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杨莹 《经济研究导刊》2014,(17):291-293
法律经济学是20世纪后半叶法学界对传统法学最重要的发展之一。相对于传统法学定性的研究,法经济分析把定性、定量相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法学研究。由于经济学交易成本、外部性和潜在利润的存在,侵权责任法为侵权立法指明取舍标准,平衡个人理性、集体理性,并且促成个人福利的最大化,以达到社会效用最大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法经济学至今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法经济学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学与法学的跨学科交融和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对传统法学的巨大冲击与整合,也表现为其对司法实践的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对这一研究领域文献资料的整理,梳理出了学科发展的理论脉络和演化逻辑,可以为国内研究者的法经济学规范化和本土化的理论探索提供线索。首先,文章在对法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回顾与总结基础上,对该学科的性质、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做一简单的描述与总结;然后,选择法经济学研究中最重要且最受关注的财产、合同、侵权及犯罪四个领域,对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尤其对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学者对法经济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加以详细的梳理与评述;最后,在对法经济学的成就与不足的总结与评述基础上,结合20世纪90年代后法经济学的学科演变趋势,提出了对法经济学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3.
专利制度合理性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 0世纪60年代,国外法学界掀起了一场经济分析法学运动,经济分析法学提供了一套不同于传统法学的分析方法,它主要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考察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过程、效率及未来发展。文章试图从传统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以及新制度学等角度揭示其内在的经济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西方福利经济学的沉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历尽了沉浮:19世纪70年代以前,它一直保持着伦理学的传统;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它走入了低谷;20世纪20年代,旧福利经济学的产生打破了它发展的沉寂,福利经济学重新受到重视;20世纪30年代的一次大争论发生了一次大的转折:旧福利经济学被新福利经济学所取代,新福利经济学流行于20世纪30、40年代;在经过了20世纪50、60年代的徘徊时期之后,它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并且出现了向效用主义和基数效用理论的回归趋势。  相似文献   

5.
一20世纪中期,在西蒙、施蒂格勒、阿尔奇安和图洛克(Gordon Tullock)等人的研究中,法学和经济学已经联系在一起,法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项严肃的学术研究。商业管制和经济法构成这一时期法经济学的研究主题。20世纪60年代,是法经济学基拙理论的形成时期,科斯和卡拉布雷西(Guido Cal  相似文献   

6.
法律经济学是20世纪后半期经济学界乃至法学界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但是,法律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并不统一.基于经济学、法律、哲学、批判法学、女性主义、比较分析、博弈论和心理学不同视角的法律经济学研究,在不断修正法律经济分析存在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提高了法律经济学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使法律经济学的触角几乎遍及了法律和法学的每一个领域,并使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日益充实和拓展.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不同视角的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体察和审视中国经济改革中的法律制度的变革与演进,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理论结构.  相似文献   

7.
黄立君 《经济经纬》2005,(6):150-153
“法经济学”迄今并没有一个大家一致认可的、标准的定义。法经济学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进行区分。广义地理解法经济学可以使我们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同时也拓展了法律与经济这个主题所涵盖的范围。法经济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得到了蓬勃发展,但进入90年代后则鲜有突破,所以,法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当前法经济学面临的最主要的理论问题。最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加入到法经济学的研究中来。法经济学在中国的兴起,与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制度变迁的时代有关。  相似文献   

8.
实验经济学是20世纪后半叶迅速发展起来的经济理论分支,近年来成为经济学最活跃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其与行为经济学联袂将心理学原理和实验方法引入经济学研究,对新古典经济学构成了强烈的冲击,影响深远,也引起了我国经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2005年8月19日至20日,由中  相似文献   

9.
从单纯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作为以经济学的概念、原理与方法来研究和分析法律问题的一门介乎于传统的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与法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经济学,借助从七八十年代快速发展的“法律经济学运动”的推动,取得了在社会科学中迄今为止尚没有任何一门交叉科学能与之相媲美的空前成功。  相似文献   

10.
实验经济学的发展与经济学方法论的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研究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本文阐述了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实验经济学的产生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质疑了经济学关于"理性人"的基本假定,并修正了理性选择理论和预期效用理论.  相似文献   

11.
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并非是波斯纳等西方法经济学者的专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的多部著作中早就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法经济学思想。与西方法经济学相比,马恩法经济学思想虽也关注法律效率,但它却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内核,运用整体主义方法论来探讨人类社会法律制度的整体变迁,较为宏观抽象。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开创了法经济分析的唯物主义先河,而且还为西方法经济学学科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他们两人堪称法经济学的伟大先驱。  相似文献   

12.
张建伟 《财经研究》2005,31(8):100-110
文章对法律经济学的主流范式在当代的思想流变及其理论困境作了阐述,指出了法律经济学理论未来发展的趋向是,从主流范式的注重对法律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分析走向比较制度分析,而且在研究对象方面应将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确立为治理制度和合作秩序,只有如此,法律经济学才能从主流范式的封闭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中走出来;最后,文章指出了法律经济学的比较制度分析范式的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命题.  相似文献   

13.
The 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 - In addition to being an accomplished mathematician and to being involved in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circles of interwar Vienna, Karl Menger...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制度的C2C电子商务信任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电子商务信任和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C2C在线交易中用户制度因素感知有效性和用户信任之间的关系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这一关系模型拟合度良好;C2C用户对电子商务法律和技术的有效性感知,对第三方中介有效性的感知都将对用户的可靠性信念有着正向影响;用户对在线声誉反馈机制有效性的感知不但对用户的交易可靠性的信任信念有着正向影响,还将影响其对对方善意的信任信念。  相似文献   

15.
发展基金业的关键是基金业立法,而基金立法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一部简单的所谓的“基金法”。本文通过对德国基金业立法的核心法——《投资公司法》的全面剖析,概括了其立法的市场基础和逻辑关系,并结合我国已在进行的基金立法工作,从而得出了几点有益的启示或结论。  相似文献   

16.
法律经济学是将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法律制度分析的学科。经过近40年的发展,通过对财产法、合同法、侵权法、刑法、反垄断法和诉讼法的经济分析,法律经济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初步形成了财产法、合同法、侵权法、犯罪和惩罚、反垄断法和司法程序的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17.
Reviews     
《The Economic record》2002,78(241):232-247
Books reviewed:
Richard O. Zerbe Jr, Economic Efficiency in Law and Economics
Steve Keen, Debunking Economics: The Naked Emperor of the Social Sciences
Ralph E. Gomory and William J. Baumol, Global Trade and Conflicting National Interests
D. Cutler and E. Berndt, Medical Care Output and Productivity
Tracy C. Davis, The Economics of the British Stage, 1800-1914
Robert Skidelsky, John Maynard Keynes. Fighting for Britain
Wendy Smits and Thorsten Stromback, The Economics of the Apprenticeship System
Manuel Tarrazo,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Approximate Equations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D. Gruen and J. Simon (eds), Future Directions for Monetary Policies in East Asia
John B. Taylor, Monetary Policy Rules  相似文献   

18.
Gordon Tullock has been celebrated as an innovative thinker in many areas of public choice. He was also among the first to analyze the law based on the economic approach, yet, his contributions to Law and Economics have been met with skepticism or even outright ignorance. In this paper, I focus on Tullock’s papers dealing with the common law and argue that they contain important insights that have been ignored in the debate regarding legal origins.  相似文献   

19.
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 - We revisit Stigler and Friedland’s (J Law Econ 5:1–16, 1962) seminal paper by examining how competitive generation affects prices, sustainability, and...  相似文献   

20.
Does Gibrat's Law hold among young,small firm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ccording to Gibrat's Law of Proportionate Effect, the growth rate of a given firm is independent of its siz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xamined period. Aimed at extending this line of investigation, the present paper uses quantile regression techniques to test whether Gibrat's Law holds for new entrants in a given industry: that is for new small firms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ir life cycle. The main finding is that for some selected industries in Italian manufacturing Gibrat's Law fails to hold in the years immediately following start-up, when smaller firms have to rush in order to achieve a size large enough to enhance their likelihood of survival. Conversely, in subsequent years the patterns of growth of new smaller firms do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those of larger entrants, and the Law therefore cannot be rejected.JEL Classification: L11, L60Previous versions of this paper were presented at the 27th Annual EARIE Conference (Lausanne, 7-10 September 2000) and at seminars held between 2000 and 2003 at the Economics Department of Harvard University,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Milan, the University of Ferrara, the University of Bologna, the Bank of Italy, and Athens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 Business. We would like to thank Carlo Bianchi, Giuseppe Colangelo, Giovanni Dosi, Steven Klepper (Editor), Stephen Martin, Ariel Pakes, Aman Ullah and, in particular, Helen Louri and two anonymous referees for their valuable comments on earlier drafts. Financial support from MIUR (Year 2000; protocol #MM13038538_001; project leader: E. Santarelli) is gratefully acknowledged.Correspondence to: E. Santare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