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没有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只能是无本之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它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思想和要求.农村全面发展之最深刻的内涵,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内容,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同时,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必须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素质,以便能创造性地承担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张严超 《中国市场》2007,(44):104-10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而我国目前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民族地区农民素质不甚理想。因此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民是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建设新农村需要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事关全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以及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步伐,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要落脚到新型农民的培养上,都要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农村发展的总体目标。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看,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是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是新农村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的重要任务。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的有效措施1、大力开展科技文化教育。一是围绕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做好各类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应用工作,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技能。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  相似文献   

4.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重大决策.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育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针对我国农民素质现状,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强化对农民的农业职业技术...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其中,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要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农民成为有新观念、新思想、新追求、新举动的奋发向上的农民。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力量,如何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胡茂成 《中国市场》2007,(44):112-1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且意义深远。而在众多任务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因为只有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直接受益者和当然评价者。本文认为加强农民的"三观"即生产发展观、生活富裕观和生存价值观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刘兴海 《中国市场》2007,(14):38-39
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培养和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我国农村市场的主体。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民不仅要具备科学文化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更要具备较强的市场意识,自主参与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部署,其中强调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80%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农业产业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淑芳 《商场现代化》2006,(29):229-23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作为一个整体全面推进,但是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关键的是“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当前,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采取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刘海霞 《商场现代化》2010,(15):176-176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指出了我国农民素质欠佳的现状,提出了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会缺乏根本的动力支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培养知识化的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4.
程莉薇 《中国市场》2007,(35):60-61
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广大农民。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要建设新农村,就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队伍,为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目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是很高,这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出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农民。什么样的农民才是新农民呢?  相似文献   

16.
冯炳荣 《商场现代化》2007,(18):392-393
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的历史任务,这是缩小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伟大举措。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受益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关系着自己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身的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在于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在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本文就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提高的有效对策、途径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延安市任家塬村是延安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我们看到,该村在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故此必须要从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不断为陕北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农民自身素质,造就陕北新农村建设新型主体;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引用,完善农村基层组织,从而为新农村建设集聚必须的人力资源和搭建积极向上的组织基础等方面采取进一步的应对政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交换权利理论的新型农民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交换权利缺失而导致农民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方面的缺乏,是影响到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关键原因。坚持以人为本培育新型农民,切实保障农民交换权利是前提,注重制度体系创新是基础,向农民投资是手段,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源源不断地培育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合格建设者。  相似文献   

19.
赵宏斌 《中国市场》2011,(35):120-1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在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本文从宝鸡农村目前的现状出发,针对目前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讨,为加快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李红贤 《商场现代化》2009,(19):186-188
文章简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定义了新型农民,以广西玉林市为实例,说明农民是培训的主要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和主力军,以及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践行者。文章又以大量事实说明广西新农村建设中主要存在七方面问题,并认为新型农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力量,因此提出培育新型农民是广西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并提出培训重点和培训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