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董事会研究经历了代理理论、友好董事会理论和灰色董事理论的发展历程。代理理论、友好董事会理论分别强调董事会的监督和建议职能,却忽视了董事会决策的社会过程。在梳理和评价了代理理论和友好董事会理论的基础上,本文从灰色董事的分析视角考察了社会关系对董事会功用的影响,进而评述了灰色董事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2.
大股东或总经理主导下的独立董事的选择与提名机制是影响董事会监督作用充分发挥的障碍。我国现行独立董事选任机制对董事会实质独立性及董事会控制职能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董事会的监督效果及公司价值。提高董事会监督有效性,需进一步落实大股东对独立董事提名权的限制,降低提名独立董事候选人的股东持股比例,并通过累积投票或委托投票提高小股东的提名权。此外,加快独立董事人才市场建设要以先行改革现有独立董事选任机制为前提。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大股东掠夺在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关系中的传导作用。在理论上我们明确了小股东、大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三重委托代理关系,并将掠夺概念化为小股东补偿大股东的代理功能而支付给大股东的租,建立了所有权高度集中体制下公司治理的外部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的理论框架。通过以关联交易作为对大股东掠夺的直接测量,本文用事件研究法证实了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负价值效应,并发现控股股东控制上市公司的能力、大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类型、对上市公司董事的股权激励以及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情况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掠夺的主要因素。本文还发现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情况与控股股东的控制能力对大股东掠夺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4.
独立董事制度作为“舶来品”,并不是一剂灵丹妙药,在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滥权、中小股东保护机制缺失等治理背景下,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行权能力及激励约束机制均存在一定的问题。独立董事可以看成是剩余控制权进一步社会分工的结果,股东拥有终极控制权,独立董事为上市公司的职业监管者,监管的对象是代理问题,而其本身与股东、政府、公众、董事会构成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独立董事制度本土化的过程就是解决独立董事与本土上市公司各利益主体间的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娄雄 《经济咨询》2004,(6):26-28
一、独立董事制度的由来及在我国的基本情况 独立董事(Independent Director)是指在其任职蕈事的公司中不同时担任管理职务的董事,并且在经济上或者相关利益方面与公司及经理层没有密切的关系。独立董事不受制于公司控股股东和管理层,从而能有效制衡控股股东和监督经营者,确保董事会考虑所有股东的利益,减少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操纵,使中小股东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6.
赵静 《经济研究导刊》2012,(14):109-110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董事会引入了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盈余管理现象严重,管理者和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例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也不得不让公众对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产生质疑。通过选取上市公司样本,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独立董事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了两者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中国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2003-2005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董事报酬结构和董事会独立性之间的关系,并在考虑董事报酬内生性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了董事报酬、独立性和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长任期的CEO、CEO兼任董事长、较大比例的内部董事和较大的董事会规模构成了中国上市公司的监管障碍.董事报酬是一种公司治理的强化机制,当董事会保持独立时,其报酬结构能更好的激励董事履行监管职能.但是,当董事会失去其独立性时,其报酬结构会加剧公司的代理冲突.授予董事会合理的激励报酬可以克服公司监管障碍,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了一系列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解决代理问题,达成利益一致的要求推动着现代公司治理的发展.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董事客观地监督管理层,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防止内部人的控制.董事会下属的提名委员会负责向股东大会提交每年改选的独立董事名单和候选人名单.而在我国,这一项制度尚不成熟,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控股股东操控董事提名权的问题,并由此来控制公司意识,不利于其他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本文将从独立董事提名权的保护出发,探讨提名委员会及其它相关制度对提名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普遍具有高股权集中度。基于双重委托代理理论,以Osiris和CSMAR数据库中国信息技术类全球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不同集权式股权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差异化影响,以及非执行董事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绝对集权式股权结构更易形成控股股东的“支持效应”和大股东间“同舟共济”,体现为保守的创新投入和较高的创新产出;相对集权式股权结构更易形成控股股东的“掏空效应”和大股东间“同床异梦”,体现为较高的创新投入和较低的产出。基于中介效应机制的研究表明,非执行董事对创新投入的决策效应不显著,但对创新产出的“监督效应”显著,且非执行董事具有显著中介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两职分离能够抑制相对集权式企业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家族企业在相对集权式股权结构下的“掏空效应”和“同床异梦”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许慧 《经济与管理》2009,23(6):46-51
通过对上市公司关联担保与股权结构以及公司治理的研究发现,作为第一大股东私人收益一种方式的关联担保与大股东持股比例呈负向关系,且独立董事和其他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关联担保有监督和制衡作用,董事会的会议频率对关联担保不具有监督作用。可见,加强董事会的治理能使第一大股东的私人收益行为得以抑制。  相似文献   

11.
从CEO风险规避行为视角出发,实证研究了CEO权力对上市公司冒险倾向的影响,并检验了董事会治理机制对公司冒险倾向和CEO权力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冒险倾向与CEO权力之间负相关,企业高管权力过大会加重代理问题,降低高管风险承担意愿,公司表现出较低的冒险倾向;董事会独立性并不明显影响公司冒险倾向与CEO权力之间的关系;董事会持股对公司冒险倾向与CEO权力之间的关系起到负向调节作用,董事会持股比例越高,则公司冒险倾向与CEO权力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越弱。因此,通过改善董事会治理机制,能够缓解管理层过度保守的经营行为,提高股东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股权"市场结构"、最优负债和非效率投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代理成本包括股东和经理之间的代理成本以及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害.反映在企业投资决策上,经理为最大化私人利益存在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行为,大股东通过关联方投资的"掘隧道"行为侵占小股东利益.文章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分析了不同股权"市场结构"下股权集中程度、监督成本与两类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关系,认为在完全竞争股权结构和完全垄断股权结构中,只要当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达到一定水平后,监督才有效率而且监督成本与股权集中程度成反比关系,达到一定股权集中度的分散性股权结构和垄断性股权结构对于降低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整体代理成本最为有效.文章认为应该适度分散国有股权,鼓励具有有效监督动机的股权适度集中以降低整体代理成本,股东引入最佳负债水平同样也能降低经理的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13.
独立董事制度的障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的实践近年来,不少上市公司以探索性的姿态。尝试着在公司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运作效果来看,大多数公司认为情况较好,对上市公司发展和规范运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独立董事可以监督公司管理阶层,减轻内部人控制带来的问题,促使企业公开、透明;制约控股股东利用其控制地位做出不利于公司和外部股东的行为,保护了中小股东的利益;独立董事对公司重大项目的决策,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中国特色的独立董事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证股份公司规范运作,只有有效地引进独立董事制度才是保障上市公司多数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防范公司被内部人控制的有交措施。目前在欧美国家,公司聘请独立董事已成为一种趋势。据统计,1999年世界主要企业董事会成员中独立董事的比例,美国是62%,英国是34%,法国是29%。摩托罗拉公司的17名董事有9名独立董事,《财富》美国公司1000强中,在董事会中平均11人就有9人是独立董事。我国一些知名上市公司也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如美菱电器、诚成文化、兰州黄河、小天鹅等。现在上海贝岭、上海建工、交运股份等均改造或增选了若干名独立董事。在我国,从现实国情看也迫切需要建立独立制度。伴随着股份制在我国迅速兴起和发展,对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问题已提到了议事日程。从我国上市公司看,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后上市的,国家股的绝对控股地位使得第一大股东事实上绝对控制了董事会。大股东容易在各种诱惑下谋取不正当利益,甚至与市场主力、庄家勾结,一切围绕炒作服务。同时上市公司与控股大股东之间的不正当交易连绵不断。不少上市公司原厂长、经理时的经营班子既是经理层又进入董事会,兼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人员于一身,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并且,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弱化,国企中监事会成员的行政级别低于董事会成员,在各方面受制于董事会,这样监事会也无法拥有同董事会一样的有关决策的各种信息和能力,使稽查特派员制度无法深入到企业内部。所以,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董事会特征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董事会特征与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与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正相关;第一大股东委派董事比例、董事长与CEO两职合一与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独立董事制度与中小股东利益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设立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绝不要过于依赖,第一,独立董事是经济人,在效用最大化行为原则和许多现实条件的约束下,独立董事难于与中小股东激励相容,独立董事积极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动力有限;第二,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由于董事会的机制限制,独立董事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能力也十分有限.本提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关键要在如下三个方面下功夫;第二,健全公司股东利益保护的法制,特别是有关重大经营信息披露的时限与责任规定;第二,降低大股东持股的首位度,形成股东制约股东的机制;第三,加大对重大的股东侵权案件的查外,既追究侵权的法人机构的责任,更要追究当事的自然人违反诚信义务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有利于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 ,使董事会决策和运作真正符合全体股东利益 ,避免内部人控制或大股东操纵。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设计应包含四方面内容 :1、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 ;2、独立董事的义务与权利 ;3、独立董事的薪酬 ;4、独立董事产生方式。  相似文献   

18.
独立董事制度:理论、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孔翔 《经济导刊》2001,(4):11-19
新世纪伊始,关于在我国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话题逐渐热了起来,独立董事制度之所以逐渐在我国企业界,尤其是上市公司中受到重视,是有深刻的背景的,我国证券市场近年来发展的速度很快,截至2000年底,上市公司的数量已达1104家,但是,发展速度过快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尤其以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上市公司:内部人”侵害全体股东利益,控股股东或控股集团公司通过不正当的关联交易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地挫伤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也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声誉。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过于集中,董事会中内部董事与控股股东代表的比例太大,缺乏对大股东及“内部人”进行有效约束的机制。为了对上市公司“内部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控制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在董事会中引入某种平衡力量或制衡机制就成为目前的当务之急,在这样的背景下,独立董事制度被寄予厚望,人们希望通过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引入一定数量和比例的独立董事,运用他们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对公司的执行董事和高级经理人员进行有效监督,促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  相似文献   

19.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风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敏红  陈凯凡 《经济师》2004,(2):121-122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一方面可制约大股东利用其控制地位作出不利于公司和外部股东的行为 ,另一方面还可以独立监督公司管理阶层 ,减轻内部控制带来的问题。但同时又使得独立董事面对各种的风险。文章就独立董事所面对风险的成因、种类以及规避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董事会的独立性是否影响公司绩效?   总被引:83,自引:4,他引:79  
在董事会和公司绩效的研究框架内,代理理论和乘员理论就独立董事比例的绩效后果产生了分歧,前者认为独立董事通过降低代理成本促进绩效,后者则认为董事会效率会因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而下降。利用中国资本市场的数据,本文系统地检验了董事会独立性和公司绩效的关系,为这一争议提供了证据。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和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这种相关性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仍然成立,并且发现当大股东缺乏制衡时,独立董事比例对公司绩效的促进作用会显著降低,这一结果表明代理理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更具解释力。我们还进一步就独立董事的背景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独立董事的声誉能够显著地促进公司绩效,而其行业专长、政治关系以及经济管理背景与公司绩效并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