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64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26篇
经济学   65篇
贸易经济   23篇
经济概况   6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湘源 《商界》2007,(9):21-21
对于把股市投资视为资本盛宴的人们来说,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黑石之损无疑是一个强烈的警示。 国家外汇持有的黑石股份.有四年的禁售期。因此,短期的浮亏也许还远未达到盖棺定论的时候。但是.也正因为如此.目前的短期亏损才格外让人担心。因为既然进入了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对于一个投资公司来说.  相似文献   
2.
保荐制度面世以来,尤其是创业板推出以来,围绕保荐质量的提高以及保荐人的尽职尽责,可以说该说的说得也不少了,该做的大多也都做了,然而,保荐人持股这个潜规则的存在虽然尽人皆知。为什么却总是破不了?这里面,可以探究的问题或许有很多。说来说去,无非还是对保荐人和保荐机构责任的追究机制光动嘴皮不动真格所致。  相似文献   
3.
4.
由"重业绩轻规模、重回报轻排名"的内观机制,取代"只看衣冠不重人、只重排名不挣钱"的外观机制,是基金机制革新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十年重组壳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10年历史中,资产重组乃是贯穿于全过和的一条主线。而十年重组,可以说基本上是围绕一个“壳”字做的文章。“买椟还珠”历史上有一则“买椟还珠”的故事。相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韩非子说:“此可谓善卖柜矣。”韩非子不会想到,今天的上市公司居然仍有楚人余熏、郑人遗风。第一例“买椟还珠”式的重组是“原野——世纪星源”的重整。作为深市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的原野公司因主要股东非法窃居控股地位、虚假投资、非法逃汇、大量占  相似文献   
6.
黄湘源 《资本市场》2001,(11):37-42
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在“中国上市公司研讨会”上指出:“中国资本市场上已经有一批实际上被掏空了的上市公司,在近期还会有一些掏空了的上市公司暴露出来。”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正在引起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错位的定位     
黄湘源 《新财经》2001,(7):63-65
自有股市十年来,虽然有识之士一直不断地呼吁改善上市公司以及整个市场的治理结构,然而,在股票市场功能错位的条件下,“国企病”只会愈患愈深。  相似文献   
8.
黄湘源 《新财经》2011,(5):48-49
面对比创业风险更胜一筹的创业板风险,如果只以"谴"代"责",回避退市,公开谴责充其量只是一剂麻痹投资者的安慰剂。 日前,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发布实施《创业板上市公司公开谴责标准》(以下简称《谴责标准》)。《谴责标准》的出台,能否改变境内创业板存在的问题?只有"公开谴责",能否真正起到规范创业板市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湘源 《资本市场》2000,(10):24-26
<正> 作为股权多元化的上市公司,其治理结构大都是“联合政府”。由于法人治理结构运作不规范,多年来,一些上市公司一再发生高层震荡,甚至发展到股权之争和控股权之争,严重影响了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给公司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凡是出现种种尴尬情况的上市公司,问题无不出在尴尬的“联合政府”,而“联合政府”的尴尬问题又出在哪里呢?这却是一个说不出有多尴尬的尴尬问题。本文试结合几件实例来加以探讨。一.分庭抗礼虽然刚刚上市不久,东北高速却已经闹得不可开交。先是  相似文献   
10.
信用危机浮出水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上市公司信用缺失,受害的是投资者,是整个社会。而有些上市公司自己则往往自以为得计,其实,作法自毙,到头来,那些拿信用玩火的上市公司终将自食其果。最近,来自美国的一则信息反映,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华网因“在招股说明书中有重大歪曲和遗漏”和涉嫌操纵股市的罪名,被美国众多中小股东告上了法庭。中华网事件的真相当然还有待进一步明朗,但是,这无疑是一个信号,它表明上市公司信用危机开始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