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2 毫秒
1.
民主党在参议院选举失利后,其外交理念主要调整为:放弃"平衡外交",借美国全球战略东移亚太,修复、强化日美关系;以"道歉外交""战略性地利用日韩关系",加强"日韩信赖关系"为亚洲外交的核心;以"异质性"及东海等问题疏离中国,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中国的文化外交空前活跃。文化外交已经成为中国继经济、政治外交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中国文化外交,从相对独立意义上看,不同于过去单纯的文化交流;从本质上看,不同于一些国家以"文化征服"和"文化渗透"为目的文化外交;从文化理念、目的设定和方法运用等来看,中国文化外交是一个全新外交思路。  相似文献   

3.
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是代表国家主权的最高级行为体,地位举足轻重,首脑外交影响广泛深远。发展与东盟的关系是中国周边外交不可或缺的一环。首脑外交对于发展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与东盟首脑之间的互动、沟通有利地推动了双方的经贸关系。本文以首脑外交为视角,着重考察了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同东盟经贸关系的战略规划、合作方向及路径选择等问题,力求实现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5,(9)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领导人的频频出访,我国的外交战略也发生了很大的调整,从"中国版文明观"的提出,到新"义利观"的诠释,从处理周边关系"亲、诚、惠、容"的基本方针,到"中国梦"推动"世界梦"的战略思维,无疑都在重新雕琢我国对外交流的新形象。文章通过阐释我国当前外交战略的新思想、新观念,深入分析其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内在关系,为进一步的文化外交战略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兴的全球性经济和地缘政治大国,中国对于一些大国而言,不论是在全球体系上,还是在次全球体系(区域)上都是一个政策性的困难抉择。对于如何构建与这些在中国外交总架构中居于"关键"地位的全球性大国的关系,中国新一代政治领导人提出了无论是在国际关系理论上,还是在近现代国际关系实践上都具有创新内容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这一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论断的逻辑性结果,也是在中国经济和地缘政治实力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作出的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和而不同"和战略智慧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性选择。这一构想有助于中国坚定和平发展的崛起新路径,同时也为其他新兴大国共同参与全球体系重塑和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打开了便捷之门。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有可能使美国在中国经济外交与外交攻势的双重作用下,接受中国的"和平崛起"的理念,弱化视中国为安全与战略"威胁"的观念,从而有利于世界力量的和平转移与全球体系的和平转型。在此层面上,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无疑有助于打破人类几千年历史上大国崛起与战争形影相随的宿命,对推动全球力量的和平转移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9,(3)
旅游外交作为典型的国家对外战略的"软运作"模式,逐渐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文章从旅游外交概念入手,借以具体的旅游外交实例分析旅游外交的作用、手段等,对我国旅游外交工作提出具体建议,探讨旅游外交对提升中国"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今天国际的主要矛盾是谋求世界和平与发展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打破和平与发展进程的矛盾,而前者处下风.后者处上风。中国实力的上升第一次使中国出现无论是国际地位、国际环境和发展走向都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十分相似的局面,斯大林以其伟大的外交智慧坚定地捍卫了苏联的国家主权与安全,充分利用当时复杂的国际矛盾,把苏联真正做大做强。本文认为,应该借鉴斯大林的外交智慧,化解西方对中国以包围为特点的复杂的国际矛盾。大力展开以西方国家产业工人为核心的,以体现国本的公众外交,才是中国外交真正正确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8.
经济外交作为中国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进入新世纪之后步入新的阶段。近年来,东盟在中国经济外交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功建成即是中国对东盟经济外交中取得的突出成果。文章拟在简单介绍经济外交的概念、中国经济外交的目标及发展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中国政府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过程中的外交战略考量、外交进程、阶段性成果以及带来的影响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现阶段中国对东盟经济外交的特点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对外信息传播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式,对他国民众(特别是主流民众和社会精英)所进行的外交行动。"攻心为上"是其鲜明特点,"润物细无声"是其真谛。  相似文献   

10.
纵向观察,建国以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总体向好,但时起时伏;横向比较,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依然严峻。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是北稳南动,西缓东急。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对的最大挑战有朝鲜半岛安全问题、中日钓鱼岛主权与东海划界问题、南中国海问题、美国对台军售问题,以及复杂的中印关系等。当前中国周边安全战略应继续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大方针;继续坚持睦邻、友邻、安邻和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具体执行中采取睦北、缓西、稳南和进东战略,为中国未来10年黄金发展期创造和平安宁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构建、“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周边外交工作的开展,沿边逐渐从发展的“末梢”走向开放的“前沿”。新时代、新格局要求沿边地区补足开放短板,并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周边外交工作中起着重要的门户和枢纽作用,增强经济发展动能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此,沿边地区应进一步优化开放平台、加快边境城市布局、构建跨境产业体系,并培育沿边发展的人才体系,推动形成沿边开发开放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经济》2005,(10):87-87
“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基石是周边外交,中国企业应该顺应这种国家战略,多考虑一下对周边国家的投资”,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总监姚望在8月31日欧美同学会商会的月度午餐会上说。  相似文献   

13.
自"9·11"以来,公共外交的概念越来越被世界各国熟识,中国也不例外地参与到研究和实践中。在阐述公共外交的涵义和作用的基础上,阐释中国公共外交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简要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多边能源外交已成为国际能源合作的主要趋势,中国多边能源外交经历较长的发展历程,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基本的方针、立场和政策。新能源安全观是中国多边能源外交的基本指导原则。在后续发展中,中国多边能源外交应进一步强化某些举措,以切实提升中国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为完善世界能源秩序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对非投资大幅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非洲大陆投资兴业,他们为非洲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挑战,一些企业的行为对于中国的国家形象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也不利于中国在非洲的海外利益的保护,因此开展企业公共外交十分必要,我们应该将企业公共外交纳入到国家的公共外交体系中,以弥补政府主导的公共外交的不足,以此提升中国在非洲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6.
卢兵彦 《新经济》2009,(6):58-61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表明中国的崛起已成不争事实。今后的十年是中国崛起的战略机遇期。采取什么样的地缘战略拓展中国的战略空间至关重要。东南亚十国位于中国的南方,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区域,这里具有广阔的疆域,稠密的人口,丰富的资源,较为发达的经济。在通道、资源、安全等方面对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有人说,这里应该成为中国的后院。后院之说,盖因东南亚无强国,中国应据为势力范围,在此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此外,华人的广泛分布,中国文化在这个地区的优势,历史上的藩属和封贡关系,也决定了中国有可能在此进行战略投资。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在中国强国林立的周边外交中,南向战略应当成为中国崛起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针。  相似文献   

17.
政党外交工作是党的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总体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确立,中国政府积极实施政党外交,这不仅表现在政党外交工作日趋理性、自觉和务实,而且,政党外交的内涵和手段也在不断地拓展、丰富和多样化。政党外交对于中国推进和平发展战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商周刊》2011,(3):24-26
宣传片只是立体宣传的一部分,中国在寻求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应积极开展以中国语言、文化和思想等的推广活动为代表的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19.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地区地震、海啸、核事故接踵而至,日本遭受了史无前例的三合一式打击,堪称日本的"3·11"。目前,灾后重建虽然已经展开,但日本的内政与外交仍承受着地震与海啸的"余波",经历着核危机的"辐射"。  相似文献   

20.
张闻天同志在外交领域工作了近十个春秋,在实践工作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外交思想。张闻天外交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准备、形成、进一步发展完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张闻天外交思想形成的准备阶段(1950年初-1954年底),这一阶段为张闻天外交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张闻天外交思想的形成阶段(1955年初——1956年底),《关于执行我国和平外交政策中的一些问题》和《论和平共处》两份文件的完成标志着张闻天外交思想已经形成。第三阶段:张闻天外交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阶段(1957年初——庐山会议前),张闻天外交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