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静  王燕 《经济视角》2012,(2):95-96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全球经济环境,人们的购物方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实体店买卖,网络购物在社会大众尤其是在青年群体的购物方式中愈显重要。由于网络购物与传统购物在交易方式、产品信息的可靠性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得规范网络购物市场、加强网络购物立法与执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购物成为人们一种新的购物方式,网上购物价钱便宜,送货上门,深受现代人的喜爱。网上购物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网络购物缺少法律的规范,以及采用电子方式所具有的非面对面性,目前网络购物中欺诈现象严重,安全问题堪忧,本文主要就网络购物中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进行论述,希望为人们网上购物提供一些法律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赵婷 《经济研究导刊》2013,(21):134-134,144
新兴的网络购物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过程呈现一些新的特点。消费者网络购物前主要在求廉和求便的心理动机驱使下开始网络购物,网购决策中又受到网购习惯偏好和网购支付方式偏好的影响。最终网络购物后消费者对网站的满意度及网购问题投诉处理的满意度又决定消费者日后的网购动向。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为商家发展提供对策,适当调整经营方式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上购物成为一种时尚新潮的购物方式.这一方式使得消费者不分时间、不分地点,足不出户就可以体会购物的乐趣,网上购物也从一个新鲜的事物迅速被人们熟悉进而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网络购物在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购物享受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风险,本文根据网络购物中出现的风险相应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提醒消费者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而它也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购物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着中国民众的传统消费观.如今,从购物网站衍生出的“淘宝体”、“聚美体”等已成为80、90后等年轻一代的交流方式.本文介绍了我国网络零售市场的现状,以御泥坊为例,探析了草根企业在网络零售业迅猛发展的大洪流下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6.
李燕燕 《当代经济》2016,(36):50-51
在计算机技术的逐渐成熟下,社交网络平台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人们习惯在相应的网络平台上进行购物,随着网络购物的比例逐渐增加,这使网络营销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结合社交网络的主要特征,对社交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市场营销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宗广功  谭向东  谭微 《经济师》2014,(10):281-282
随着国家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运输行业的不断升级,以互联网为平台所衍生的网络销售行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作为与人们联系密切的家具产品,也同样在人们新的购物习惯的影响下,传统的在商城实体店进行家具产品购买的方式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变。家具网络销售的发展,作为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从运输方式、成本计算、技术应用多方面进行分析。文章依托于广州某品牌家居公司提供的实际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预测,以求指导网络销售在家具销售行业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于子贺 《当代经济》2016,(30):62-6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逐渐成熟及发展,互联网平台在较短时间内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以社交网站的涌现和壮大与互联网时代联系最密切,且已成为最为重要的社交方式之一.社交网站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交友、聊天、购物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此背景下,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站交易模式在市场上的份额日益增大,较传统意义的实体店购物更为便捷,且逐渐呈现出操作简单、送货快捷、售后全面等优势.本文从社交网络时代背景、特点和优势出发,着重分析市场营销模式,为市场营销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网上购物到专业化网络消费联盟的网上消费方式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阚凯 《经济纵横》2008,(5):101-103
网上消费作为一种依托互联网的消费方式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购物渠道。网络团购更是因为具有优惠便捷和省心的好处,逐渐成为一种新兴购物方式。而在网络团购方兴未艾之时,专业化网络消费联盟的出现,使电子商务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同样,在未来几年网络也会改变人们的就医方式,虚拟就医很可能成为人们就医的常态。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7,(10)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消费趋向。大学生是网络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理上对网络消费形式形成了高度认同与依赖,在进行消费决策时以性价比以首要考量,以网络经验为现实支撑。大学生消费群体网络消费具有从众性、易受暗示性、个性化、过度消费等鲜明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和消费倾向。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以及宽带网络的覆盖。电子商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工作方式。其中,网上购物的产生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们已经深深感受到它给自己带来的极大便利。但是,在这同时,网上购物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结合我国《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网络购物中消费者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探讨,分析现阶段网络购物所存在的问题,以求最大程度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网络购物模式下的顾客感知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小娜 《经济论坛》2005,(15):131-133
互联网的产生被证明是营销领域中最重要的变革之一,它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购物正是其中之一。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购物模式,向顾客传递了新的价值。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购物日渐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试图通过对影响顾客感知价值的各个因素的分析,探讨网络购物背景下顾客感知价值的形成机理,并提出若干能提高顾客感知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流通产业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法脱离这一背景的影响。伴随互联网络的普及、新技术的应用、网络购物发展成熟,网络购物市场涌现出许多新元素、新机遇与新挑战,网络购物随之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网络购物与网购物流相伴共生,网络购物的新常态影响着网络购物的创新路径,驱动着网络购物的新趋势,如移动化、O2O、县乡物流、跨境物流、全程冷链物流以及互联网金融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菲利普·科特勒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对网络购物和传统购物进行总顾客价值和总顾客成本的比较分析,得出两种购物方式大致相似的结论,因此这也是网络购物虽然大行其道,但是传统购物仍然占据主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对大学生群体当前在网络购物中的消费现状、购物过程的满意状况以及影响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网络购物消费成为主流的消费方式,出现手机终端网购消费方式,大学生群体对网购消费感到满意;商家的服务态度,商品的价格,物流服务是影响网络购物消费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网购这一新兴的购物方式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作为青年人的大学生是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是网络购物市场推进的推动力同时也是重要的宣传因素.本文采用Eviews软件分析数据,了解以武汉地区为代表的中部地区的大学生群体网上消费的商品类型、网购或不网购的原因等因素,同时也分析了大学生上网时间、每月生活费等自身因素对网购次数的影响,进而为电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对策.在我们进行发放与回收问卷调查的同时也积极向民众宣传网络购物的便利,让更多的人了解网购,接受网购并喜爱网购.  相似文献   

18.
浅析网络购物欺诈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同时电子商务伴随网络的普及而迅猛发展,通过网络购物的比重越来越大,网络已经成为商品交换的重要途径.但是与此同时网络购物中的欺诈更加频繁发生,与传统购物相比,网络购物欺诈的方式更加多样、手段更加复杂,比例更高,严重制约着网络购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网络购物成为现在城市人们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消费和购物形式,而体育用品的网络购物也在逐年上升,笔者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就体育产品的网络购物简单的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20.
网络购物凭借其低于实体商店的价格、送货上门的便利性等特色吸引着消费者,消费者希望通过这种虚拟的方式满足其价廉物美的需求。然由于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起步较晚发展尚不成熟,交易平台初期吸引商家的需求导致其因而在商家入驻方面准入门槛低,从而商家及商品良莠不齐,随着交易平台的商家趋紧饱和及其知名度已经得到提升,通过质量吸引消费者眼球的策略应运而生,通过商家洗牌吸引消费者以提升其业绩。同时这一策略顺应了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由图便宜心理到重质量的转变这一时代潮流,因此新消法的修改无疑是皆大欢喜。在此,笔者旨在对其中有关网络购物的立法进行分析,阐明其亮点以使立法的操作性更强并同时揭示其尚存漏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