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财政分权催生土地财政——土地财政推高房价"为主线分析财政分权程度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影响关系,最后得出结论:财政分权程度是引起房地产价格变动的重要原因,财政分权改变了地方政府行为,为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地方政府需要从土地出让以及房地产业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多重依赖随之导致房地产开发成本上升和房价上涨。  相似文献   

2.
本文构建了反映我国"土地财政"特征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以研究"土地财政"与房地产市场波动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高房价是造成高地价的重要原因;住房偏好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能够解释37%的房价波动;普通商品生产部门技术冲击以及家庭住房偏好冲击引起的投机性住房需求是我国财政收入过度波动的主要原因。较低的房地产投机交易成本强化了地方政府对"土地"的依赖,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对经济结构的不利影响,在增加投机性住房交易成本的同时,应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并通过对住房需求的严格监管实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结合经验研究,从制度因素出发探讨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对城镇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显示,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出现明显变化,土地财政现象同期出现。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对城镇房地产价格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土地财政也是房价变化的重要中间影响因素。在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增加,导致土地财政规模与依赖度扩大,地方政府出让土地行为会影响土地出让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参与者行为,均将进一步推高商品房价格。因此,本文建议在维持房产市场价格稳定方面,需重视财政制度建设,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压力,通过规范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与土地出让制度,限制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程度,以抑制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波动。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动态系统GMM模型,运用Stata软件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2009—2015年中国15个大中城市房价水平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维持地方财政,土地财政是导致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2)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和房企共同经营土地,地方政府试图通过做大土地财政拉动地方经济。(3)中央政府选择有利于中央政府效用水平增加的经济发展方式。所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房企会形成经济增长联盟共同推动房价上涨。(4)房企行为对土地财政导致的高房价具有放大效应,且作用效果在东部、中西部地区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本文的贡献是发现了房企行为与土地财政、房价上涨之间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为找到缓解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措施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王学龙  杨文 《经济评论》2012,(4):88-96,144
住房商品化以来中国经历了两轮房地产价格加速上涨,而最近这一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人认为地价是推高房价的主要原因。本文构建了土地供应限制下的房地产市场均衡模型。模型表明房地产市场的真实逻辑是房价决定地价,而非地价决定房价。推动房价飞速上涨,致使房价脱离真实供求因素的根本原因不是地价,而是土地财政。土地财政导致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过分依赖,从而有动力利用各种政策支持高房价,这就降低了房地产投机的风险,刺激了房地产市场中的投机需求,推高了房价。通过国际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中国的房地产投机明显超过了不依赖土地财政的经济发达国家。这表明房价调控政策必须与财政体制改革相结合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房地产投机问题。  相似文献   

6.
分税制改革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运行压力,为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地方政府产生了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基于F市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数据,实证考察了2004-2007年F市土地出让金、房地产税收、房地产收费的增长情况及其在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研究结果表明:2004-2007年F市土地出让金、房地产税收、房地产收费的增长速度都非常快,房地产业所带来的财政收入在F市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相当高,但建立在房价上涨过快之上的财政增收是不可持续的.应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经验,采取相关措施来破解地方财政对房地产业过度依赖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房价上涨的深层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以来,我国城市房价成倍上涨、房价租售比差距加大、房价收入比严重失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市场流动性过多、家庭联合购房倾向的普遍化、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要求、部分政府官员的权力寻租行为、政府政策不配套等。必须合理疏导流动性,强化住房市场需求管理,优化财政结构,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以有效抑制投机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价格的理性回归和市场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8.
房价变动、土地财政与中国经济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研究》2018,(1):35-49
本文基于中国土地制度的特点,以及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事实,构建了一个包含金融加速器效应的多部门DSGE模型,模型包括房地产和非房地产部门,同时嵌入了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行为和支出结构。通过这一模型本文分析了房价影响GDP的作用渠道和机制。我们发现,外部冲击带来的房价变动,导致了房地产部门投资和土地价格的波动,而土地价格的波动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考虑到中国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支出偏向,地方财政收入的变化又会对投资和资产价格产生冲击,在金融加速器效应的作用下,这一冲击进一步放大,最终导致了总投资和GDP的剧烈波动。本文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行为联结了房价变动与地方政府的收入,而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上的偏向和金融加速器效应放大了房价对投资和整个经济的影响,三者共同作用使得房地产部门成为中国经济波动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中国房地产价过快上涨的原因、危害及调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波 《经济研究导刊》2010,(18):135-137
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主要是由供求关系、土地的出让制度、房地产市场的体制不完善、开发商的违规操作和投机客的过度炒等原因引起的.过快上涨的房价使普通百姓无力承受,而进入了"蜗居"时代,导致现阶段住房矛盾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容易出现房地产行业的泡沫,增加金融风险,不利于中国经济良性、持续的发展.在了解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原因、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性的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0.
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影响土地财政区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农民集体势必成为与地方政府相互争利的土地供给者。从国家致力于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盘活巨大农村建设用地资源、保障农民财产性收入、土地财政模式构成等方面系统分析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影响土地财政机理。选取农村建设用地与土地财政数据,采用关联系数方法,结合区域临近原则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将二者在31省(市)的关联度分为高度、中高度、中度、中低度、低度5个区域。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国有用地供应面积、平均土地出让价格评判出农村集体与地方政府建设用地供给竞争程度区域差异;测算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面积及可入市系数、面积使不同区域地方政府减少的土地出让规模及收益程度;考查土地出让金弥补地方财政赤字情况、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减少地方财政来源对公共设施建设支出影响区域差异;评判地方债务规模、财政收入与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减少地方政府出让金对地方政府债务影响的区域差异,进一步演绎出各区域破坏式的政府财政增收与融资行为。从国家制度层面改革与规划引控、征收物业税、允许与规范地方政府发行债券、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与指标异地流转等方面,构建不同区域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影响土地财政兴利除弊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动态面板模型差分广义矩方法和固定效应静态面板方法估计房地产价格决定模型。得出结论:当期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收入和预期房地产收益率是房价持续快速上涨的主要因素。该模型可以解释我国房地产价格自1999年以来的快速上涨以及2004年和2007年房价增长的拐点。最后得出政策建议:首先,政府应增加用于住房的土地供给量,其次在住房保有环节征收房产税。增加土地供给、征收房产税可以降低市场参与者对房价持续走高的预期从而稳定房价,保证住房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地方政府收入的来源及构成入手,结合我国建国以来采用过的财政体制,论述不同财政体制对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指出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土地如何逐渐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方如何一步步走上土地财政之路,对土地财政的由来及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地方财政应脱离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另辟蹊径,寻找新的收入来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土地财政"加剧了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房价的上涨。随着城市的扩张,土地财政收入呈下降趋势并最终导致地方财政支出加大。应通过设定价格上限政策、标尺竞争政策、特许投标政策、社会契约等路径选择,以走出地方财政困境。  相似文献   

14.
地方财政收入再次超过中央,全国一片欢呼之声。然而欢呼过后,当我们冷静下来分析财政收入增长时,就会发现背后隐藏的一些问题。非税收入增长的不可持续,地方财政对土地的高度依赖以及上涨过快的物价都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房价居高不下和房地产业的暴利,是目前民怨极大和中央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对此,温家宝总理最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继续解决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但今年3月发布的2006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称,有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业发展不健康,其中在住宅房地产市场中,房价收入比不健康,居民购房压力非常大。在此背后,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地方政府靠房地产来提升GDP。向土地要GDP和财税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以土地交换生产资源是国内普遍的行为模式。事实上,这是政府部门…  相似文献   

16.
论房价调控及政府的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房价——收入比"远远超出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高商品房空置率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融资结构单一,过度依赖银行;地方政府存在推动房价上涨的内在冲动,商品房开发建设成本增加;房地产的炒作与投机普遍。中央政府应履行宏观调控的责任,加大住房供应结构的调整力度,规范地方政府行为,财政、货币政策双管齐下,严厉打击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房价似乎陷入“调整一观望一再涨”逡巡往复的“怪圈”,高房价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房价过高与土地财政化、住房结构不合理、政府官员涉足房地产关京密切,这就需要改变“土地财政”、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打击房地产领域的腐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人民生活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财政收入视角,本文回顾了我国财政改革历程,认识到宪政背景、意识形态和地方可支配财力对财政分权的重要意义。分税制改革是政府间财力的重新分配。分税制改革至今,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享不断调整。中央通过扩大共享税范围,增加了分享比例,集中税收,上收财力。分税制规定了政府间的预算内财政收入,并没有规定支出,实质上增加了地方政府财政支配权。地方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减少,却不断扩大财政支出的规模。地方政府通过增加非税收入规模,提高中央转移支付额度,实现收支平衡。地方政府提高财政可支配收入的积极性和经济建设的积极性相互交织,成为地方非税收入膨胀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在回顾以往房价调控实践的基础上,本文发现我国近年来房地产价格调控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在于房地产调控政策所面临的控房价与保增长的两难选择困境。而房地产调控中的两难选择困境源于住房制度改革以来的住房制度不完善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行为的变异。化解这种两难困境,需要跳出房价本身,把调控的着力点放在完善房地产市场制度上,同时通过结构调整减少经济增长对于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辅之以对囤积土地和投机炒作行为的约束。  相似文献   

20.
完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分配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方税体系尚不完善、地方政府缺乏正式收入的收入自主权及过大的非正规收入自主权等,导致中央和省级政府之间的收入分配与规范化的分税制异化。应通过优化地方税体系、规范地方政府收入分配行为、进一步实施税费改革、制定《税收基本法》和适时允许地方政府举债等措施完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