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因子分析的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鉴国内外有关创新评价研究的经验,结合我国主要区域中心城市的创新发展实践,使用因子分析评价法,建立了一套对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应用SPSS统计工具对国内16个主要中心城市进行实证评价和聚类分析,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提供客观定量的比较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构建城市科技创新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以2010年的截面数据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测算了我国20个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水平。将20个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我国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横向比较和综合评价,明确我国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建设重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对创新型城市评价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创新型城市概念提出的背景,对"The creative city"和"The innovative city"两种不同表述方法进行了阐释;对国内外不同学者在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创新型城市评价标准和测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文章认为现有成果虽对指导创新型城市建设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对创新型城市的系统结构缺乏研究,现有评价指标多数是从城市创新能力的角度设计的,缺少创新型城市统一评价标准的研究成果,缺乏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预警方面的研究成果.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完善创新型城市评价研究的建议:一是进一步深化对创新型城市相关理论及构成要素和系统结构的研究;二是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三是研究创新型城市的统一评价标准以及综合评价和监测预警的模型方法;四是同步研究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数据的采集方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创新型城市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构建了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根据创新型城市评价的模糊特性,建立了创新型城市集对分析评价模型,然后在对国内大中型城市进行筛选的基础上,收集相关指标数据,对我国13个创新型城市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比较了美国硅谷、日本川崎市、韩国大德开发区、新加坡等国外创新型经济建设成就突出的地区和国内的深圳、苏州、天津等先行城市,对这些地区或城市的创新型经济建设模式进行了分析;概括了创新型经济在国内外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分析这几个创新型经济建设模式,为国内其他城市发展创新型经济提供参照对象。  相似文献   

6.
中国创意城市发展水平CATG评价模型及其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回顾,提出由创意资源指数(Creative Resources Index)、城市便利指数(Amenity Index of City)、城市宽容指数(Tolerance Index of City)和城市政府支持指数(Government Support Index of City)组成的CATG评价模型,并据此构建我国创意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选择全国28个具有代表性的创意城市2006—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创意城市评价体系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得到各城市的综合得分及排名,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深圳2个城市处于第一梯队,创意城市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城市;上海、珠海、广州等11个城市处于第二梯队,创意城市发展处于增长期;武汉、沈阳、成都等15个城市处于第三梯队,创意城市发展缓慢,处于探索与建设阶段。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得到一定的研究启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广西域内14市为评价单位,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对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并测度它们之间的耦合协调状态。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建设水平提升均十分显著,但其协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2)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有较大提高。2010年广西14市均处于拮抗阶段,而2020年则有9个城市处于协调阶段,有5个城市处于磨合阶段。(3)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滞后于城市化。2010年广西12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超前于城市化,只有2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城市化。而到了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滞后的城市就达到了8个,仅剩1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超前。(4)2010—2020年广西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由2010年的大量Ⅲ型、少量Ⅰ型,演变成2020年的5种类型即Ⅳ、Ⅴ、Ⅶ、Ⅷ、Ⅸ。  相似文献   

8.
以区域创新理论为基础,设计了一套衡量创新资源集聚、流动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根据提炼出的相关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创新资源集聚、流动和城市建设水平进行评估和比较。基于分析结果,运用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探索了创新资源集聚、流动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创新资源集聚和流动显著影响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创新资源集聚度高、流动性强的城市,创新建设水平一般也高;与创新资源集聚度相比,创新资源流动性与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的相关性更强。要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必须同时实现创新资源的集聚和流动。  相似文献   

9.
李翔 《生产力研究》2012,(6):128-129,144
2005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2006年,在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之后,有200多个城市相继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部分城市也制定了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然而,较之于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级创新型城市,国内的城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尚未形成成熟的、符合自身特色的创新发展模式。文章认为,根据"星模式"(the Star Model)将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区置于国家创新系统核心位置的启示,国内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必须更加重视和突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区的作用,加大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区的规划、管理与政策扶持力度,将其全面纳入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创新系统中,并充分发挥其在创新系统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数量统计、Arcgis软件可视化表达和相关性分析,对676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在省域、城市群和城市尺度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2010年城市数据和企业数量相关性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前10个省份集中了392家、近57.99%的创新型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城市群内;城市尺度方面,创新型企业集中分布在1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分别占22.5%、31.66% 和 10.65%;企业数量分布与倒置城市等级体系“金字塔”高度吻合,城市等级水平越高,创新型企业数量越多;创新型企业在城市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城市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水平、市场潜力、金融服务和融资水平、市场开放程度、信息化水平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等方面,数据指标与企业数量相关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协同创新是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基于中国2001—2020年280个地级市数据,将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和科技金融相结合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实施双试点政策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双试点政策组合能显著促进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机制检验表明,双试点通过促进风险机构集聚、改善制度环境和发展金融科技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双试点存在协同创新效应,双试点比单一试点能更有效地提升城市创新水平,且对先行实施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城市和非东部地区的城市具有更强的影响效应。本研究探索了政策组合的协同创新效应,为完善城市创新治理体系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扬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12):116-123
科技人才推动城市创新发展,创新型城市试点是促进区域及国家整体创新水平提高的重要政策。以2003-2018年全国240个城市数据为样本,并将创新型城市试点设立作为一项准实验,使用倾向值匹配及连续双重差分方法实证分析试点政策对科技人才集聚水平的溢出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科技人才集聚水平,但在时间上政策效应存在异质性;试点政策通过城市人力资本水平与产业结构水平两个途径作用于科技人才集聚水平。最后,从政策视角就城市人才“争夺”下如何增强人才吸引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科技创新中心在全球或区域创新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创新型城市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基于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近年发布的全球创新城市100强名单,监测与分析欧美和亚洲创新型城市主要分布特点,重点分析与比较伦敦、新加坡、巴黎、香港等创新型城市排名变化情况,最后从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及支持重点城市建设世界级创新型城市集群等方面提出我国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是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选取全国50个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对2017-2019年创新型县(市)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静态与动态分析,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2017-2019年我国县域科技创新效率整体表现较好,从各项指标看,创新型县(市)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说明3年来国家创新型县(市)科技创新态势持续向好;创新平台、创新主体、教育经费、创新政策均与县域科技创新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但经济发展水平对创新型县(市)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转型对推动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的39个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中部凹陷态势,下游地区最优,上游地区次之,中游地区最差;(2)黄河流域各类资源型城市发展差异较大;(3)黄河流域各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应因地制宜、推动"数智"转型并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力量之源,低碳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将创新型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2005—2018年全国275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评估创新型城市试点对降低碳强度的政策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在降低碳强度的基础上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各类试点政策的推动效果依次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创新型城市政策>智慧城市政策>低碳城市政策>环境保护重点监控政策;第二,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与结构转型效应3条路径助力低碳经济发展;第三,城市特质会影响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效应发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碳强度的抑制效果呈现由东到西递增的地理空间差序格局、由高到低递减的城市等级差序格局,在人口规模与抑制效果之间呈现倒U型作用,并且资源型城市的抑制效果显著大于非资源型城市。  相似文献   

17.
以“一国两制”为基本原则,助力“一带一路”发展,持续深化粤港澳合作,打造世界一流创新经济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3个子目标的10个细化指标,利用熵权TOPSIS法研究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并深入分析大湾区城市群间的差异。结果发现:大湾区9市2区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在3个子目标和综合水平表现方面均存在差异,综合水平总体呈现“引领型突出且较少,中等型较多且比较接近,偏低型不少且个别优势突出,湾区城市群互补优势明显”的发展格局。按照高质量创新发展综合水平高低,将9市2区划分为引领型、中等型和偏低型3种类型进行分析,深入把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特点,可为协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推动东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文借鉴欧盟智慧专业化相关研究,从科学、技术和经济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在各指标下将东营分别与领先创新型城市和同类创新型城市进行标杆对比,并构建SWOT矩阵,分析东营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结果发现:东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一定成就,R&D投入强度与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指标具有一定的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企业是短板,仍需加大培育力度。对此基于SWOT分析提出有关引才引智、创新主体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13个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耦合研究探析城市间及各城市"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京津冀各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稳定;新型城镇化水平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优势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不足;"三生"空间协调发展度偏低。因此,为实现"三生"空间协调发展,应加强城市间的互动联系,提升重点城市的带动作用,合理评估各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和人口承载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