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1 毫秒
1.
全文由上,下两篇组成,上篇对若干典型国家与地区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概括出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中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1)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为停滞阶段,启动阶段,加速阶段和稳定阶段,(2)农业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模式可概括为“递进型模式”和“跳跃型模式”。(3)农业发展速度及发展模式的选择、资本形成能力的高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是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最重要的宏观变量。下篇通过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历史的深刻反思和转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二律背反(一)农业劳动力转移中的“正、负”效应并存。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一方面发展了农村的商品经济,改变了农村经济单一发展的格局,带动了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及意识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负效应”也显露出来:(1)...  相似文献   

3.
一、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的选择 在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的选择上,主要有两种观点“就地转移论”,“易地转移论”。前一种观点着重从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性考虑,后一种则注重从城市化的共性考虑。从实践看,就地转移已成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导方式。能否从这两种形式中找到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合理选择呢?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数量大幅度减少,加之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急剧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必然选择。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对于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讨耕地资源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机制,推动耕地利用转型和多功能管理。研究方法:面板门槛模型分析。研究结果:(1)资源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和耕地利用功能形态均存在门槛效应,长期来看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的提升趋于有利,对耕地利用功能形态的影响呈现从“正向到负向再到负向略有缓解”的变化特征;(2)当纳入耕地资源禀赋考虑时,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和耕地利用功能形态的影响从“负”转变为“正”,且随着耕地资源禀赋的上升正向影响不断凸显。研究结论:要因势利导,把握本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生产政策的完善合理调控劳动力结构及农业要素投入。同时,要善于发挥本地区耕地资源禀赋的优势并认识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耦合性和阶段差异性,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加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并挖掘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以实现耕地利用转型和功能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6.
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道路英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道路——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革命和启动工业化的国家。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发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1)由“兼业型”转移为主转变为“分离型”转移为主。(2)由主要在农村的“分散型”转移为主转变为由农村向城市的  相似文献   

7.
城郊乡镇企业发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好地方李纯英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连在一起的。当前我国的乡镇企业举步维艰,从而也引起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困难。如何走出困境?笔者认为,乡镇企业向城郊发展、农业劳动力向城郊转移,是解决问题的一...  相似文献   

8.
政府在有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中的责任唐洪(四川省剑阁县委政研室)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分业的必然结果。农业劳动力继续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总趋势不可逆转。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实质是市场机制引导农业劳动力适应社会大生产的需求,合理配置农业...  相似文献   

9.
对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持续发展的探讨陈雩桢,拉叶建平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探索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骤、途径,提出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指导农村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的阶段发展自改革开放到1984年...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13年中,农村非农产业的扩张转移了320.1万农业过剩劳动力。但在人口迁移方面严格控制,政府力图行政式地控制、发展城镇,实行“离土不离乡”和“进厂不进城”的人口政策,提倡就地办乡镇企业,人口就地城市化;同时僵化的户籍、居庄、就业、就学和城镇福利体制是农业劳动力转移一六障碍。因此,从我国的过去和目前看,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较慢,农业中滞留了大量的剩  相似文献   

11.
我国劳动力转移和中小企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难点,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难点的有效途径。提出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发展中小企业需要克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建立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中小企业的宏面管理体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霞 《南方农村》2003,(3):17-2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占很大的比重。改革前,受城乡分割体制的束缚,农业中沉淀着大量的“隐性”过剩劳动力。改革后,家庭承包制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的效率,使土地上隐性过剩的劳动力迅速显现。农民有了择业的自由,他们或是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就地转移”,或是“离土离乡”流动到城市谋取就业。但是,由于农业人口的庞大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不足以及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有限等等因素,农业和农村中仍然滞留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获得就业,不仅事关中国农业效率、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  相似文献   

13.
文章深入分析了典型山区县——龙川,在发展中遇到的经济落后、招商引资难、城镇建设滞后、农业产业化推动难、农村劳动力转移难等方面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指出在新形势下,山区发展必须克服传统思维习惯和路径依赖,走一条新型的发展道路,要以前瞻、务实的战略思维,以山区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双轮”驱动,以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为抓手,推动产业转移园区大建设,推动农村劳动力大转移,推动基础设施大发展,既要做大山区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又要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常州市武进区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非农产业,不断开辟新的就业岗位;通过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做优做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平台;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完善劳务中介组织,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效应包括配置效应、节本效应、聚集效应和提升效应。本文在界定这些概念、建立测算公式和收集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及其经济和社会效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会促进农民收入提高,为农业发展和农民消费提供资金,促进耕地资源合理配置,还会较大幅度地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成本,创造就业机会,促进GDP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负面效应是它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用工制度”和“城市二元社会”。  相似文献   

16.
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四区、两带、一线”的经济发展区域布局和东部地区要“大力发展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努力建成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基地”的区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比较王永作农村劳动力持续性转移,是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规模农业的关键。为了探讨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问题,笔者于1987年,在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选择了10个村,100个农户,在中国社科院“农...  相似文献   

18.
论文认为,兼业农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人口经济现象。据此,作者在概述我国兼业农产生的经济背景、兼业农的特点和形态、兼业农的经济社会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兼业农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一)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机制,“总体机制”是在农业产业或农村社区对农业劳动力的“推力”,非农产业或城镇社区对农  相似文献   

19.
略论乡镇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四个突出”袁定明乡镇企业的发展战略,实际上是要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要保持农业的稳步发展,又要保持城市大工业的稳步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乡镇企业自身的最大发展,实现劳动力最大量、最快速的转移。这就需要从宏观上制定乡镇企业发...  相似文献   

20.
台湾农地改革及其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作用陶建平台湾自60年代以来经济迅速发展、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经济的高速增长是通过实施外向型“出口导向”工业化发展战略来实现的,而“出口导向”工业化的成功奠基于50年代初的农地改革及其以后的农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