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军华 《商业时代》2012,(13):122-123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与民间文化或民间传统文化属同一含义。本文首先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素进行阐述,最后基于立法保护、产权保护及法律责任方面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进行研究,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除民事法律外,还有行政和刑法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要确立正确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提出;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对"人"的关注;强调对文化遗产的活用.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全域旅游发展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全域旅游共建共享和"全要素"的理念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带来了新的思路和路径。因此在描述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用的条件,最后从全域旅游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包括文化实体的保护,也应包括文化空间的保护.文化空间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与延续的文化"土壤",强调对文化空间的保护,有利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完整性.本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提出了相应的分级保护策略,以期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并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将市场化经营模式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传承和可持续的发展。"三金片"是建立在以传统壮药制作工艺为基础形成的一种药品。"三金片"品牌策略的构建和管理渠道的发展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市场化经营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商》2015,(6)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丰富程度在国际上来说都是占有很大比例的,而对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也亟待加强,尤其是在立法司法方面很是薄弱,仍然有很问题需要从理论到实践一一探讨。本文主要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范围的界定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知识产权归属、所有权问题及保护期限等三个法律方面的问题来进行浅析,以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景宁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数字化保护,通过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应用和大数据分析,以数字动画创作和虚拟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对景宁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发展与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是使其得到传承、保护、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开发度、活态性、原真性、资金、立法与管理、传承人、社区参与这七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非遗"旅游开发作为一种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使其不断传承、发展、创新,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对于相关开发问题的建议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火车头"牵动旅游行业,可以在旅游业赚到钱的同时,用这一笔钱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不就可以做到两全其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业都各得所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也是我国人民的夙愿和义务。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为当地带来了机遇,保护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至关重要。非遗会展作为良好的交流和展示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推广提供了一种新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具有天然的优势和特点,如更具文化性和艺术性、更注重文化遗产保护,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可以提高其深度和反思性,使展览更具互动性与参与性,在展览中营造情感和人文氛围,并建设数字展览,以加快媒体宣传进程。本文主要讨论了非遗会展新媒体传播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路径,并重点介绍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非遗会展注重新媒体应用、完善活动体系、融合思政教育和构建数字会展四方面的内容,以供行业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建设西江"黄金水道"的契机下,处于优势地位的梧州市应树立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将文化遗产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与产业优势。文章首先分析了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总结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结合梧州市"十二五"规划目标,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工业、旅游、文化、创意、农业和体育等六大产业化路径,以期为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其他类型、其他地区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有一种天然的渊源关系,旅游开发通常给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以旅游开发对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入手,分析民族地区影响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的各种因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外来游客及市场五者之间构建旅游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框架模型。  相似文献   

13.
梁明珠  杨剑 《商业研究》2012,(1):168-171
历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湾古镇为研究案例,分析沙湾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探讨了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保护和传承人保护,社区参与及多元化保护方式,旨在促进历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取得很大进展的同时,其保护途径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机制,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律尤其是传承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范的保护,逐渐形成以政府主导,法律保障、国际合作和全员参与为支撑的全方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力”,文化领域的“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根基,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既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也发挥着融洽地区关系的功能。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采用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互促进的方式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也成为了其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得出了目前鄂尔多斯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实现状,并站在不同社会主体的角度,尝试探寻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文化乐游"以促进文化传承的有效方法,为西北边疆搭建一条文化绵延之带。  相似文献   

16.
《品牌》2015,(3)
在文化全球化和产业化的大背景下,为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创新和发展,提高地方的文化产业化进程,必须探索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科学模式和途径。文章提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多种形式融合、政府支持引导与个体保护相结合、保护传承与创新经营相结合等方式,提高文化产业化升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承德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7.
保护与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如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则可实现良性互动,笔者因此提出开发式保护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保护时应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载体作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性保护、应大力发挥旅游功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保护、应与基础教育相结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久性保护。同时,笔者就开发式保护宁波民间表演艺术、民风民俗、民间手工艺和餐饮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以期对提升宁波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档案资源开发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的重要过程,档案内容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各种历史档案、文化档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和管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与管理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张红  李荣薇  尚宁宁  赵辉 《中国市场》2015,(11):193-194
河北省历史较为悠久,文化底蕴较为深厚,不仅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本文主要讲述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研究——以沧州武术为例,给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参考依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我国优良的民族精神,是我国历经五千多年发展所留存的非物质瑰宝。而要想更为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借助《商标法》来参与构建完善的保护模式,以期形成立体化的保护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利纳入我国知识产权领域。鉴于此,本文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标法》保护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