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从生态经济、民生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治理和生态文化五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全国30个省市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全国各省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区域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基本呈现出三大地带梯次下降的地域分布态势,其中京津和江浙沪一带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最高;东部省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具有绝对优势,中部省区略低于东北省区,高于西部省区;在各省区中,东部和中部省区区域内差异较大,西部和东北省区区域内差异较小。通过进一步分析,认为提高五个系统层的协调度是提高东部和东北省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与工业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搜集2001年到2012年的统计年鉴数据,运用指标正向化方法、变异系数法等构建了城镇化综合系数、工业化综合系数以及协调度模型,计算并评价了2000年到2011年我国以及四大经济区域和各省市的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从2000年到2011年城镇化和工业化以及二者的协调度系数都是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由严重失调向优质协调发展;东部地区的协调发展程度最高,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程度相差无几,而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程度最低,四大经济区域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呈现出梯级结构;2000年到2011年各省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与四大经济区域差异相呼应,并且协调度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谁的生态最文明——中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大排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中国第一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水平的排名。它来自代表国家社科研究最高水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区域协调发展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作为研究成果的《中国生态文明地区差异研究》首次披露了各省区市生态文明的发展现状,以期促进各省区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那么,各省区市生态文明水平具体情况到底是怎样的?东、中、西部存在什么样的地区水平差异?经"新区域协调发展与政策研究"课题组授权,《中国经济周刊》独家披露该课题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态文明作为国家发展重要战略,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发展也成为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循环经济理念,分析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概况,指出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实现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生态文明?一个地方自然生态好,是不是就是生态文明水平高?生态文明水平能够量化吗?能够替代GDP考核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吗?对此,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区域协调发展与政策研究"课题组提出了"生态文明指数"(ECI)的概念,对我国地区生态文明水平进行了科学测算和深入分析,作出了2007-2009年我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水平排序。经课题组授权,《中国经济周刊》再度独家披露该课题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三生空间理论将"美丽中国"解构为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三个子系统,根据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互动关系构建了耦合协调模型,对2005-2015年长江经济带"美丽中国"建设水平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美丽中国"建设水平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状态,整个区域向着良性协调方向发展;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两个子系统具有较高正向相关性,两者与生态环境子系统之间负向作用较为明显;长江经济带"美丽中国"建设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区域间发展的梯度差异将长期存在;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因三个子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后工业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合理规划和建设生态城市群成为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的关键问题。城市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集中体现,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高级形式,它的发展将对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具有深刻的影响,发展低碳城市群和转变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规划和建设城市群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首先提出了什么是生态文明以及低碳城市群建设的内涵,并结合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建设低碳城市群的基础及制约因素,提出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构建城市群低碳发展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5月5日,《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作为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意见》列出了明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现状,从生态文明角度对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提出了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政府监管,监督发达地区保护环境;政策支持倾斜,鼓励落后地区发展;加大生态补偿,带动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北仑区探索临港工业地区绿色发展新模式,从绿色报告、绿色报表、绿色审计、绿色审批等环节入手,持续推进生态制度创新,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先后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生态区""省级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市县(区)"等称号。2017年,该区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9.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11年下降2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达1216.5亿元,占规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借鉴已有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评价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模型对中国31个省区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基于因子得分及排名做出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各区域不同省份生态文明建设差异较大,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相对较好的省份大多位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相对较弱的省份大多位于西北部地区和部分南部地区。最后为推进中国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健 《特区经济》2010,(7):13-15
本文在梳理和总结我国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基础上,运用方差分析方法探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呈现出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特征,造成我国各省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主要是集约性因素。国际贸易通过传染效应、干中学效应、演示和培训效应以及竞争效应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能力,优化产业结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汤文华  段艳丰 《特区经济》2014,(12):120-121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困境应运而生。公众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消解我国生态困境的基本路径。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淡薄、公众参与动力不足和公众参与建设程度不强。提升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对策是培养生态公民、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和重塑良好的生态文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中国29个省市1990年-2006年间的数据,引入省份产出变量,在Solow增长模型框架下对全国29个省份与其相邻省份之间的相互溢出效应做了分析。结果发现,京津唐地区经济联系度低,区域合作性较差;长三角地区形成了良好的经济互动,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周围地区快速发展;南部沿海地区中的广东省对邻省的经济带动作用不足,福建省对邻省的溢出效应为负值;中部地区中的河南、安徽、湖北以及西部地区中的宁夏与其相邻省份互动性良好;东北地区之间区域合作较差,辽宁省的经济辐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5.
杨军 《改革与战略》2010,26(6):106-110
文章运用GINI系数、Theil系数、对数离差均值系数对1983~2006年中国农村商业发展的各地带间差异、省际差异进行度量,并在此基础上运用R/S分析方法对区域农村商业发展差异性的未来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商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组内差异。但Hurst指数表明,不管是组内差异还是组间差异,未来的差异性还要扩大;农村商业发展水平较低的省际差异最明显,其次是中等发展水平的省际差异,最后是高发展水平的省际差异。与此同时,Hurst指数显示:中部地带内农村商业发展的省际差异正在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6.
何龙娥 《特区经济》2021,(2):152-154
生态文明建设的走向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基础性影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经济持续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生态思想观念的产生、发展和形成,明确树立科学生态思想的重要性;通过比较各个时期生态思想观念的异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古为今用,持续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绿色化”这一概念的提出,首次与之前的“新四化”并列,既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同时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与路径。在分析沟域经济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以北京市昌平山区的发展为例,通过生态要素的保护、生态产业的提升,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我国旅游业31个省市在2000-2011年间的旅游效率的变化进行了测算,并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旅游效率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至2011年,中国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旅游效率不断提高,但整体水平依然偏低,只达到平均0.649。进一步分析表明由于资源禀赋、旅游投入规模、区位优势等影响,中国31个省市旅游效率存在明显差异。但不同地区的旅游效率差异随时间不断缩小。  相似文献   

19.
在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社会主旋律的今天,区域发展研究中生态要素的测评也已不可或缺。文章在诠释生态社会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从甘肃省2003-2012年的时序数据和我国西部各省份2012年的截面数据两个维度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社会发展呈上升趋势,但主要依靠经济要素拉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模式陈旧;在生态要素的影响下青海地区表现出了特殊的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20.
刘蓝琦  罗丹 《科技和产业》2022,22(8):289-293
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促进云南省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走绿色发展战略也是国家推动生态文明的关键。构建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影响的计量模型,对云南省16个州、市2008—2019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并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云南省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激励作用并不确定;环境规制并不利于云南省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在环境规制对云南省产业结构的影响中具有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