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英焕  高琳琳 《经济师》2014,(1):251-25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其目标是面向未来和世界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文章针对应用型工程本科院校的教学现状,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估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2.
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以提高机械专业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为培养目标,针对现代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特点,从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工程素养的锻炼等方面对卓越机械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我国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了中德高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形式和手段、师资队伍、学生实践环节的异同,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和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培养模式与经验,为我国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带来启示。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介绍了其对“卓越管理工程师”培养所作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陈坤 《经济研究导刊》2012,(12):118-119
为了提高中国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全国各地高校努力争创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石油安全方向)争创卓越工程师培养,主要从人才培养标准,加强实践教育,提出我校石油安全方向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国家提出“卓越计划”的目的即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同时,金融人才也在我国在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金融理财师(AFP)作为国内新兴的热门金融职业,各高校开展卓越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却甚少。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内涵以及AFP项目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方式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是关键。中国矿业大学从现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特点出发,制定了适合电气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一方面加强理论基础培养,增强电气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强化工程实践训练。理论教学方案采用模块化结构,将创新教育和训练贯串所有教学模块中;工程实践教学方案采用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的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得到充分训练。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6,(9)
工程训练教学作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载体,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现阶段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以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构建了以基础制造训练为基础、工程综合训练为主体、创新设计为目标的分阶段分层次的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工程实践能力为宗旨,研究和探索了加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各高校都处在改革摸索阶段。本科生导师制恰好从实际出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需要。文章通过阐述这种模式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作用,说明这种制度的实行能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9.
薛淑娟 《大陆桥视野》2011,(24):116-116,120
借鉴“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思路方法,面向社会需求,针对成本会计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将授课内容分层组织、加强实践环节和建立校企结合等措施,提高成本会计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姜卉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8):123-127
工程的价值属性要求工程师具有较高的伦理道德素质。时逢我国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及开设“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工程伦理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从环境保障和资源保障的视角构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保障体系。环境保障包括工程伦理教育的外部环境建设、组织环境建设与学习环境建设。资源保障包括师资保障与资金保障。环境保障与资源保障是工程伦理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资源保障是工程伦理教育的前提、基础,而环境保障则对工程伦理教育起着促进作用,同时还影响着资源的分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工程师规模庞大,数量居世界首位,但工程师数量占劳动力数量的比重远低于发达经济体。年轻化、学历和职称普遍较低、中低收入水平占比较高等特点反映出中国具有“工程师红利”的潜在优势,但规模和质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建议立足顶层设计,提升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国家需求和产业发展引领工程师人才队伍建设,拓展其职业发展空间,并持续营造重视工程师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2.
李伟  代少军  陈刚 《经济师》2014,(7):240-241
基于采矿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针对《采矿CAD》的课程性质,从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了CAD与采矿专业密切结合、加强实践应用环节、优化教学方法和构建"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教学体系等改革措施,在实践中提高采矿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6,(7)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通过该计划可以培养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对搞好我国应用型人才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的研究内容较少,文章应用美国CDIO教育理念,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摸索出更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于地处偏远的综合性大学进行卓越人才培养提供一条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4.
朱海燕 《大陆桥视野》2011,(22):239-239,242
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3+1”人才培养模式为背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课程构建了理论教学、课程实验、校外实习(自管站)的多层次、逐步递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我国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了中德高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形式和手段、师资队伍、学生实践环节的异同,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和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培养模式与经验,为我国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带来启示。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介绍了其对"卓越管理工程师"培养所作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7,(5)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CDIO教育方法源自于美国,完全可以引入到我国的卓越培养计划当中,通过这个教育理念可以解决我国目前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弊端,培养出我们所需要的实实在在的应用型人才,这个理念的引入对于我国工程师的培养方面带来新的启迪,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文章结合佳木斯大学这类综合性大学的实际情况来分析CDIO教育方法的可行性,为目前卓越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一份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上,"以用促学,以用导学"改革井巷工程课程。开展丰富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以适应我国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的要求。研究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王祥翠 《大陆桥视野》2011,(24):134-135,137
本文探讨了在“卓越计划”背景下,淮海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总思路以及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思路,并提出本专业后续发展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响应“卓越计划”及应该解决的生源保障、经费保障、教学管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吴价宝 《大陆桥视野》2011,(24):86-87,91
“卓越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长期改革的一种崭新模式。本文将“卓越计划”思想运用到高校商科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淮海工学院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办学中计划实施“卓越营销师”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介绍了淮海工学院商学院“卓越营销师”改革方案的实施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商科类人才培养有效实施“卓越计划”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一提到“工程”,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建筑、机械、电气等一系列的工程、工程设计和工程施工以及从事这些行业的工程师们。很少有人提及金融工程和金融行业中的金融工程师。一、何谓“金融工程”“金融工程”,这个名词,在50年代出现,但鲜为人知,在几十年的变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