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利用多个指标模型综合评判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与发展规律。研究认为,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总体呈现经济上的分异和空间上的趋同。2003-2014年间,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平均相对专业化程度均有增加,并主要表现为外围地区拉动;京津冀、珠三角中心城市的相对多样化程度有不同程度提高,城市职能趋向综合化,外向生产性服务能力增强。进而三大城市群形成了"专业化中心+专业化外围"和"多样化中心+专业化外围"两种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空间集聚特征测度的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在三大城市群内部集聚均呈不均衡的极化发展趋势。受城镇化和工业化所处阶段影响,十余年间,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幅度最大,相对于其他产业的区位吸引力最强;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平均集中率最高;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集中程度,相对于全国的平均占有率均较低,行业发展的相对优势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7,(34):49-51
将三大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研究对象,测算了其集聚能力和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半径,可得生产性服务业在三大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均为"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基于此,提出三大城市群有效利用中心城市产业优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童鑫 《财会月刊》2021,(3):118-126
产业集聚是促进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政府支持能够推动产业集聚,并影响产业集聚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运用2000~2016年高技术产业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检验产业集聚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政府支持对该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专业化集聚与集群内竞争与技术创新间存在倒“U”型关系,多样化集聚与技术创新间存在“U”型关系,政府支持会放大产业集聚在不同水平下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从选取的样本来看,多数产业处于专业化集聚和集群内竞争拐点的左侧,东部地区部分产业接近或跨过多样化集聚水平的拐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和动态集聚指数,分析了广东省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状况,为东西两翼及粤北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的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粤东对产业转移的承接效果最佳。另外,珠三角的大部分先进制造业吸引力不强,增速落后于全国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产业集聚相关理论视角,利用1998~200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度对创新绩效有积极作用,而且集聚度对创新投入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产业集群的内部结构因素、社会信任度和全球产业链嵌入度会对集聚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带来积极的调节作用;产业集群的外部环境因素、产业多样化程度和所在区域市场化程度会对集聚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带来积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聚和市场集中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考察了京津冀、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市场集中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大经济圈制造业集聚与市场集中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由于两大区域体制机制条件、创新环境、产业组织形态等不同,制造业产业集聚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程度、特征与路径也存在一定差别。两大经济圈应采取差异化集群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制造业集群升级,特别是应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机遇,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7.
周永新 《企业经济》2024,(3):124-134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有力保障,对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2021年20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1625家上市企业相关研究数据,考察金融生态环境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生态环境能够正向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且人才资源集聚、政府治理水平和金融发展程度均能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非中心城市、初期创立阶段、强竞争力行业与高技术行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受金融生态环境的驱动效应更强。据此,可以通过打造金融生态产业集聚地、推动多主体金融生态服务落地、发挥企业绿色标杆引领作用,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明显优于广东省内珠三角外围地区的结论。通过计算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空间基尼系数和地区专业化指数,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制造业集聚水平随行业和地区不同出现差异化的特征,但并不存在区域产业"过度集聚"的情况。政府政策的实施不是拥塞效应的被动结果而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综合以上分析提出政府政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广东省的面板数据,采用 VEC 模型,分析广东省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发现短期内产业集聚发展对环境改善具有负外部性效应,但在长期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不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而且,这种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珠三角和东翼地区呈负相关关系,而山区和西翼地区呈现相反的结果。珠三角和东翼地区的产业集聚红利,可能是以“污染避难所”重现为代价,将环境成本转移到山区和西翼地区。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标:分析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研究方法:从产业空间分布的产业地理集中与产业集聚角度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相关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空间相关程度整体不高,协同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反馈机制;知识溢出、技术创新与层级分工程度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正向的影响。研究创新:构建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两区制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协同集聚的非对称效应。研究价值:提高协同集聚跨区域合作能力和渗透力以缓解区域差距。  相似文献   

11.
马文省 《物流技术》2014,(13):265-267
为了合理进行物流项目管理和指导物流产业信息化的发展壮大,分析了物流项目和物流项目管理的特点和关系,基于钻石模型,提出了物流产业信息化集群模型建立这一新思路;对市场集聚度、生产要素的集聚度、相关机构的支持程度等四个指标进行构建,得到了集群规模的支持度、科技人才集聚度两个直接决定物流产业发展的因子;最后从区域发展、人才战略、风险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发展物流产业和进行物流项目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产业转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格局的重要因素,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伴随着制造业空间结构的变化。研究消费品制造业区域转移的特征有利于分析产业特性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消费品制造业空间转移总体上呈现先向沿海地区集聚后向内陆地区扩散的特征,并遵循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变化趋势。分行业来看,劳动密集程度高、集聚程度高的行业,其空间转移发生得也较早。  相似文献   

13.
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均衡度与集聚度进行测度分析,利用吉林省各市县年鉴和调研数据对该先导区物流产业区域不平衡和行业不平衡程度进行定量测度.结果表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物流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物流产业主要集中于长吉图先导区中少数的几个大城市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聚,促进了产业集聚地的发展水平,拉大了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的差距,物流产业在长吉图先导区内的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分析的结果可以为政府机关及各级主体部门制定应对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1年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采用双边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构建城市工业排放效率评价模型,探讨集聚效应利用不足和环境外部性治理失灵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有利于减少城市工业排放,集聚效应利用不足和环境外部性治理失灵导致实际工业排放对有效水平较大程度的偏离;城市规模越小,对工业的依赖程度越高,经济密度越低,产业集聚不足所产生的影响越大,大城市在环境治理效率上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优势。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提升产业集聚水平、转变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管理和环境治理能力等政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内部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北京市和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对城市就业居住空间分布与特征以及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匹配)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就业与居住空间分离是基本态势,总量上的就业—居住匹配度在27%和53%,而划分第二和第三产业后的就业—居住匹配度下降到22%~36%之间。将就业和居住分别来看,两个城市在总体上均呈现出就业的空间集聚度高而居住的空间集聚度相对较低的特点。从不同产业空间的集聚程度分析,则呈现出第三产业集聚度高于第二产业的特点。这些共性规律对于认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一般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而两个城市空间结构的差异则与城市性质、产业结构以及劳动力结构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6.
广东"双转移"是生产要素长期向珠三角地区集聚的必然结果,也是生产要素由集中集聚走向分散集聚的过程。广东"双转移"通过一定的产业空间组织,促进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交织发展,产生产业升级效应、区域城市化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和区域协调发展效应,促进资源空间再配置和产业空间重组。  相似文献   

17.
王倩 《东方企业文化》2012,(17):252-253
本文研究了我国制造业集聚度及其变动趋势,重点研究地方政府行为对产业集聚度的影响。利用Krugman空间基尼指数测算了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度,分析发现2000—2010年我国制造业20个行业的集聚度呈上升趋势,产业集聚十分明显。此外,实证结果表明地方保护对产业集聚有显著的负效应,行业规模经济、行业外部性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集聚有明显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2~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EBM-ML指数测算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再通过区位熵和熵值法对制造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最后再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现阶段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具有明显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产业集聚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发展较为缓慢.制造业产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单门槛效应,不同门槛范围内的产业集聚程度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乘数效有所不同,最后提出了提升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产业协同集聚与融合发展已成为带动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测度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度与城市专利质量水平,并实证检验了协同集聚带来的城市专利质量提升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能提升城市专利质量水平。产业协同集聚是促进地区创新的空间前提条件。主要影响机制的探讨表明,知识外部性溢出与分工深化是导致城市专利质量提升的主要中介渠道,但创新成果转化加速的中介提升机制尚不明晰。分地区看,相比于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产业协同集聚更能促进城市专利质量提升;分行业看,制造业与金融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协同集聚所带来的城市专利质量提升效应更加明显。目前中国整体上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存在的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问题是促进城市专利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聚度是衡量一个区域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区域重点选择承接产业具有指示意义。为使兰州新区有效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运用产业动态集聚EG指数模型,从产业集聚视阈下对兰州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在阐述产业集聚度对承接产业转移影响的基础上,利用2004-2013年兰州各工业行业的数据,对其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将其结果分为低、中、高集聚度层级,以此层级分类选择兰州新区重点承接产业,并针对性地提出承接产业的对策建议:第一,积极承接中集聚度产业,提高承接产业的集聚优势;第二,自然承接低集聚度产业,培育未来承接产业集聚能力;第三,加强承接主导产业转移,打造精品产业集聚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