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月6日,《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询价对象及配售对象备案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下发.自通知发布之日起,对新股配售对象备案范围进行了调整,集合信托计划将不再作为新股配售对象.这意味着阳光私募即日起告别“打新股”舞台,这也是阳光私募继限制开立证券账户后的又一次政策性崴脚.  相似文献   

2.
新股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难 从2000年2月22日开始实施的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的办法,实行几个月后,因成本过高和技术不过关等原因到现在几乎名存实亡了:新股几乎全部是向一般投资者上网发行,偶尔象征性地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一点.向战略投资者和法人配售新股,因易产生违规操作和内幕交易行为而几乎停止.2001年是否继续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是管理层面临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3.
《汉书·礼乐志》曰:"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IPO改革的相关思路和方案据说正在论证中。而说到IPO改革的损益分配取向,就不能不说一说让投资者念念不忘而管理层却常常讳莫如深的按市值配售新股的兴废是非。市值配售早在2000年2月就曾实行,不过那时新股发行采用部分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的方式,即新股发行的50%采用上网定价发行,另50%采用市值配售,所以又叫50%配售法。由于种种原因,配售35家后,2001年一度停止。2002年5月22日,根据证监会的决定,沪深两市宣布全面恢复市值配售。投资者每持有上市流通股票市值1万元可申购新股1000股,申购新股的数量应为  相似文献   

4.
《财会学习》2014,(10):40-40
正IPO重新开闸,但此次新股IPO采取主承销商自主配售制度,网下配售新股的40%会优先配售给公募基金和社保基金,这造成我们散产"打新"的成本和难度大大增加。那么,通过申购"打新"基金间接参与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但我们该如何在众多基金中挑选出"打新"基金,并且其中哪些基金业绩比较好?(山东省王彤)专家:IPO重启以来,投资者参与"打新股"的热情仍然不减。由于网下配售新股的40%优先配售给公募基金和社保基金,散户投资者中签率非常低。而且,目前沪深两个  相似文献   

5.
2006年5月,资本市场恢复新股发行,同期,中国证监会出台《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宣布新股发行以资金申购代替市值配售.这一制度的改革,对我国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甚至于银行体系流动性、货币调控政策等都带来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跨市场资金流动的主要特征、对货币市场带来的影响、新股发行与货币市场相关性等的实证分析,得出有关结论,进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IPO抑价是在世界资本市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在我国IPO抑价率长期偏高的现象尤为突出.文章为了研究针对公募和社保基金机构投资者的优先配售制度对于我国A股IPO抑价率的影响,选用2014年一季度在我国A股上市的48只新股和2012年在A股上市的48只新股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的方法,实证检验了优先配售制度对于我国IPO抑价率影响的存在性,研究结果表明:优先配售制度的存在降低了我国IPO的抑价率.  相似文献   

7.
张炜 《证券导刊》2014,(22):60-60
证监会日前通报了新股发行承销检查结果处理情况。经检查发现,我武生物、良信电器等6家公司在新股项目发行承销过程中,存在未按事先披露的原则配售股票、向禁止配售的关联方配售、干扰投资者报价、向投资者提供超出招股书范围的发行人信息等违反公平、公正原则的行为,涉及4家证券公司、2家发行人和6名个人。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明确了市场化的方向和注册制的目标,导入了存量发行、券商自主配售、市值配售等举措。然而市场表现不佳,"炒新"不止,各种观点争执不下。对于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进行评述应以理性中立的立场,通过评述和分析新股发行体制改制的方向、目标及举措,以求坚定改革的方向、目标,促进改革举措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现行新股发行制度存在“新股的品种结构单一”、“原始股股东牟取暴利”、“机构投资者获得利益输送”、“新股上市首日价格操纵严重”等诸多弊病,对其加以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在如何进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问题上,从“推动新股品种结构的多样性发展”、“依法科学规制新股发行的价格”、“改革完善新股询价配售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市值配售新股政策的核心就是使二级市场的投资持仓量与可申购新股的数量挂钩,重新构建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恢复新股发行向二级市场投资配售的方式将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极大影响,有可能改变投资的投资理念,尤其是一些机构投资的投资理念,有利于中国证券市场投资的成熟和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本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田业钧  张永林 《上海金融》2013,(4):74-79,118
本文以2011-2012年8月沪市A股发售的57支新股为样本,通过提取发行人公布的簿记信息,从询价簿记信息与新股发行定价效率和首日超额收益两个角度实证分析询价的信息揭示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虽然我国的询价制尚在完善之中,但依然具有较强的信息揭示能力.(2)承销商选择性地利用相关信息,询价信息有助于预测新股后市变现.出现这一悖论的原因是,价格区间对发行价的硬约束和配售政策限制了询价信息揭示能力.研究结果不仅对监管层完善询价制度和投资者参与新股投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为讨论新股首次公开发行的定价效率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时代金融》2014,(1):9-9
<正>证监会2013年11月3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并表示暂停一年多的IPO预计将于2014年1月份重新启动。点评:《意见》正式版本与此前征求意见稿基本一致,突出市场化发行,引入券商自主配售机制,从审批制逐步向注册制靠近,大方向上继续推进新股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主要亮点包括:缩短审批时间,提前招股书披露时间,延长核准文件有效时间;引入券商自主配售机制,提高网下配售比例并优先向机构投资者配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先列举了创业板高市盈率发行的表现,并从2009年6月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视角探讨了创业板发行市盈率不断升高的原因,提出以美国式招标确定新股网下配售价格、机构投资者在初步询价中要缴纳保证金、分期支付超募资金所产生的保荐费、让主承销商持有部分新股并设定锁定期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2010年11月开始的新股发行改革中,完善报价申购和配售约束机制成为重中之重,诸如“进一步完善报价申购和配售约束机制”、“扩大询价对象范围,充实网下机构投资者”、“增强定价信息透明度”、“完善回拨机制和中止发行机制”等提法成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林瑾 《证券导刊》2014,(36):56-61
今年第一季新股发行首次引入自主配售制度,各家投行积极尝试,设计出个性特征鲜明的配售方案,但由于部分方案在某些方面显失公平、合理,引发社会舆论的谴责。在此背景下,新的发行政策对配售的考虑因素加以种种限制,使得第二季的配售方案基本趋同,主要表现在剔除高价规定、配售原则和定价规则等方面。首先在剔除原则的设计上,第二季的22只新股的剔除方案几乎都仅考虑“价格、数量、时间”三个因素,其中仅“按价格、数量、时间顺序”进行剔除的占比超过60%。  相似文献   

16.
《理财》2009,(5)
从投诉和处理的案件来看,2008年以来我国非法证券活动发生了若干新变化、新动向。一是随着大小非解禁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一些地方出现了以低价兜售大小非解禁股为名。收取大小非解禁股配售定金的非法证券活动;二是在发行审核过程中,一些非法证券机构冒充通过证监会审核的公司,编造虚假网下配售新股信息,诈骗投资者认购新股款项;三是在国内投资渠道有限的背景下,黄金现货和期货非法交易盛行.  相似文献   

17.
张翀 《财会学习》2013,(7):10-12
6月7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此次改革主要围绕推进新股市场化发行机制、强化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等责任主体的诚信义务、进一步提高新股定价的市场化程度、改革新股配售方式、加大监管执法力度等五方面。  相似文献   

18.
IPO大变革     
中国证监会关于改进新股发行体制文件前不久公布了,直到现在市场仍然在热议中。毕竟,这次新股发行体制的变革力度是远远超出预期的,从优先股制度到市值配售;从存量发行到大股东所持破发新股的流动性限制;从券商的自主配售到询价中去除报价最高的10%部分;从延长核准后的发行周期到违规发行必须回购所发行的新股:从借壳上市视同IPO到规定不同类型公司的派息率指标……变革几乎涉及到了新股发行的各个方面,由此所引发的震动无疑非常巨大,有人将其称之为具有“颠覆性”的色彩,看来也不算为过。  相似文献   

19.
除了投资者自行参与以及借道银行理财产品打新之外,20062007年,基金和信托也是参与新股网下配售、网上申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规下,网上申购上限影响了他们打新的积极性,加上新股定价市场化程  相似文献   

20.
冯伟 《证券导刊》2013,(33):59-62
2013年6月7日,证监会发布第四轮新股发行改革征求意见稿。本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为:新股发行、定价进一步市场化,进一步理顺发行、定价、配售等环节的运行机制;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公平,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