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文革"暴力是余华在小说中极力呈现和思考的主题,一些涉及暴力题材的小说显现了"暴力美学"。这种对暴力的极端渲染,其本质原因是作家和现实存在的紧张关系。余华不同时期的小说体现了处理这种紧张的方式,在早期的《一九八六》和近期的《兄弟》中,余华表达了对"文革"暴力不同的看法。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反映了余华关于"文革"暴力叙事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莫言创作的内核是其本人的童年记忆,他在作品中建筑了一个个魔幻般空灵的儿童世界,并以"成人——儿童——作家"的三角结构形成了其别具一格的叙述风格和审美风貌,这种三角结构模式使其作品表现出了深邃的艺术功效和思想功能,即提出了对于残酷人生现实的"代偿机制"和"对抗机制"。  相似文献   

3.
余华就像一只蜜蜂,吸取了“百花”,酿成了自己的“花蜜”。一些世界文学大师的文学创作、著名音乐家的音乐创作乃至电影作品都对余华的文学创作活动起到了深远影响,他们在写作技巧和内容上都影响了余华的创作。  相似文献   

4.
散文家吴然长年致力于儿童散文创作与推广,成就斐然。他的儿童散文创作选取独特的审美视角——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自然观照、植根于真实的幻想空间以及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结合,对生活有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发现,对他眼中的一切做出了最能体现其主体特征的文学展示,成就了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余华小说的序跋是余华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闪光点,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窥视到余华对于小说创作所持的一些独到的观点,这些观点是作家在"无边的写作"中神启般的顿悟。余华善为序跋,简洁单纯的表述中处处充满着对于小说创作观点的理性见解与思辨气质,在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中也体现出其反常理的小说观,主要体现在反权威、反主流、反传统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海盐地域文化对余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婵娟 《嘉兴学院学报》2002,14(Z1):318-323
余华是一个从海盐走出去的作家.该文试图从余华代表作的文本内容、语言表达、文化基础等三个方面来探讨海盐地域文化对余华的影响,从而挖掘一个作家作品的地域性根源.  相似文献   

7.
先锋小说作为新时期文学中的重要流派,以其对传统小说现实性的背离显现出明显的反叛精神,在艺术上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先锋派作家多以虚实结合的叙述方法拓展小说表现力,明确承认小说的虚构性;在内容上则主要集中于性、死亡、暴力等主题的关注;在情感视角上则往往选择冷漠、孤立.余华作为中国先锋派小说中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则充分体现出了这些特点.本文试从余华作品中暴力写作的方式、作者写作的感情及暴力因素等方面分析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事艺术,并从其后得出余华对现实社会及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走通大渡河--福克纳与余华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克纳和余华都是极端关注内心冲突的现代派作家,他们大胆的文学实验不但使自己找到了一条温和的出路,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叙事艺术。两位作家创作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对家乡题材的发掘、苦难和暴力主题的突出、现代技巧的运用以及人文精神的底蕴。余华作品的多面性虽然与福克纳作品的琳琅满目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余华的激情和幽默却比福克纳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9.
余华是当代文坛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独特风格来自于他超群的艺术思维,个性的叙事方式以及对世界与众不同的感知方式。他的小说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作品深受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本文试图以叙事学为视角,探索余华各个阶段小说的情节设置方式,以期对其文章进行更深刻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余华长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可以分为贤惠型、泼辣型、无灵魂无意识型三种类型。无论哪种女性人物形象,在余华作品中都没有说话的权利,都处于一种被遮蔽的状态。这是作家男性意识的典型产物,表现出男性对女性的一种虚构与想象。  相似文献   

11.
《阿斯彭文稿》是小说家亨利·詹姆斯中期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誉为是"詹姆斯最才气横溢的中篇小说",其中作品多处使用了象征主义手法。本文就象征主义手法在作品的情景描写、人物形象和场景等方面的运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透视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与神话:论克莱恩《新娘来到黄天镇》中的西部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娘来到黄天镇》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创作的西部短篇小说名篇之一。这部作品以美国西部城镇黄天镇为背景,以杰克.波特的婚姻对黄天镇的影响为主线,再现了19世纪末美国西部边疆小镇人们的生活,见证了"牛仔"的历史命运,揭示了工业文明的演进对农业西部的影响、渗透,为美国西部历史文化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视角。  相似文献   

13.
在小说创作中,叙述视角的运用,其实就是作艺术传达的一种方式。不论是“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述,还是从作品人物出发的内视角叙述,都是作艺术构思的体现。为了适应作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题材、情节、结构的需要,艺术表达的方式应该是愈多样愈丰富愈好;同理,作为艺术表达重要方式之一的叙述视角也应该是愈丰富多彩愈好,否则就会削弱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4.
储光羲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歌成就最高。其山水诗用清淡的语言,描写清新的景物,抒发清淡的情感,语言呈现出简洁、清新、优美的风格,以质朴﹑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写田园生活并置身于劳动之中,诗人善用五古,诗风转变,形成了"清新自然、浑厚淳雅"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5.
海勒发表于1961年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黑色幽默派的经典之作。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国内对它的译介最早开始于"文革"后期。改革开放后,在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的推动下,国内开始大量译介该著作,出现了多种译本。该小说也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每一位从农村出来的作家的作品往往少不了对家乡的描写,贾平凹正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作家,他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家乡问题的作品。论文以《秦腔》为例,从对土地沦丧的焦虑、对传统文化消失的焦虑以及对伦理道德崩坏的焦虑三个角度,探讨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意识。  相似文献   

17.
从余华的作品中感受到余华对待大家都非常恐惧的"死亡",几乎在他的作品中都会有死亡,仿佛死一个人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残暴的自戕的场景,使我们看到各种感官相互交叉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仿佛给我们以视觉,听觉上的美的感受,而在这种"美"的背后却是自己内心的更加恐惧,在余华的作品中的暴力和死亡中隐藏着更为深刻的人性探索,人生哲理和人性的深层次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叙事结构是叙事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相当于一个条理和框架。余华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有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重复。这个特点使余华的作品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9.
范小青转变创作之后,她的短篇小说也日臻圆熟,创作出许多贴近现实、生活和人性的较有影响的短篇小说。《我们的战斗生活像诗篇》和《李小兰和她的朋友》是颇具范小青写法的代表性短篇,以"文革"为叙事背景,写活了一群机敏可爱的女孩子,从清朗婉约的文字中透出特定时代下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呈现出范小青独特的反常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20.
论余华文风的转变——以《兄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的新作《兄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本文以之为例,具体说明《兄弟》中所体现的新变化,并结合余华前期作品,分析余华从先锋向传统的转型轨道,并进而探讨其转型的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