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袆 《商》2014,(44):233-233
阅读此文,一方面,不难看出作为实证主义的倡导者之一,哈特试图通过澄清实证主义的内在主张并诠释法律、道德的真正意义和特点,以期证明实证主义的二者分离主张并非种种罪恶之“源”、“是”与“应该是”或“法律实际是什么”和“法律应当是什么”之间仍要有明确的界限划分(这种区分是‘有效且aa重要’的),从而拥护法律与道德分离主张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哈特虽然坚持实证主义二元论基本立场,但又作了创新——通过批评法律命令论,提出了“分离命题”及“法的概念”(规则论);其灵活了二元论(承认道德与法律之间有某种联系,但无“必然”的联系)、其具有前瞻性地提出了“最低限度的自然法…‘暗区问题”等理论。都在一定意义上缓和了实证主义与自然法学的对立,将实证主义推向了更高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胥桂君 《商》2012,(10):102-102
德沃金与哈特论战是由法学教授德沃金60年代中期对支配英美法理学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发起全面攻击引起的。本文以法律规则说为核心,分析并说明德沃金与哈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3.
雷芳 《华商》2008,(11):130-130
经济改革需伴随法律的改革,良好的制度是经济有效发展的前提。我们需要在法理学上作更广更深的理解才能适应制度改革的需要。本文介绍哈特的理论,在法律是什么的问题上作比较理解,,在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方面以新的视角来分析法律与道德如何在新时期内避免道德逻辑与法律逻辑的混淆,有效指导我国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4.
"问题意识"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是人们对现实存在问题的能动性、探索性和前瞻性的反应。在学术研究中,缺乏问题意识,常常会将问题研究扭曲为文字的转述。问题意识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如何抓住问题实质,选择恰当的方法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彻底性等方面探讨问题意识下的哈特在《法律的概念》一书中对法律规则说之构建的成功与不足。  相似文献   

5.
《商》2015,(13)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紧密联系一直是学者们永无止境的探讨话题。这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然而又存在着必然的区别,在它们的应用领域中,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从亘古至今,法律与道德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各个时代,虽然各有不同,但二者的本质依然从中体现,没有一个时代能够逃离其二者的制约。法律与道德以一种逐渐完善的发展形势从历史演变至今,逐步形成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  相似文献   

6.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历来是法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在过往的人类历史中,法律与道德之争不仅涉及法学、社会伦理等方面,也是一个分支庞杂的哲学问题。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法制进程不断完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有了更多的直接对立与关联,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对立与统一。为此,通过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阐述,探讨使二者更好的切合,以为现在社会生活服务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主要从以下方面来论述法律伦理的这个问题:第一是用海因兹故事引出论点即法律与道德的冲突,第二是法律与道德产生冲突的根源,第三是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如何协调,第四是解决法律与道德冲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法律和道德一样,作为制度的一种有其天然的延续性。只有一个有延续性法律制度,在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检验,才能够发挥其在社会规则决定性作用,因为法律不仅是制度层面的,也是观念层面的。法律的延续需要司法的独立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9.
公丕亮 《商》2014,(37):258-259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很难厘清。两者关系归根到底属于实践哲学的范畴,是个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准则。自由是人类任何一个时期价值追求的最高内容。获得自由的途径,便是通过道德与法律的规范作用,调整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保证个体在群体生活中享有较高程度的自由。道德的内涵包括选择,选择便是自由的重要内容之一。法律如果失去道德的支持,便会失去方向,沦为贬损个体自由的工具。因此,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协调很大程度地决定着个体的自由。就人类整体而言,道德与法律都可以作为自律的手段,保证人自觉、目的性的实践活动的合理性,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法律的错误     
法律规则是法的要素之一,它是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法律规则是人们实施行为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因为当人们在以法律规则作为衡量基础来决定是否实施某一行为时,也会运用经济学的概念即成本和收益来帮助分析实施行为的可行性和获益性。只有在付出的成本与获得的收益之差最大时,人们才会实施这一行为。但是在法官或陪审团适用法律规则裁定某一行为是否合法时,会犯一些法律的错误。这些错误对于人们的行为动机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人们在对欲实施的行为进行经济学评判时所得出的结果产生偏差,进而破坏了原有平衡的法律秩序。本文想通过对法律错误的分析,可以为现有法律的完善和未来法律的制定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渐强大,国民素质却没有同步提高,由于道德问题出现的纠纷屡见不鲜,人们却期望完全通过法律解决问题。由此,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立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对国民道德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了法律与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化的结论,并且认为法律与道德存在严格的界限,应根据不同情况,平衡法律与道德关系,以期使人们明确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与界限,使政府部门更精准地运用法律手段与道德制约,从而增强国民道德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徐萌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7):248-249
情理与法理、道德与法律的冲突是我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以及司法实践中不可避免也不能避免的问题,缓和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分歧已经显得尤为的重要与突出。从萨伯的假象公案——洞穴奇案入手,通过分析我国当前法律与道德冲突的现状,试图寻求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缓和"法理"与"情理"冲突的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3.
高悦  田良岳 《华商》2008,(7):89-89
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与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巩固联系密切,其宗教信仰构建了公民的道德框架,而道德框架在约束公民行为的同时,也提高了公民守法意识,有助于法律的实施执行。研究西方法律体系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可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徐萌 《中国商办工业》2011,(17):248-249
情理与法理、道德与法律的冲突是我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以及司法实践中不可避免也不能避免的问题,缓和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分歧已经显得尤为的重要与突出。从萨伯的假象公案——洞穴奇案入手,通过分析我国当前法律与道德冲突的现状,试图寻求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缓和“法理”与“情理”冲突的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5.
郑维炜  胡月明 《商业时代》2012,(10):116-117
在跨国破产与法律适用问题上,冲突法制度与实体法制度并存,国内法规范与国际法规范同在,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使破产的法律适用问题更加复杂化。要在跨国破产领域普遍建立起完备的法律适用规则,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复杂的过程。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了跨国破产法律适用的理论分歧与法律选择方法,进而提出跨国破产的法律适用规则设计。该规则设计根据跨国破产产生的不同事项,分别制定规则,并辅以弹性例外的法律适用条款,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和冲突与矛盾,是解决日益复杂的跨国破产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营销生态化是社会营销理念的基本内容,营销生态化的实现路径就是实现生态化营销的方法和手段。企业营销理念与营销道德的互动式发展对营销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营销行为受营销道德和营销法律的约束,要实现营销生态化就必须以生态化营销道德与生态化营销法律相平衡为基础,从国家宏观层面与企业微观层面去寻找营销生态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商》2015,(15)
情谊行为本是一种在社会生活中常有发生,且多在熟人之间、旨在增进彼此情谊、不受法律约束、完全由道德调整的好意行为。但在其实施过程中,因一些特殊情形,可能会在双方之间产生纠纷、矛盾,甚至致双方反目。本文拟从法律与道德关系角度,思考、分析情谊行为,以期对其准确定性,并对因此类行为发生的纠纷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18.
刘义青 《中国市场》2008,(18):92-93
我国诚信中出现的问题,最根本的是人们有关诚信的道德出了问题,这表现在人们没有绝对诚信的道德自律,从而带动道德他律以及法律他律失灵。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只有进一步开放市场,完善市场。  相似文献   

19.
贾雪 《商场现代化》2010,(12):193-193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对中国当前的法学研究和法制建设无不具有借鉴意义,其主张事实与价值的区分,保持纯粹性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法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在实践中可以树立法律的权威,其关注法律内部规则体系之间逻辑一致性的理论对于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其对法律语言的精确分析,可以促进我们注意使用法律语言时的准确性,尽量避免语言使用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的法律保留原则已经体现在相关法律上,但由于对该基本原则的含义、目的以及调整范围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一些与法律保留有密切关系的事项并未纳入法律保留范围,不仅会影响行政行为的效力,同时也会增加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运用难度,更会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本文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实证主义方法,从法律保留的概念、相关学说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