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从城市化与生态耦合系统的内涵出发,指出人口迁移、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水平等是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综合考虑城市化质量、环境和生态三个子系统,最终选取22个要素指标,建立了三级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整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地区城市化水平提升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在我国经济、技术和社会整体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提出了将城市化分为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城市化的全面评价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模型,运用大量统计数据对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和广东的城市化综合水平进行了测算与比较,最后指出了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之上,构建了涵盖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城市建设予系统、环境保护子系统和城乡均衡子系统五大部分的区域城市化水平复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河北省11个设区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得出河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区域差异的结论.通过对评价结果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加速河北省区域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郑佳 《经济视角》2010,(4):10-12
以往以人口指标来测度某一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的方法,只是从人口方面反映该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通过构建综合的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主成分法和灰色关联度衡量法,本文对北京市1978-2008年综合城市化水平及人口城市化与城市文明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31年来北京市的人口城市化进程明显高于其综合城市化水平所要求的程度,北京市城市文明和人口城市化两者之间处于轻度不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5.
以往以人口指标来测度某一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的方法,只是从人口方面反映该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通过构建综合的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主成分法和灰色关联度衡量法,本文对北京市1978-2008年综合城市化水平及人口城市化与城市文明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31年来北京市的人口城市化进程明显高于其综合城市化水平所要求的程度,北京市城市文明和人口城市化两者之间处于轻度不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建立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协调度——协调发展水平模型,以陕西省为例,对1978年以来陕西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水平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得出陕西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水平到2003年尚处于中低水平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定性分析,综合考虑城市人口、经济、社会、生活方式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建立了衡量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聚类分析,对浙江省11个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城市化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更好地推动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但快速粗放型城市化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现实的破坏与潜在的危险,已成为我国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危及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长春市为例,在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长春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区域城市化、环境、社会作为整个区域的三个子系统,对三个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首先,构建区域城市化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其次,使用模糊分级评价方法对新疆1995~2009年间城市化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新疆城市化的总体协调发展水平呈逐步优化态势,但城市化和社会发展水平低,环境脆弱,城市化与环境、社会发展不协调。只有区域城市化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城市化发展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冯启芳 《经济论坛》2011,(10):118-119
本文在城市化背景下,从城市化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互关系、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演变驱动力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定量研究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关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主要有两种: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单一指标法一般包括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而复合指标体系的建立则涉及城市发展的多个方面。文章分析了单一指标法在计算上存在的问题,并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论述了解决办法;同时,进一步探讨了复合指标法,在评价国内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复合指标法构建指标体系通常涉及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最后,对我国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水平是城市化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和度量指标,因而,从广义城市化内涵出发,采用综合指标法对中国30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研究,构建了融人口、经济和居民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于一体的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得到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得分,以找出其优势和差距。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城市化水平演变进程的综合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市化内涵的人口、经济、社会、土地四个方面,构建北京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方法,对1978—2011年的北京城市化进行综合测度,结果表明,北京城市化综合水平持续提高,以经济增长的快速演进为主要特征,其次是人口城市化,最后是社会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其中各子系统有不同的演变特点。北京的城市化经历了缓慢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郊区城市化阶段三个阶段,特别是新时期人口城市化出现旧城中心部分街道向外围扩散现象体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北京城市化未来应鼓励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外迁,提升远郊新城的服务水平,有序开发,集约利用,发展结构紧凑、功能混合的远郊新城。  相似文献   

14.
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四十年来取得的成就、经验和教训,并通过横向比较,指出了中国现代城市化与世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距,此外,作者还从经济、人口、政治及城镇和人口管理等角度,分析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指标体系构建与评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世银  周加来 《技术经济》2007,26(3):32-37116
目前学术界对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指标中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片面性,不能系统、全面的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真实水平。从统一城市化等基本概念入手,确立科学的指标选取原则,结合安徽省城市化相关数据,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代表性的复合型城市化指标体系,并结合实例加以评析。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理论,西方详细分析了河南省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现状,指出当前河南省工业化、城市化所处的发展阶段与特点、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等。在此基础上,西方进一步提出了加速河南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刘艳军  李诚固  孙迪 《经济地理》2006,26(2):225-229
城市化是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因素综合发展的过程,单一的指标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城市或区域的城市化发展状况。文章强调对城市化水平的评价应建立综合的指标体系。并以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①为例,对各城市的城市化综合水平进行评价并排序,准确的反映各城市及所在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及优劣势,提出了各城市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穆兰 《经济研究导刊》2012,(25):123-125
以四川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地域单元,参考传统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取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为代表的四大类16项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四川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结果表明四川省城市发展状况为四种类型,并据此分析各城市发展的优劣势和问题,提出加速四川区域城市化发展的途径和发展方向,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指标问题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世银  周加来 《技术经济》2007,26(5):84-87127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之一斯蒂格利茨认为新世纪中国将面临三大挑战,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城市化问题,中国城市化现状仍然不容乐观,目前尚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尤以城市化指标问题较为突出。本文从城市、城市化等基本概念入手,概述了现有城市化指标及其存在的问题,旨在构建一套科学的城市化指标体系,真实地反映现有城市化水平,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从灰色系统论角度,建立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基于模糊评价法和GM(1,1)模型的耦合研究方法,并以陕西省为例,对其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预测,据此提出促进陕西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