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是当前公共财政改革和会计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这两种制度都是按照财政部和中纪委要求,对财政性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以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在这两项制度的执行过程中,笔者认为虽然会计集中核算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还是弊大于利,特别是在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这种弊端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财政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制度,是当前我国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环节,是深化我国财政体系改革的有利措施.本文对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基础上推进国库集中收付管理改革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国库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改革,而会计集中核算是地方财政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针对目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缺陷,提出将会计核算融入国库集中支付,实现两种制度的有效融合,以推进财政国库制度的改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财政部门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本文针对目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意义,提出将会计集中核算融入国库集中支付,实现两种制度的有效融合,以推进财政国库管理改革.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分析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存在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针对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不足,目前对其进行完善只是权益之计,建立规范的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才是财政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建立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国库管理制度,是我国财政支出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通过分析国库会计集中核算的内涵和其融入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利条件,提出了相应的转变对策。  相似文献   

6.
吴榕 《时代经贸》2008,6(4):131
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制是当前公共财政改革和会计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这两种制度都是按照财政部和中纪委要求,对财政性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以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在这两项制度的执行过程中,笔者认为虽然会计集中核算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还是弊大于利,特别是在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这种弊端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张瑞英 《经济师》2011,(4):168-169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在财政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监督,但也造成财政资金的沉淀。国库集中收付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从制度上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两种制度的有效融合,实现公共财政制度化、规范化,是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通过成立会计集中核算机构,统一办理资金结算、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一种特殊的会计核算形式.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就是将所有的政策性财政资金全部集中到国库单一账户,并规定所有的财政支出必须由国库直接支付.为了共同实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目的,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会计集中核算型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相似文献   

9.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重大财政改革举措,是对财政性资金运行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预算执行的根本性保障。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明确提出要推行和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改革国库制度,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以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集中支付为主要内容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已在全国省市级财政广泛实施,目前正向县级财政推开。作为这项改革的前期探索,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但是,作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阶段性产物,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毕竟是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出台之前试行的,不可避免有一些局限性,从长远来看.这不是改革的最终目标,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必须逐步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转轨。下面从射阳县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践出发,浅谈一下如何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目前,会计集中核算已在不少地方推行,它对于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规范财经秩序和会计核算,强化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作为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阶段性产物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毕竟是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出台之前试行的,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局限性,从长远来看,这不是改革的最终目标,只能是过渡性的。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必须逐步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转轨,真正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于是,财政部在2003年7月下发的《关于深化地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省级、地市级和财政收支规模较大的县级已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转轨。根据这一精神,究竟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选择哪种模式,才能达到积极稳妥地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转轨呢?当前,各地的做法不尽相同。笔者结合调研和工作实践,就此问题谈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徐万军 《时代经贸》2007,(8Z):143-144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通过改变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强化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达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对财政资金实行集中收缴和支付的制度,其核心是通过国库单一账户对财政资金进行集中管理。  相似文献   

12.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财政资金收付管理制度。当前,我国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全国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已成为当前和今后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研究课题。本拟就当前在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提出了一些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3.
对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应用情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财政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其目标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收缴和拨付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南京市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自2003年起步,通过不断扩大改革试点范围,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相关规定,形成了快捷、高效、科学、规范的财政管理模式,提高了资金的运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增强了政府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融合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无论在政府级次、管理范围、财政状况和贫富差距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因此,无论是会计集中核算或国库集中收付,哪一种模式都无法单一应对各地千差万别的具体情况。从实践看,可在汲取各自所长的基础上实现两种制度的融合与创新,将两个机构的职能合二为一,把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寻找公共财政改革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一、财会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及运行程序财会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指在现有财政部门成立的会计核算中心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以健全的财政收入、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纽带,使所有预算单位的收入进入国库单一账户,所有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的款项,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资金并通过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的管理制度。它是融合了会计委派制、财会集中核算制、国库集中收付制的集成模式。财会集中核算型财政国库集中收付…  相似文献   

16.
政府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尤其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使得我国现行政府预算会计运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政府预算会计制度产生了较大冲击。政府预算会计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核算方法与内容等方面不相匹配,因此,政府预算会计急需改革,以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财政资金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17.
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是深化公共财政改革的需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运作方式,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2001年我国在中央单位进行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改革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坚持公共财政建设方向,需要进一步转变理财思路和理财手段,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相似文献   

18.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兴产物,随着我国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的逐步发展,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集中收付为主体的财政国库管理体制已逐步形成;随之在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在此我们就此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会计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的现状,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并对改革的成效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思路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刘瑛 《现代经济信息》2011,(19):122-123
我国自01年开始国库集中收付改革以来,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我国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尚处于初级阶段,各项机制还不是很完善,部分地方出现了"重改革、轻内控"的思想,发生了一些由于内控不力而引发的违规事件。如何加强国库集中收付内部控制,成为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后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对此作了一些建设性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