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免除刑罚的适用必须遵循“以犯罪事实为依据,以刑法规定为准绳”的原则,正确选择多功能情节,充分考虑免除刑罚的必要性。刑法第37条是关于非刑罚处罚方法的概括规定,在不具有具体的免除刑罚情节的情况下,不宜直接依据该条规定对被告人免除刑罚,防止滥用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2.
免除刑罚的适用必须遵循“以犯罪事实为依据、以刑法规定为准绳”的原则,正确选择多功能情节,充分考虑免除刑罚的必要性。刑法第37条是关于非刑罚处罚方法的概括规定,在不具有具体的免除刑罚情节的情况下,不宜直接依据该条规定对被告人免除刑罚,防止滥用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3.
蔡霞 《特区经济》2011,(10):241-244
我国刑法对公司犯罪只规定了罚金刑一种刑罚方法,这种单一的刑罚配置不能对公司犯罪起到惩罚和教育作用。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公司犯罪刑罚体系的做法,通过完善罚金刑,增设多种附加刑的方式,对我国公司犯罪刑罚种类作出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陈海州 《发展》2011,(1):45-46
一、未成年人犯罪刑罚执行制度现状 我国对未成年罪犯在处理上经历了一个从打击为主到挽救为主的转变过程,我国刑法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状况、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以及各类犯罪情况的实际出发,在刑法中区别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适用刑罚和量刑,  相似文献   

5.
吕途 《理论观察》2002,(4):44-46
未成年人犯罪主体在认定、案件审判、刑罚适用上与成年人犯罪主体有很大区别。在司法实践中 ,对未成年人犯罪主体刑事责任的认定 ,应严格把握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 ;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采取适合未成年人的方式 ;刑罚适用上注意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原则、刑罚种类、执行方面的特殊规定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古代起就有“恤老”、“矜老”的传统,在老龄化问题目益突出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的今天,我国刑法对老年人犯罪处罚过于严厉,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保护明显不够。综观我国古代及当今世界各国及地区,都对老年人犯罪处罚作出了从宽的规定,因此,在我国现行刑法中构建老年人犯罪从宽的刑罚制度,符合刑罚目的和刑事责任,有利于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体现我国“矜老”的文化传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是顺应国际法治发展趋势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刑法》对于侵犯商标权犯罪的相关规定,由于价值取向、立法技术等原因,造成了不少漏洞,如罪状规定过于狭隘,刑事立法过于滞后,刑罚配置不够合理等。本文对侵犯商标权犯罪刑事立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飞  刘颖 《魅力中国》2010,(36):161-162
刑罚目的是什么,该如何实现,历来为刑法学界研究热点。在新的形势下,惩罚犯罪、预防犯罪和保护法益才是刑罚应该具备的目的。刑罚目的的实现既离不开一些具体措施,也需要一些原则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范玉龙 《魅力中国》2010,(26):139-139
刑法的谦抑性是以最小的刑罚资源,达到最好的社会效果。要尽量减少刑罚对犯罪的适用范围,谨慎的裁量刑罚。我国在治安情况良好的情况下,整体上过于严厉的立法和量刑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把刑法的谦抑性理念渗入到立法和司法活动中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非刑罚处理方法作为我国刑法上的一项制度,理论界已少有人问津,实务界几乎弃之不用.本文就非刑罚处理方法的相关问题作了论述,进而指出刑法第37条规定的几种具体非刑罚处理方法应当废除。  相似文献   

11.
刑法中的大多犯罪一般主体均可构成,但也有一部分犯罪刑法规定只有某些具备特殊身份的主体才可构成,或因为行为人具备特定身份而影响刑罚的轻重。这些由于一定身份而成立的犯罪或影响刑罚轻重的犯罪,在刑法理论上叫做身份犯。犯罪构成要件的身份,又叫构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行刑法信用卡犯罪立法设置上的缺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对信用卡犯罪作了全面的规定,明确了信用卡犯罪的多种行为形式。并且前置信用卡犯罪的刑法评价时间,从源头上打击信用卡犯罪。要做到准确适用,有必要准确理解、把握新增信用卡犯罪的构成要件以及与其他犯罪的分界。  相似文献   

13.
刘璐 《魅力中国》2011,(14):170-170,169
人性是支撑刑法善性发展根本性的要素之一,只有真正将“人”之概念的内涵契合于刑法之中,才能形成一部良善刑法。尊重人性为刑法的合理性奠定了基础,刑罚制度同样必须围绕“人”来建立。人性对于刑罚规制在于要求罪刑相当、刑罚适用的必然与及时。以人性为基础,以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为路径指引,刑罚制度在此情境下能够凸显其人文关怀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李芬 《魅力中国》2010,(35):177-177
我国刑法第12条第2款是有关刑法溯及力与既判力之间关系的规定,但该款条文规定无论是在假定爷件还是在适用结果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建议在保留原法条的基础上,增加“但在刑罚执行期间,有新的法律或事实出现,认为其行为不再是犯罪或处刑较轻的,应当按照有利于犯罪人的规定相应减轻或免除其剩余刑罚”作为该款条文的补充规定。  相似文献   

15.
"罪刑相适应"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刑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时,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判处。"可见,刑罚的轻重应当与行为触犯的罪名和犯罪行为具体情节对社会的危害程度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祝捷  王罡 《特区经济》2005,(4):237-238
<正>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第31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  相似文献   

17.
胁从犯质疑     
冉丽 《魅力中国》2009,(1):74-75
“胁从犯”是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立法的一大特色。我国刑法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可见我国刑法是把被胁迫参与犯罪者作为一种独立的共同犯罪人并全部纳入刑事追究的范围,根据其合理性却是值得质疑的。  相似文献   

18.
李卫东 《魅力中国》2010,(3X):237-237
<正>我国《刑法》规定了20余种滥用职权犯罪,但纵观这些滥用职权犯罪规定,有一个明显的立法缺陷,就是其犯罪主体均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并不包括国家机关,也就是说我国刑法未规定单位滥用职权犯罪。这与打击单位滥用职权导致公共财产、国家  相似文献   

19.
孟薇 《理论观察》2009,(5):100-101
我国于2003年12月10日签署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并于2006年2月12日对中国正式生效。做为《公约》的缔约国,在打击腐败犯罪的刑事立法和司法上都与公约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更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的反腐理念,适时对我国刑法中贪污贿赂罪规定进行立法完善,积极履行条约义务。据此,在这里,结合我国实际,从罪名的刑罚标准,犯罪的构成要件,刑罚种类三个方面对现行刑法贪污贿赂罪的规定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蓝潮永 《辽宁经济》2000,(10):26-27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的概念和处罚原则,并在分则中对各种单位犯罪的罪状和处罚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刑法中直接涉及单位犯罪的法条有百余条,单位能构成犯罪的达百余种,而现行刑事诉讼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规定完全从自然人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对单位这一特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义务和程序的规定,致使司法实践中对单位犯罪的惩处只能参照刑事诉讼法对自然人犯罪的规定,缺乏必要的程序性依据。现就诉讼程序中的几个问题提出探讨。   一、犯罪单位诉讼地位问题   犯罪单位是指为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