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蔡平 《农业经济》2018,(4):77-78
村规民约在我国农村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治理中,村规民约融合了法治、德治与自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发关注,成为我国独有的社会自治文化。本文从村规民约的价值入手,深入阐述其各项功能,并就完善村规民约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村民自治背景下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流失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笑寒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6):10-14,34
研究目的:分析村民自治制度与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流失的内在成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文献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现行村民自治制度在村庄治理、社区秩序维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村规民约与正式制度间的冲突难以调和,基层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缺乏行政约束,集体成员资格的认定主要取决于村规民约,以及妇女在村民自治中的参政不足,由此造成了一系列妇女土地权益流失问题。研究结论:在村民自治背景下防止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流失,必须建立对村委会的民主监督机制和权力约束机制,对村规民约实行审查和纠错机制,努力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的参政意识,切实赋予妇女在村民自治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等。  相似文献   

3.
村民自治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目前,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村干部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法制观念淡薄,在领导村民自治的过程中干出了诸多违法的事情,影响了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据笔者调查,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违法制定村规民约。这首先表现为违反法定程序,越权制定村规民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只有村民会议才可制定或修改村规民约。事实上,相当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和根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关...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方式的主流是村民自治,村民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在新时代乡村治理过程中,村级自治出现村民参与度不高、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这需要国家权力的介入与引导,因此出现了乡村治理行政化的现象,即国家权力到达乡村的一种途径和方式。新时代、新思想、新问题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新要求,要以合作共治为基本理念,以满足村民需求为导向,发挥不同治理主体的积极作用,健全法律和道德约束,探索乡村治理行政化与自治化的最佳契合点,寻找实现乡村振兴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6.
苍永东 《农业经济》2018,(12):59-60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实施村民自治制度以来,发源于"生产队"的村民小组逐渐成为村民内心最为认同的乡村自治组织,改善了乡村治理的结构和效果。然而,"合村并组"的不断深入弱化了村民小组的自治效能,因此应客观认识和重新审视村民小组的价值所在,充分发挥村民小组在村镇两级组织与村民之间的节点作用,以降低乡村治理的难度并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又是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意义深远而重大。对于乡村治理,我国"八二宪法"规定,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依法办理自己的事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乡村治理实践中,无论是以"法治"为基础的正式制度,还是以"德治"为核心的非正式制度,都没有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实现"德治"与"法治"的相互统一,从而造成法律难以有效回应村民诉求、村规民约无法真正体现乡村实践、村庄宗教沦为封建迷信外衣、小亲族势力不受村庄控制等一系列困境。类似问题的解决,必须充分借助村民自治实践,坚持法治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德治对村庄的价值引领,不断促进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互融合。村民只有在道德规范的约束下,自觉遵守法治制度,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才能够推动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保障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
村民自治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根基,目前村民自治存在自治意识不强、自治体系不健全、参与村庄建设的内源动力不足以及村民自治管理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从加强村民自治主体意识、改善村民自治机制、优化乡村治理制度、构建自治管理保障体系等方面增强主体自治效能,使村民自治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提升乡村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村民参与生活垃圾处置对于建立生活垃圾治理长效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村规民约是当前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探讨村规民约对村民参与生活垃圾处置的作用路径和作用机理,为建立激励村民参与的自治机制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基于2020年9—11月对吉林、山东、甘肃756户村民调研数据,利用Logit回归模型,结合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的检验方法,分析不同类型村规民约对村民生活垃圾处置出资意愿的作用机制。结果 (1)“规范式”村规民约对村民的出资意愿有显著促进作用;(2)在“规范式”村规民约影响村民出资意愿的过程中,村民的生活垃圾处置必要性认知起中介作用,其间接影响占比为5.63%;(3)村民的环境满意度正向调节村规民约影响村民出资意愿的作用路径,即村民环境满意度越高,“规范式”村规民约对村民出资意愿的作用力更强。结论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农村地区非正式制度环境优势,通过完善村规民约、提升村民环境满意度、强化村规民约执行力度,推动村民积极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处置。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的乡镇和村落中生活着6亿多农民群众。他们繁衍生息在怎样的治理体系中,这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也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村民自治要有规章制度为保障。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村规民约,是对传统农耕社会制度遗产的扬弃和继承,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乡村基层制度安排。村民自治也要有组织为保障。任何制度不可能没有缺陷和漏洞。要防止乡村基层一些人或群体在制度变迁中利用制度的漏洞谋一己私利或寻求部门利益,就必须夯实乡村治理的道德基础。有的农村基层在实践探索中提出:  相似文献   

13.
村民自治研究40年:理论视角与发展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三大创造之一,村民自治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诸领域取得了巨大成效,吸引学者展开了广泛研究。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战略中,面向乡村"治理有效",本文基于跨学科、多领域、多角度研究,选取自主、自治、民主、治理四个视角对村民自治40年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文章认为,经历了实践创新、理论更新和各方争议的村民自治,其内涵可进一步概括、提升为:村民自治即是乡村社会基于自治传统,在自主的条件下,以民主为保障,达到善治。在部署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治理有效"的村民自治,是村民自治实践创新的要求,是村民自治理论研究的归宿,又是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和理论提升的趋向。  相似文献   

14.
<正>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和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重要载体。但一些村规民约从制定到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合法性考量,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定程序和内容不规范,缺乏征求意见程序,表决也流于形式;二是备案审查程序虚置,以约代法问题突出;三是侵权救济渠道缺失,绝大部分村规民约未载明申诉和复议程序。为此,建议:一是规范村规民约制度设计,明确村规民约制订、修订的基本原则、内容形式和具体步骤,完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村规民约、村民民主协商、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广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载体、新措施,推广运用"小积分"管理,以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物品,推动了乡村有效治理,提升了村民的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小积分"管理,管出了乡村社会治理新秩序;"小积分"帮扶,帮出了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小积分"提气,提振了乡村社会奔小康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16.
村民自治既是农村居民的一项权利,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地方进行了完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加强村民小组(自然村、村落)自治、增强乡村治理力量、试点政社分离和政经分离、创新村务公开模式等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同时,村民自治实践还面临农村居民自治能力有限、自治组织行政化、四个民主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本文就如何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提出了明确各个基层组织职能、引导多种自治模式、加强民主协商、增强乡村治理力量、创建有效的村务公开模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虽然是近30年来乡村治理的制度性框架,但乡村实际的治理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乡村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除了存在"1+N"的治理体系与"横向"的权力分割外,新的社会力量也在发展,主要体现为村民小组的作用凸显、宗族复兴及各种民间组织兴起,这促使着乡村治理模式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一些地区的农村,原来的村级治理单元被突破或重构,村民小组自治、片区治理等一些新乡村治理模式出现,使得乡村治理模式更加多样化。这使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权利及主体地位凸显,促进了乡村治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8.
张君 《南方农村》2015,(2):76-78
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民主意识融合是构建村民自治的文化基础,村民自治的有效实践建立在此之上。它们的碰撞提出了新的实践课题,它们的共生则促进了村民自治的创新发展。传统乡村文化传承的断裂和遗失会阻碍村民自治的进一步发展,村民自治若脱离传统乡村文化土壤也将失去存活的环境。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民主意识的融合共生体现在村民自治的具体实践中,这个过程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结构融合升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研究通过对在乡村治理结构中村民自治组织发展情况的考察,分析乡村治理过程中村民自治组织发展遭遇到的困境及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整合村两委资源、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组织架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等对策破解我国村民自治组织发展的困境,从而促进乡村治理,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20.
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界定,尤其是特殊人群(如外嫁女、入赘男、政策性移民等)的资格界定,普遍按照村规民约、地方习惯来民主协商处理。然而,村规民约有其局限性,往往难以保护特殊人群的利益。农村各类特殊人群要求参与集体分配和维护财产权利的诉求愈加强烈,有的甚至引发了社会矛盾冲突。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应该在村民自治的范畴内通过协商治理的方式解决。自治协商的依据法理依据。在村民自治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