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韩颖 《金卡工程》2010,14(6):244-245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伴随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社会矛盾凸显,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加快了我国进入”风险社会”的步伐,源源不断出现的危机事件构成了瓦解和谐社会的潜在因素。文章主要从公共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入手,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危机管理机制提出了一些措施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张正 《金卡工程》2009,13(2):130-131
随着市场化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和深入,公共危机由非常态变成了社会生活的常态.本丈借危机的特点和危机管理的内容,并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对危机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危机",一方面意味着"威胁",另一方面却预示着"机会"."非典"(SARS)无疑给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冲击,但更给中国政府管理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即如何管理危机状态下的社会.中国政府在防治"非典"中的举措显然是较为有效、及时、开明的,也不乏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但也暴露了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如何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现代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从而使现代政府能更有效地预防和处理社会危机和突发性事件,已经成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的不断积累,近年来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加,对公共突发事件的管理逐步成为各级政府管理的重点与难点.本文根据公共突发事件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共同点,分析了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特点及基层政府处理的存在的困境,利用项目管理思想构建了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实现从危机应对到危机管理的变革,提出了促进实现危机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刘永胜 《金卡工程》2010,14(8):269-270
政府危机管理是我国政府管理的重要内容,提升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在目前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以汶川和玉树地震为例试分析我国政府在处理各种公共危机管事件中的成功、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几点改进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王晓霞 《金卡工程》2009,13(1):79-80
不断提升我国各级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意识和能力,积极应对各类公共突发事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分析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我国目前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绩效评估体系中所存在的部分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角度来探讨全球治理体系的问题,这是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所有公共管理领域学者不可推卸的责任30年前,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夏书章先生以他作为新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奠基人和领军者所独有的敏锐和远见,率先发出了"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的呐喊,敲开了中国行政管理领域拨乱反正、蓬勃发展的大门,推动了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科领域的发展,体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的学术精神和社会责任,为我们后代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树立了一座丰碑。今天,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时期。展望未来公共管理30年,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夏老这种精神,发扬中国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相似文献   

8.
卢亮 《中国外资》2013,(4):124-124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的不断积累,近年来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加,对公共突发事件的管理逐步成为各级政府管理的重点与难点。本文根据公共突发事件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共同点,分析了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特点及基层政府处理的存在的困境,利用项目管理思想构建了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实现从危机应对到危机管理的变革,提出了促进实现危机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面临各类公共危机的挑战。面对公共危机造成的重大影响,各国政府开展了公共危机管理,相应地,国家审计机关开展了贯穿于公共危机预防、反应和恢复等各个阶段的公共危机管理审计。我国目前的公共危机管理审计实践重心在于危机发生后的援助款物使用情况的审计和危机恢复阶段的重点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对危机预防审计缺乏认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选取美国洛杉矶综合性危机预防审计、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地区地震预防审计和爱沙尼亚应急准备审计三个审计案例,介绍其公共危机预防审计的实践,从中总结出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对我国现阶段开展公共危机预防审计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基于传统分析框架评估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会导致许多风险以及风险关联被屏蔽,造成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评估落入"风险盲区".财政政策只有有效对冲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相互关联的公共风险,才能真正为经济增长注入持久的确定性.通过考察"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和"新冠肺炎疫情危机时期"中国、美国和日本的财政政策不难发现,三者在实践逻辑上都有意无意地遵循着公共风险逻辑.财政政策应跳出片面的经济系统分析,基于社会大系统中的公共风险与财政风险的权衡来制定和调整,着眼于中长期力求全社会的公共风险最小化,而不只针对经济波动,财政政策与其他公共政策的相互协调也应以此为旨归.  相似文献   

11.
消费者信贷挑战金融行业的竞争并加快金融创新,次级债是金融机构在追逐利润前提下的资产证券化产物,然而资产证券化放大金融风险。有效性冲突是现代金融风险的一个新特征,它挑战现有金融监管方式,金融监管不能适应创新需要使得次级债风波重创美国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下“美元之谜”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融危机最容易发生在经济基本面恶化、投资者信心丧失和资本流动逆转的国家,且一般伴随着货币大幅贬值。但是,美国次债危机逐步演变成全面金融危机的过程并没有出现美元大幅贬值,甚至还出现了美元升值,“美元之谜“因此产生。本文先回顾现代货币危机理论,分析最近几次金融危机中危机国的货币表现,得出货币贬值是金融危机突出表现;然后分析美国金融危机中美元反常表现,提出“美元之谜“,并对“美元之谜“可能原因进行探讨;最后分析“美元之谜“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图书馆危机管理的概念,分析了图书馆危机的特点,提出了图书馆应该树立正确的危机管理观和图书馆危机防范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4.
Food Crisis     
《Africa Research Bulletin》2013,50(4):19943A-19943B
  相似文献   

15.
王冬  黄旭 《新金融》2010,(2):23-28
次贷风波所引起的金融危机不但使国际银行业一度岌岌可危,而且沉重打击了世界经济。作为市场风险管理的核心,Vag模型遭到各方诟病。通过分析《高盛风险之海市蜃楼》一文,本文归纳了对Vag模型的几点认识误区,包括忽略对外部数据准确性的考核与检验,在模型应用上未能对正常市场情况与极端市场情况区别对待等。本文进而论证Vag仍是当前风险管理的首选工具,提出对收益率概率密度分布的选择将是Vag模型进一步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强调数据分析,指出量化研究应作为主观判断的前提与基础等观点。  相似文献   

16.
张颖熙 《银行家》2012,(7):77-80
正房地产市场的风云变幻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神经。然而,对于这么一个重要的市场,整个社会却无法建立起一个长期的、稳定的预期。房地产市场也似乎神鬼莫测,人们对于房价的预测一再偏差。2002年以来,就有不少经济学家提及"房价泡沫论",而当2008年的经济寒冬到来的时候,市场上流传的"百日巨变"等论调更是甚嚣尘上。当大家都以为房地产市场即将见  相似文献   

17.
对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标志次贷危机的爆发,但美国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总规模不过2万亿美元,即使房价下跌30%,总损失也不过6000亿美元,美国政府先后对金融机构的援助资金已超过9000亿美元,同时将联邦基金利率从5.25%下调至1%的历史低位,但仍然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国金融市场几乎均遭受重创,世界经济增长下滑,这究竟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8.
《银行家》2008,(11)
近几个月来·贝尔斯登.美林.雷曼兄弟……一个个曾经叱咤世界经济舞台的金融大鳄渐渐销声匿迹,衣冠楚楚的华尔街精英们也风光不在.就连纽交所门前的公牛也显出了疲态.这一切都在佐证着这场令人闻之色变的金融浩劫的惨烈,人们不禁对此忧心忡忡,充满狐疑.因此.本期《特别关注》栏目特邀多位国内金融专家撰文阐述自己的见解.以期与读者共同探知危机的始末原委。  相似文献   

19.
20.
民间借贷作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中一种重要的资金力量。但是,2011年爆发的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和温州"跑路事件"引发人们对民间借贷危机的担忧。民间借贷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有助于企业发展的同时,因缺乏有效的监管而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为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我国在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提下,应该建立"双向多头"式的地方政府监管机构,加强金融监管,成立民间借贷登记服务机构等,严格从民间资金的来源和去向两个环节把关,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金融政策,促进民间借贷行为规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