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汝晶 《电子财会》2009,(12):12-16,58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系列制度安排,传统的公司治理目标大多是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而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股东至上公司治理的弊端随着现代公司社会性的逐步增强而日渐显现出来。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是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公司治理的目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倡导利益相关共同治理。本文将从分析股东至上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人手,引出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的必然性.进而讨论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和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并对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前理论界对公司治理的界定存在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公司治理的中心在于确保股东的利益,确保资本供给者可以得到其理所当然的投资回报。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放在与股东相同的位置上,因此公司治理研究是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之前的关系,以及规定他们之前关系的制度安排。文章着重围绕股东对所有权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目前理论界对公司治理的界定存在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公司治理的中心在于确保股东的利益,确保资本供给者可以得到其理所当然的投资回报。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放在与股东相同的位置上,因此公司治理研究是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之前的关系,以及规定他们之前关系的制度安排。文章着重围绕股东对所有权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公司治理机制问题的提出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目前理论界对公司治理机制的界定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公司治理机制的中心在于确保股东的利益,确保资本供应者可以得到其理应得到的投资回报,因而股东是具有绝对主导地位的,这是所谓的“股东至上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把股东利益置于与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国家、供应商、经理、员工等)相同的位置,公司治理机制的研究是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定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安排,即是所谓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笔者认为,公司治理结构作…  相似文献   

5.
单边治理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是公司治理理论演进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观点,从经济学与法学的视角,两者都具有合理性与局限性.核心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是对上述两种观点的整合与修正,是公司治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从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法律环境与路径依赖等方面来看,中国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与完善应以核心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为指导,强化股东、管理者、员工以及主要债权人等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公司治理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文章主要论述股东利益最大化公司治理目标的缺陷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郭颖  董丽英 《财会月刊》2006,(10):54-56
本文对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定位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公司治理不仅应关注股东的利益,而且还应关注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制造业53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南开大学"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CCGISTHNK),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利益相关者治理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利益相关者协调程度、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教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即良好的利益相关者治理对公司的财务绩效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公司应该完善员工和中小股东的参与机制,协调与政府、监管部门及自然环境的关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增强与利益相关者的和谐程度,从而改善公司财务绩效.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公司治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一直被国内外学者关注,从狭义来说,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与所有者之间,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的关系,从广义来说,公司治理是指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制度安排,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政府等等。发展至今,公司治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具体可以归纳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这三大理论是公司治理实践的基石。本文偏向于采用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进行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Freeman在把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组织和个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所有权、风险承担、契约、成本的角度指出民营企业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依据,并提出了民营企业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模式。最后指出,民营企业治理不仅要关注股东的利益,还应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公司治理结构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中小股东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公司治理结构从狭义上讲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的组织结构,从广义上讲还包括用以处理不同利益相关者即股东、债权人、管理人员和职工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经济目标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作为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的一种制度性安排,公司治理结构涉及公司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等多方面的内容。20世烈的直接影响下,公司治理问题备受各国关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和实践课题。中小股东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弱势地位,源于我国上市公司改制时的不彻底、不规范。以国有资产管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所有权、风险承担、契约、成本的角度指出民营企业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依据,并提出了民营企业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模式。最后指出,民营企业治理不仅要关注股东的利益,还应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佐藤孝弘 《上海管理科学》2010,32(2):106-112,F0003
在有关中国公司治理应当是什么样这种公司治理的“应当”的问题上,很多学者提出了很多看法。公司治理可以分为重视股东利益的股东主权型公司治理模式和重视职工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因此,学者们提出的看法也可以概括到这两种模式中。总体来看,2005年《公司法》的价值取向是保护中小股东。但是对公司治理的形成来讲,社会规范或者社会对公司的角色期待以及公司自身的认知等因素是重要的,应该从中国社会的对公司的角色期待如何或者中国社会责任应当如何的角度出发分析公司治理制度的趋向。从和谐社会的建设的社会目标来看,中国的公司治理发展方向应该是利益相关者主权型模式,尤其是侧重于职工的模式,而不是股东主权型公司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的战略导向密切相关,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增强企业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在目前公司的治理结构中,普遍存在两种模式:“股东至上”治理模式和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模式。其中“共同治理说”认为,公司的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股东利益最大化,应同时考虑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客户、公共利益集团、政府机构、  相似文献   

15.
可转换债券融资下的公司治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 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以一系列合约形式体现的,用来调节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一整套制度安排,界定了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利益和风险的分配.用"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公司治理结构主要表现为利用各种制度安排的互补性,降低由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代理问题产生的代理成本,实现公司的经济利益.一个运行良好的治理结构,既可以是利益重新调整的过程,也可以是影响决策的机制.特别是,不仅股东、经营管理层可以日常地控制公司,债权人等也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部分对公司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16.
问询函是交易所监管上市公司的重要手段.问询函除能起到直接监管作用外,能否激发公司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从而产生间接治理作用?本文尝试从控股股东掏空视角对该问题进行解答.研究发现,问询函能激发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从而抑制控股股东掏空,但没有发现其激发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监督的证据.进一步研究表明,当两权分离度较大和公司信息...  相似文献   

17.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理性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多数经济文献认为公司治理的目的主要是指增加股东的利益,在公司治理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内部审计也是如此。笔者认为公司治理不应该仅关注股东的利益,而应该同时关注全体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由此提出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理性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定位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公司治理不仅应关注股东的利益,而且还应关注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包括资本提供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委托,必须在经济社会的协调中最大效率地与各种生产要素结合,不能片面地追求一己利益,而要为整个社会履行社会责任。该文认为: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而现代的公司治理中心不仅仅局限于股东,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拥有明确的公司控制权和收益权。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是公司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引入利益相关者、考虑社会责任是公司治理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企业存在的目的在于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而公司绩效作为公司价值创造能力的直接体现,必将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文章采用SPSS16.0软件,对二者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公司股东、债权者和公司职工对公司绩效都有重大的影响.在其影响方向中,流通股东、债权者和公司职工对企业的影响都是正向的;控股股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消极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与否与公司绩效有显著的差异,公司治理完善的公司的资产报酬率平均要高15.63%,达到7.4%,但我国上市公司中股权激励的力度还不够,只占17.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