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目前,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均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对证券化资产进行会计处理。与传统的风险报酬分析法相比,金融合成分析法具有一些优点,但也存在不足。本文就此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前,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均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对证券化资产进行会计处理.与传统的风险报酬分析法相比,金融合成分析法具有一些优点,但也存在不足.本文就此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3.
次贷危机暴露了证券化会计应对表外实体的不足,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终止确认标准。FASB基于控制权观的金融合成法关于控制权转移的界定、参与利益的严格限定条件存在理论上的不足,未能有效解决转让方因继续涉入已转移资产而保留的风险和报酬的程度对终止确认判断的影响。2021年FASB修订后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第4章:财务报表要素》将资产界定为权利并将控制概念从资产定义中删除,2023年8月发布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第5章:确认与终止确认》也未提及控制,为改进终止确认标准所提供的理论指导极为有限。控制权观下改进终止确认标准依赖于进一步完善资产定义中的控制内涵,并为具体准则中的控制概念提供统一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刘小清  杨蕾 《会计之友》2007,(21):11-12
目前,如何真实地反映资产证券化已成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问题.本文对国际上相关的会计准则作了介绍和比较,分析了金融合成分析法和后续涉入法这两种会计确认方法,以便正确认识我国对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目前,如何真实地反映资产证券化已成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问题。本文对国际上相关的会计准则作了介绍和比较,分析了金融合成分析法和后续涉入法这两种会计确认方法,以便正确认识我国对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焦录英 《企业导报》2011,(5):146-147
发起人基础资产转移是确认为销售还是担保融资,关系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进一步融资能力。对发起人终止确认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根据我国目前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情况,提出了应当把金融合成法作为我国金融资产转移确认标准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7.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国际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一项金融创新,它起源于美国,发展于美国,又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推广。本文从国内外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出发,以中集集团(CIMC)为例来详细说明了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运作流程,立足于我国缺乏资产证券化规范的实际,在评价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基础上,从风险与报酬分析法和金融合成分析法来对其发起人的会计要素确认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会计准则对资产转移效果的确认原则有风险与报酬分析法和金融合成分析法.资产转移确认原则不同会导致相同的资产转移过程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笔者将以美国对金融工具的一些会计规定为基础,结合我国的会计准则.  相似文献   

9.
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复杂合约安排引发了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确认问题。从金融资产控制权的角度对风险和报酬的转移进行权衡是对金融资产转移确认的关键,这是金融合成分析法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10.
资产和负债的终止确认标准从“风险报酬分析法”发展到“金融合成分析法”,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上趋同的一个重大体现,更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重大进步。因此,如何更好的理解新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标准和这两种方法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对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流程进行了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出,“风险报酬分析法”和“金融合成分析法”的结合运用是历史的必然,是对会计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资产证券化中资产转移会计确认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云 《财会通讯》2007,(10):50-51
资产证券化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并相继出现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应收账款证券化、信用卡证券化等。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先后发布的FAS77、技术公报85-2、FAS125、FAS140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颂的IAS32、IAS39及其修正稿,可以看出在资产证券化的历史进程中,FASB及IASC为解决证券化业务中会计确认、计量等问题建立完善的会计规范而作的努力。资产转移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资产转移的会计确认是其关键。我国于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中包含一系列的金融会计准则,即《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及《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这些会计准则虽非专门的证券化会计规定,甚至没有直接提及证券化,但对资产证券化所涉及的会计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会计处理方法。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发起人与特殊目的实体(SPE)间的资产转移会计确认涉及到采用表外处理还是表内处理,而两种处理方法对发起人的财务报表的影响重大,这使得证券化会计中资产转移的确认问题成为资产证券化会计业务处理的核心。本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以下简称"新准则第23号"),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资产转移会计处理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2.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工具,近年来在我国已逐渐得到应用.我国也已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等与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相关的准则、规定.本文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根据准则的相关规定,初步探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关于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等会计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13.
资产证券化作为国际金融领域的创新金融产品,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对新会计准则体系下资产证券化业务涉及的会计要素、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披露等有关会计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纪豪 《财会月刊》2007,(12):24-25
资产证券化作为国际金融领域的创新金融产品,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对新会计准则体系下资产证券化业务涉及的会计要素、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披露等有关会计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标准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资产和负债的终止确认标准从"风险报酬分析法"发展到"金融合成分析法",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上趋同的一个重大体现,更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重大进步.因此,如何更好的理解新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标准和这两种方法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对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流程进行了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出,"风险报酬分析法"和"金融合成分析法"的结合运用是历史的必然,是对会计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创新在美国产生。随后,资产证券化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05年,我国开始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并对我国的传统会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重点对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阐述,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7.
资产证券化,或者资产支持证券 (Assets backed Securities简称 ABS),作为当今国际资本市场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金融产品,给现有的会计与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课题。会计界似乎将传统会计处理方法在资产证券化的确认与计量面前暴露的问题,均归结于过多地依赖法律形式而非其经济实质。余坚先生的《证券化带来的会计确认问题探讨》 (载《四川会计》 1998年第 11期,以下简称“余文” )一文清晰地展示了会计界的这种思维方式。的确,同会计界顺应资产证券化发展而不断修订、更新有关的会计准则的积极态势相比,法律界,特别是司法界显得…  相似文献   

18.
资产证券化会计的核心问题是资产证券化业务应当被确认为一项销售业务作表外处理,还是应当被确认为一项融资业务作表内处理。本文根据《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就如何判断应收款风险与报酬转移问题、合格SPT的具体要求问题以及资产证券化中涉及的各个主体会计确认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便较好地解决会计处理问题,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开展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19.
从国际及国内资产证券化运作经验来看,表内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终止确认的判断是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难点之一。在我国资产证券化实务中,一般要求会计师针对发起机构是否能终止确认表内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出具会计评论意见。本文首先根据准则的规定,就基础资产终止确认判断流程中各节点判断的关键要素进行逐项分析,并举例说明实务中判断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的具体计算方法。其次,采用案例并结合基础资产终止确认判断流程中各节点逐项解析判断思路和方法,展示实务中判断是否终止确认基础资产的操作过程。最后,举例说明不同金融资产转移情况下对应的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国2006年出台了包括资产证券化在内的金融工具、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相关的会计准则和规定,虽然其填补了传统会计的一些空白,但是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逐步深入,相关的会计准则和规定在指导和规范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应当结合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实际情况,完善资产证券化中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合并及会计披露等相关会计处理的会计准则,以促进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