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为了研究我国建设用地和能源消费的相关关系,文章利用LMDI分解模型将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分解为能源强度、经济发展、人口密度与建设用地四个方面,并计算各影响因素对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值。从中发现,经济增长仍是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的最大影响因素,建设用地面积也对能源消费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文章利用LMDII分解方法,建立分行业能源消费分解模型,分析2006~2011年间中国高耗能行业终端能源消费的变化、主要原因、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及特征,并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67,自引:4,他引:67  
能源消耗强度反映国民经济在生产中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它的变动影响因素可归纳为技术因素和结构因素,在本文中表现为能源完全消耗技术和需求结构。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技术和统计因素分析方法,建立能源消耗强度的投入产出模型和因素分析模型,初步解释我国10年来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原因,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趋势和制定相关的能源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一种生产分解分析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非参数距离函数和环境生产技术,构建了一种生产分解分析新方法,将碳排放变动分解为若干贡献因素,并应用于分析我国工业36个行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潜在能源结构碳强度对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贡献要小于潜在能源强度,能源强度调整空间更大;能源结构碳强度由于煤炭占总能源消费比例过高趋势并未扭转,致使结构节能的潜力并未有效释放;能源利用技术效率改善不明显,各行业能源利用技术效率差异成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5.
能源消费是评价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本文以吉林省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在了解吉林省能源消耗现状的基础上,选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科技水平变量作为指标,建立吉林省能源消耗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为进一步改善能源消费状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LMDI完全分解方法对1995-2010年期间中国制造业产业CO2排放做分解分析,把影响制造业CO2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为排放因子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产业规模效应。研究发现:产业规模的扩张是导致中国制造业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CO2的排放变化,而能源强度的降低可以对CO2排放的减少做出突出贡献,排放因子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对CO2排放的变化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进程中,居民能源消费量的大幅增加对我国能源供应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通过LMDI指数因素分解方法,将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能源消费总量影响因素分为购买力、能源消费结构、生活消费结构、支出、人口五方面。基于2005~2011年全国及各省区能源平衡表数据,研究各因素对居民能源消费量的增加量的动态影响过程。研究发现:城镇化带来的人口流入和居民购买力增强是推动城镇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原因;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支出中用于能源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生活消费结构向能源密集型产品的转变不再是导致城镇居民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有利于促进能源消费节约;能源价格变化对能源消费有一定影响。此外,省级数据的研究结果表示每种因素在不同地区对于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8.
天津市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低碳经济将对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巨大影响。就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做扼要阐述;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来验证天津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并通过各产业能源消耗强度、结构效应与强度效应、单位GDP能耗等指标来考查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结合天津市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结构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进行了很多研究,如路正南建立了能源消费模型,证实产业结构变化直接影响能源需求和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史丹也认为结构变动是能源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不同的能源品种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不完全一  相似文献   

10.
通过手工整理2010—2019年沪深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能源消耗数据,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评价上市公司能源效率,探究企业大股东持股因素对其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大股东持股能够显著提升企业能源效率,降低其能源消耗强度,且这种影响在高两权分离度与国有企业中表现得相对较弱。该研究基于大股东持股的视角打开企业“暗箱”,揭示大股东行为对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拓展了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同时还从能源效率的视角丰富了大股东持股经济后果的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碳达峰、碳中和的深层次问题是能源问题。本文分析了技术进步、工业化程度影响能耗强度的作用机制,并基于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未包括西藏及港澳台)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与能耗强度显著负相关,技术进步通过改善要素生产率有效减少能耗;工业化程度对能耗强度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关系,工业体系中高耗能行业占比较高,高耗能产品份额的持续增加影响了能耗强度的降低;不同地区技术进步、工业化程度对能耗强度的影响存在差异性,这可能是与地区禀赋有关;且回归结果经GMM分析检验后是稳健的。据此,应加大节能技术研发并制定耗能标准,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而不同地区应制定差异化能源政策并加强协作。  相似文献   

12.
胡锐 《价值工程》2010,29(23):46-48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目前企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的不足,利用2008年武汉市企业能耗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影响企业能源强度的行业、企业规模、能源价格和能源结构等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各因素对企业能源强度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3.
China has relied on energy to stimulate its booming economy. As a result, its share of world energy consumption rose to 17.3% in 2009 from 7.9% in 1978. Somewhat surprisingly, through 2000 its rate of energy consumption was about half its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This trend changed after 2001 as energy consumption rose about 1.3 times more rapidly than di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through 2005. Through heavy governmental influence, energy intensity subsequently reduced through 2007, but just marginally. This paper uses the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pproach to understand key drivers behind changes in China's energy intensity and its energy consumption from 1987 to 2007. In our model, energy intensity change was decomposed into five factors: changes in energy efficiency, changes in share of value added, changes in input structure, changes in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changes in consumption volume. This pap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how changes in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e, technology, urbanization, and lifestyle affect energy intensit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14.
《Economic Systems》2023,47(2):101070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effects of fiscal policy on economy-wide energy intensity within an endogenous growth framework. To this end, we first develop a two-sector (investment good and consumption good) augmented AK model by integrating the Uzawa model with Rebelo’s AK model, and assume that a non-renewable resource is one of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Using this framework, we solve the model for the short and long run, identifying the sufficient parameter conditions that ensure higher energy intensity in the investment goods sector. We then introduce a balanced budget government, whose objective is to decrease the economy-wide energy intensity by levying tax on the energy-intensive investment goods sector and subsidizing the consumption goods sector. Contrary to our expectations, we find that this fiscal policy design increases economy-wide energy intensity as it leads to a decline in real GDP without changing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On the basis of this model, we propose the concept of a ‘directed fiscal policy’, which connotes a reduction of the economy-wide energy intensity by following a heterogeneous taxation policy across sectors.  相似文献   

15.
深入探讨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利用1990年--2009年统计数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规模、单位能耗碳排放量、能源消费结构等对碳排放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国际贸易分工对碳排放量影响不显著;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大正向影响因素,且其贡献率也最大;能源强度变动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大负向影响因素,其对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业节能减排是重点突破领域,供给侧改革是重要抓手.为探讨供给侧要素影响京津冀工业能源强度的区域异质性,利用2000—2017年京、津、冀三个区域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构建工业能源强度与劳动生产率、投资强度、能源消费结构、科技创新、环境规制等供给侧要素间的岭回归分析模型,进而运用通径分析法揭示各要素间的内在...  相似文献   

17.
袁梁 《价值工程》2011,30(13):308-309
经济对能源的依赖性和能源的供需矛盾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成为摆在我国面前的首要问题。本文从价格、结构、技术进步和地方政府行为等多角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降低我国地区间能源强度水平和其差异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黄宜  赵光洲  王艳伟 《价值工程》2013,(32):182-183
本文以云南省为例借鉴STIRPAT模型从人口、城市化率、GDP总额、人均GDP、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煤炭消费比重共7个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研究,构建了影响因素的方程模型。最后对相关影响因素的影响关系及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程晓雯  徐剑华 《物流科技》2007,30(6):143-145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煤炭主要消费地。我国煤炭产销的不平衡使得煤炭运输对长三角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煤炭供需现状,运输线路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预测未来三个五年长三角地区主要煤炭运输港口一程运输需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03-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资产状况、现金收入与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数据,采用理论分析、描述性统计与多元回归假设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两权分离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上市公司的企业规模、企业资产可控性、现金流状况、企业发展前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终极控制人控制层级与股权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