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构改革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条件。目前,政府机构改革滞后,是制约国有企业及其它领域改革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导致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营运主体关系不顺,政府干预过多,企业经济自主  相似文献   

2.
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行为外部性的法治规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红 《开放导报》2005,(3):79-83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个矫正政府行为外部性与突显所有人职能并进的过程。然而,2003年颁行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却有着向政企不分的传统体制回归的意味;在国资监管中,已经出现了以国资委行使所有人权利为形式,实则是政府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导致的外部性。终极委托人缺位情形下的政资不分,代理人权利(力)和责任的非对称安排、时代理人没有任何制衡的“全职能”的制度设计是引发国资监管行为外部性的制度根源,明确政府干预市场的边界,借鉴公司治理的理念和结构,设计一种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情形下,真正体现全民所有人利益,控制资产控制的制度是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由于 历史的原因,目前背上了沉重的社会负担,成为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重大包袱,现在看来是相当不公平的。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负担?我个人简单的看法就是国有企业成为超经济的人和办超经济的事。政企不分、企事不分是造成国有企业社会负担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一、由国营企业到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资本化 1、传统国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统收统支 改革开放前,国家对国营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财务是国家财政的组成部分。统收统支的财务管理制度政企不分,与计划管理制度相匹配。企业没有投资决策权,只能将投资需求上报计划部门审批,  相似文献   

5.
随想一:政企分开的目标不能动摇《改革纵横》(武汉)1998年第10期上刊登了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郭金春的《国有企业改革不在于政企不分》一文。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门)“国有企业的本质决定了国有企业只能政企不分”;(2)“国有企业经营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了国有企业不能自负盈亏”。对此,笔者实难苟同。笔者不赞同郭文中观点的原因并非它与中央确定的改革目标相左,而主要在于它的肤浅性,因为它忽略了政企不分的危害性。可以说,国有企业沦入目前这种情况,正是由于政企不分所造成的。我们决不能因为政企分开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骨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采取多种措施,制定多种政策,来搞好、搞活国有企业,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找到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有效制度和途径。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社会工程,要打好国有企业改革这场攻坚战,笔者认为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关于政府转变职能的问题。政府转变职能的改革滞后,是影响和制约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主要因素。其主要表现是政企不分和政府职能混淆。在传统的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7.
学界新声     
张维达、吴宇晖:国企改革要求政资分开解决政企不分,不能只改企业,不改政府。政企不分的主要矛盾方面是政府。改革以来,我们在政府自身机构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不能用机构改革来代替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因为前者只是后者的一部分。政府机构...  相似文献   

8.
政府改革是国企改革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平 《辽宁经济》1999,(10):13-13
一、政府是政企不分的关键改革20年来,为了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我们进行放权让利、两权分离、转换经营机制等三个主要阶段的改革。然而,国有企业仍然缺乏活力,亏损面日益扩大,下岗大军日益增多,传统体制的政企不分问题仍然阻碍着国企改革,不仅政企关系“剪不断,理还乱”,而且政企不分又以新的面孔出现。实践表明,国企改革主要不在国企自身,而在政府方面。1.所有者的权力决定着政府是政企矛盾的主要方面。政府和企业是一对矛盾,政企合一或政企不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最主要特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  相似文献   

9.
“政企不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一大特征。十几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逐步解决政企不分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要认真解决“政企不分”、以政代企的现象。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分析旧体制模式的主要弊端时指出: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有企业有两大弊瑞,一是政企不分,二是国有资产不流动。实现政企分开之后,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矛盾转向国有资产流动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元元 《特区经济》1993,(3):23-23,32
<正>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其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要课题,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主要部分的全民所有制是以国有国营的形式来实现的。整个国家是一个大工厂,整个社会的全部经济活动,都由国家来统一管理和经营。国家不但掌握着社会的行政管理权,而且掌握着全民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企业的经营权,三权合一,政企不分,国有企业自然没有活力可言,其弊端是众所周知的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一样具有完全独立的自主权,是能够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2.
<正> 城市公用事业属于地方性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水务、燃气、供暖、公共汽车交通、地铁、环境卫生等。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公用事业一直是国有国营,由地方政府直接运作,存在典型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其经营效率低、财政补贴数额大;从投融资角度来看,还存在投资总量不足,融资资源浪费等问题。从世界各国情况看,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是大势所趋。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基础领域市场化改革,主要是通过产权变更的方式摆脱政府对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通过改组、改造、兼并、重组、出售转让、内部职工持股等多种方式,使一些企业重现生机,变优变强;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改制后困难重重,有的甚至被迫出现二次改制,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一、当前国有中小企业公司化改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从企业内部看,主要是:1、产权关系没有理顺,产权多元化进展缓慢。从实践看,许多中小企业改制后,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程度低,国有股仍独占股东大会决策控制权,使国企改制成为“翻牌公司”。产权关系的不清晰导致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最终将导致决策的随意性和预期短期化的倾向。2、改制企业的法人治…  相似文献   

14.
方轮 《珠江经济》2004,(11):56-61
根据对国有企业运作模式的长期考察和深入探索,本文研究提出,政资分开是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其实现形式是构建国资委——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国有企业三层运作及两级出资的结构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国有资产运行的必要条件;建立健全有效监督机制是国有资产运行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体制下,银行与企业都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由于政企不分,政银不分,国有企业对银行过度依赖,形成债台高筑。经济活动中的银企关系,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文章通过分析银企关系现状,剖析银企关系扭曲的成因,提出了构建新型银企业关系的原则,并就理顺银企业关系与产权制度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上海集体经济》2005,(5):48-48
内蒙古兴安盟经贸委布仁近日撰指出,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联社地位下降,作用被取代,生存受威胁,主要原因是由于有的联社自身功能的定位没把握好,过度依赖和依附于政府赋予的行政职能,导致联社处于“政社不分、政资不分”的状态,不做联社资产的所有,去充当行政附属物,捧着“金饭碗”过“穷日子”。他认为,新时期联社应在立足于长治久安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不断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发企业活力,实现健康发展。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政企不分,责任不明,管理效率低下,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以及经营者热衷于“寻租”而忽视生产的现实,正是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严重失衡的逻辑后承。本文试图从企业产权与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立两方面入手来思考和探讨如何解决国有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乏力的问题一、国企产权激励和约束机制我国从政府干预企业到对企业进行放权让利,再到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以及现阶段正在进行的企业产权改革,对建立和完善国企激励和…  相似文献   

18.
中近期内,新建方式的FDI流入仍将持续增长,并购方式的FDI流入将会有更迅速的发展。政府资产管理体制从“统一所有、政资不分”走向“分级所有、政资分开”,为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公司的外商并购带来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9.
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是资金?资源?市场?技术?不,都不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人才,是能够把资金、资源、技术与市场等各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的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人才。  相似文献   

20.
论国有企业的结构布局与战略退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企业的改革,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是一个问题的两大方面缺一不可。因为在现有的国有企业规模上谈体制创新,不仅不现实,甚至不可能,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几乎成为体制创新的逻辑前提。 有经济学家指出: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难以深入,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国有企业到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