视为实现我国石油进口多元化的重要步骤,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与俄罗斯战略石油合作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科索沃和阿富汗:美国争夺石油利益的战略通道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新旧世纪之交的短短3年内,美国以避免“人道主义危机”和“反恐”为由先后发动了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今天看来,尽管这两场战争有着不同的理由和不尽一致的战略意图,但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的战略目标:依靠军事力量在世界“石油供应心脏地带”及其油气连接通道地带进行油气地缘政治(oil-gas geopolitics)扩张,维护和控制美国主导的中亚通往西欧的石油运输通道和通向印度洋的石油供应通道,阻隔通向中国和俄罗斯实施的石油连接战略要道,以实现美国新的“大中东”石油霸权战略。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外依存度也不断加大。石油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中国能源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通过界定石油安全的内涵,分析我国而临的石油安全形势和安全隐患产生的原因,在借鉴国外石油安全战略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石油安全战略提出了构想。其措施主要包括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能源农业和能源林业进行资源替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市场体系和发展石油期货市场等。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石油供求关系发生了两次逆转。当前中国石油安全的主要矛盾是供求总量矛盾,即国内石油供给越来越不能满足石油需求。未来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必须在开放条件下借助国际石油市场解决。而中东石油作为中国未来倚重的主要外来油源,对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实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加强与中东产油国的良好关系,制定务实有效的中东政策,不仅是中国与中东石油合作的坚实基础,更是未来中国安全地获取中东石油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石油供应对外依赖程度的增大,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是海洋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在陆上石油生产增长缓慢和海外石油引进受到限制的条件下,大力开发海洋油气对确保国家石油安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必须在充分认识和分析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的现状与所遇障碍的基础上,实施积极务实的海洋油气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的日益加深,中国政府孕育已久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已经进入实施阶段,首批四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建成和启用,标志着中国结束了没有战略石油储备的历史。在介绍石油储备的国际渊源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首批国家规划的四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具体区位布局特征,并提出未来适合我国国情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布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初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我国2020年以前能源供需形势和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的分析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美国、欧盟、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能源安全战略的基本取向,结合国情提出了我国应选择的能源安全战略模式和供应体系的建设构想,即确立自主、开放型的能源安全模式,构建"国内能源勘探开发生产、进口能源供应和国内能源战略储备"三位一体的能源供应体系,采取配套的战略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8.
石油: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与国际战略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石油短缺问题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和国家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不能不通过国际石油市场来解决,然而,当今世界石油市场的发展趋势却使中国石油安全面临一系列严峻的国际环境。为此,必须广泛参与国际石油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实施维护石油安全的对外战略,以确保中国海外石油供应安全。  相似文献   

19.
郭锐  赵娟 《国际石油经济》2012,20(3):31-35,110
2012年1月,哈萨克斯坦出台了《天然气和天然气供应法》,目的是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优先向哈萨克斯坦国内市场供应商品气和液化石油气,并为进一步有效利用石油伴生气创造条件.该法规定国家对拟转让天然气供应体系设施以及原料气和商品气拥有优先购买权;国家对于商品气、液化石油气和液化天然气的运输、储存、销售和计量进行管制.优先购买权限制了哈萨克斯坦矿产资源使用者的自主经营权.哈萨克斯坦政府欲从所有权的角度全面支配哈矿产资源使用者开采的伴生气,后者能否继续根据石油合同以“所有人”的身份支配所开采的伴生气及其加工产品,存在不确定性.该法将对哈萨克斯坦天然气生产和出口产生重要影响,并可能影响哈萨克斯坦通过中亚天然气管道向中国输气.哈政府应寻找矿产资源使用者与国家利益的平衡点,制定合理的天然气供应政策和定价机制,以实现二者利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