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12年5月11-13日,第一届重庆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2012年)在重庆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共同主办,主要讨论四大议题:当代山地"城市-建筑-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理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山地人居环境资源利用与发展保护;山地人居环境建设防灾减灾与工程技术方法;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历史、人文、社会学途径等。  相似文献   

2.
回顾和整理了黄光宇先生从1954年9月至2006年10月期间,从求学、工作到发起并推动山地城市学和生态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历程的相关资料。研习后认为:1山地城市学和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取得的成就是长期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结果;2山地城市学和生态城市规划作为西南地域城市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色内容之一,丰富了地域城市学的研究内涵,而地域城市学的丰富研究将有助于促进我国现阶段整个人居学研究的内生动力,并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居建设新范式和新路径做出贡献;3山地城市学和生态城市规划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及其在国际上取得的显著影响,一方面有助于当前新型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地域实践中因地制宜的贯彻和创新,另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在国际范围内的交流并发挥一定的启示作用;4山地城市学与生态城市规划的长期理论和实践探索,启示了目前建立全球山地人居学理论及地域人居动力机制研究对于丰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人居环境的研究已经由以往宏观层面指标体系的构建、选取一定的方法来进行评价,转向了关注城市的交通、职住分离、交通通勤等微观视角的深入研究,并进一步地系统综述了人居环境研究的主流评价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结构方法模型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GIS分析法等。人居环境的评价是不断发展的,其理论内涵也会不断地延伸、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也会随着时间和研究地域单元的不同而变化。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建立研究所需的大数据库,加强跨学科的融合与渗透,对人居环境的微观视角深入研究,探究不同类型区域人居环境的演变规律是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城市形态的特征始终与人的感知与反应密切相关,研究独特性城市意象的演变有助于从主客体交互的层面认识城市形态特征的生成过程与演变规律。以重庆为例,通过分析历史地图、文学作品,提取历史时期重庆城市意象的特征;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访谈获取当前城市意象特征;结合历史研究与形态分析,总结独特性城市意象的时空结构与演变规律;揭示城市形态的文化内涵以及影响意象感知的因素,探讨对地域特征传承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2011年《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提出超越"历史中心"的"城市历史景观"概念,对于当前西南山地历史城镇保护发展过程中整体性缺失的弊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解析城市历史景观的整体性内涵,梳理相得益彰的方法手段,提出"得脉"——整体关联时空对象,厘清层积发展规律,"乘气"——整体包容综合价值,平衡保护发展矛盾,"识意"——整体协同设计思维,营造集体记忆场所,探索时代背景下的整体性保护框架。  相似文献   

6.
第一期山地人居宣言01’97重庆国际山地人居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何跃吕屏03山地人居环境建设漫谈/吴良镛04乐山绿心环形生态城市模式/黄光宇07全国中小城市发展研讨会暨中国城科会小城市委员会第八次年会纪要10中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廉仲12加快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7.
滇西北地区山地人居环境在长期的适应性"生长"过程中,受自然廊道和人文廊道的影响较大,通过对滇西北地区独特区位特征的分析,探讨了山地环境中自然廊道和人文廊道对山地人居格局及城镇体系的影响,分析了目前滇西北山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希望为其快速脱贫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昊  徐辉  翟健  耿艳妍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5):70-76,101,封2,封3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城市发展进入建设高品质人居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新阶段.城市体检工作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全面、客观评价,有利于发现城市问题、推动"城市病"治理和人居环境改善,也有利于提高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基于对相关研究的总结,对面向高品质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城市体检工作内涵进行了分析,梳理了主要工作内容、核心原则,提出了重点技术方法,包括构建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开展人本视角的体检评估、加强多源数据耦合和信息技术应用、开展多空间尺度的城市体检等方面.最后,以海口市城市体检项 目为例,探索总结了城市体检的关键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回顾摩天楼在西方城市空间中的演进历史,提出中国的摩天楼需要实现"本土化",并从城市功能、城市景观、城市环境三个方面论述了其在城市中的作用。最后,以山地城市重庆为例,总结了摩天楼在重庆城市空间中的发展历程与分布状况,并就其对山地城市景观的影响及其与城市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问题研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河南省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统计资料的整理,归纳总结目前农村建设中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通对5个方面对人居环境问题进行剖析。同时,依据河南乡村人居环境特色,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提出基于地域环境特色的人居环境改善、基于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环境改善、基于特色产业发展的村庄经济改善及基于基础设施提升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4个方面对策,对农村建设中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升给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生态城市理念解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本文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人类住区历史演进的广度以及人—自然系统的整体角度研究未来人类住区———生态城市的时空定位 ,并从哲学、文化、经济、技术等四个层面对生态城市内涵思想进行了剖析 ,以整体把握和理解生态城市理念。  相似文献   

12.
孙朋涛 《价值工程》2014,(18):106-107
城市肌理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演化的产物,是一个城市人文记忆和历史信息的载体,如何在城市肌理中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解读城市的人文记忆,构筑城市的美好未来,必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河西古镇开发中如何保护原有城市肌理,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做到保护城市的历史信息和风貌特征的同时,又能改善人居环境,使新的城市肌理能够"有机切入"原有肌理,成为一个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兰州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提出兰州市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评价了兰州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水平、发展的持续性及其系统的协调状况,并据此对兰州城市人居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孔子法律思想的内容出发,分析孔子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实践基础,进而得出其法律思想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今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服务,这既是法史学走出困境之必需,也是法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5.
人居环境发展中的五律协同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具有普适规律的典型特征.从环境学的角度分析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和生态规律对我国传统人居环境发展演化特征的影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了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人居环境和谐发展的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16.
基于熵值法的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以徐州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城市人居环境系统构成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1991-2005年徐州市区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990年代以来,徐州市区人居环境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和改善,并据此就徐州市区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优化人居环境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details the evolving social and spatial dynamics of a planning approach that is now being used to regulate irregular or informal settlements in the conservation zone of Xochimilco in the Federal District of Mexico City. As part of the elaboration of ‘normative’ planning policies and practices, this approach counts, maps and then classifies irregular settlements into different categories with distinct land‐use regularization possibilities. These spatial calculations establish a continuum of ‘gray’ spaces, placing many settlements in a kind of planning limbo on so‐called ‘green’ conservation land.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se spatial calculations are now an important part of enacting land‐use planning and presenting a useful ‘technical’ veneer through which the state negotiates competing claims to space.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an irregular settlement, the article examines how the state is implicated in the production and regulation of irregularity as part of a larger strategy of spatial governance. The research explores how planning ‘knowledges’ and ‘techniques’ help to create fragmented but ‘governable’ spaces that force communities to compete for land‐use regularization. The analysis raises questions about the conception of informality as something that, among other things, simply takes place outside of the formal planning system.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cyborg reading of the process of informal settlement by internal and postcolonial immigrants in Lisbon's periphery from the 1970s to the present. Cyborg does not stand for a neo‐organicist or cyberne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ormal city but rather for the conjunction of the multiple enactments of city life under conditions of urban informality—in this case the fourfold combination of history/migration; architecture/low‐fi technologies; inhabitation/body/memory; and governmentality/urban capital. The 40‐year event of settlement and inhabitation is presented through an ethnographic micro‐history of one neighbourhood in particular, with a strong focus on slum dwellers' life stories, on the details of the artefact‐machines they have built, their informal dwellings, and on their social and mental experience of place. Responding to recent calls for multidisciplinary ethnographies of informality, the article brings the specificity of Lisbon's informal settlements—their growth based in postcolonial rather than rural migrations—into current debates on informal urbanisms and geographies of sociotechnical urban assemblages.  相似文献   

19.
城市农业是当前国际上多学科参与研究的热点,其规划设计思想由来已久。以欧美地区为主要关注范围,从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及1970年代重建住区农业思想中寻找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思想渊源,并结合社会背景分析,对当代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The Government's continuing difficulties in controlling the money supply and determination to use cash limits to control the level of public sector pay settlements have renewed cause for a return to a form of incomes policy covering both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In this article Brian Towers examines the nature of incomes policy and the importance of comparability and collective bargaining structure in its implementation and discusses the form which a viable future policy should ta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