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CGSS2018综合调查数据,探讨社会资本等结构性要素对公众环境参与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经济收入水平和环境认知能力在其中的作用。研究显示,社会资本有助于公众的环境保护合作,相比于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对公众环保意愿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社会规范对公众环保行为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讨论发现:经济收入水平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资本对公众环境参与的影响,但边际环保支付意愿下降;环境认知能力越高,社会资本的公众环境参与效应越强。  相似文献   

2.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是一项涵义十分丰富和值得思考的制度。现行法律也越来越重视公众参与制度的实践。经过实践的检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如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问题在环境问题和环境群体性事件面前表露无遗。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作出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主要从明确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主体、政府的问责机制的树立以及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执行等方面进行初步的论述,以期提高和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利用专题调研获取的473份数据,试图从人类亲环境行为的角度探讨公众参与海洋生态旅游意愿,以“价值-信念-规范”(VBN)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海洋生态旅游意愿结构方程模型,探析公众参与海洋生态旅游意愿的影响因素,揭示公众参与海洋生态旅游意愿的潜在动机。结果表明,VBN模型能有效地解释公众参与生态旅游的意愿;个人规范及利他主义价值观对海洋生态旅游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生物圈价值观对生态观念、生态观念对后果意识以及责任归属对个人规范有显著正向影响;利己主义价值观对生态观念、后果意识对责任归属有显著负向影响;利他主义价值观对生态观念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该文分析了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法律依据、作用及我国公众参与的现状,探讨了公众进一步参与环境决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伴随互联网而产生并发展的新兴事物。近年来,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一方面,网络群体性事件在捍卫公众权益、保障社会稳定、预防和惩治贪腐等方面作用日益彰显。另一方面,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谣言肆虐等问题易导致网民的狂欢,使公众失去理智。如何实现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发挥其正面效应的同时使负面效应最小化,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机制普遍存在环境信息公开方式单一、公众参与期过短、以简单的问卷调查完成公众参与且针对不同参与群体的调查问卷设计没有区别以及违反法律规定由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组织公众参与等问题,影响了公众参与的效率。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以防止决策的盲目性,保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社会群体性冲突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与行政、司法手段比较在妥善处置社会群体性冲突事件中更加有效,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群体性冲突事件的原则、策略,对于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社会群体性冲突事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事件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准确把握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是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前提。学界关于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主要有社会转型期之必然属性说、参与和处置主体说、社会文化心理说等多种理论。从伦理学视角探究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可能是更为深层的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9.
转型期的中国,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增多。政府肩负着治理群体性事件的直接责任,因政府组织体系、资源分配、人员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仅仅依靠政府力量应对群体性事件很难做到高效、快速、协调、灵活,应当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的作用。非政府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还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应当健全非政府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法制机制、互动机制、预警机制、自律机制、监管机制、动态机制,努力推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环境监管的公众认同是社会公众对于环境治理及其效果的认可和接受。公众认同之于环境监管,在促进环境立法和政策的制定及实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从实践个案的角度以及法律规则的层面进行分析,环境监管的公众认同仍存在诸多障碍,亟须化解。环境监管公众认同的实现路径有赖于监管理念和监管制度的共同作用。一方面,通过引入“多中心主义”,化解环境监管的理念困境;另一方面,应着重从公共事件阶段、有序参与阶段和决策落实阶段等公共参与的三个阶段来加强和完善环境监管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程序性保障制度,以此化解环境监管的制度困境。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由此带来的利益分化和群体性事件不可避免,如果不注重社会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和民意表达,社会矛盾会更加突出,甚至会发展到难以控制的程度,尤其是民族地区民意表达成为日益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必须建立畅通的制度化的民意表达渠道,疏导公众有序参与到社会治理中。  相似文献   

12.
中奖概率和奖品价值是影响个体参与抽奖意愿的两个关键维度。基于此,设计出“小概率/大价值”和“大概率/小价值”两种抽奖组合,并设计了三个心理学实验,以揭示在线抽奖概率/价值维度、运气信念和不中次数对个体参与抽奖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相比大概率/小价值组合,人们普遍更偏爱小概率/大价值组合,从而验证了在线抽奖决策过程存在小概率高估的事实,也阐明了人们热衷参与小概率/大价值在线抽奖活动的基本原理。(2)运气信念对人们的在线抽奖选择具有一定调节作用,运气信念低的个体更倾向于选择大概率/小价值的在线抽奖活动,运气信念高的个体则更喜欢小概率/大价值的锦鲤类抽奖活动。(3)对多次不中仍继续参与在线抽奖的现象进行研究,发现运气信念与奖品价值/概率在初次参与抽奖时存在交互效应,但多次参与抽奖不中后这种交互效应消失,此时即使高信念水平的个体也不再热衷于大价值/小概率的抽奖。这一结论为企业更好地开展抽奖促销活动、消费者更理性的抽奖决策以及政府对抽奖销售更有效的监管均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文章认为,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以下新特点:数量急剧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参与主体多元化,组织性不断增强;政治性因素增多,民族宗教问题有所增加;网络推助作用日益扩大,还对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作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环境群体性事件可分为事后救济型和事先预防型两种。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诱因与一般群体性事件不同。文章利用重叠利益的解释模式来解释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认为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直接诱因是政企合谋或民众对政企合谋的恐惧。为了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应抑制地方政府自利性的发展经济行为,企业应履行环境社会责任,民众依托环境NGO组织进行理性维权。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中国的所有群体性事件中,农民作为参与主体的群体性事件已占相当高的比例。通过分析现代农民理性的嬗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找出农民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农民理性的嬗变只是一个内生机制,而群体性事件是内生机制与外在触发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公众参与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有利于提高环境决策的科学性、监督环境保护、节约环境保护成本和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等价值和作用。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还存在很多不足,鉴于此,应当采取措施大力推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培养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增强参与能力,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事件是目前我国社会中出现的一些失控的行为,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发生,是社会矛盾的体现和反映。大量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如何有效的将社会冲突控制在社会和谐的范围内,对于当前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就是要突显社会公平,形成一个公平、合理和有序的良性循环的社会,因此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核心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岳威 《大众商务》2010,(8):273-273
群体性事件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有其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把握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现状和特点,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带来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也是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同题。公众参与作为环境保护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当具有超越个体利益和经济利益特质的环境利益面临现实困境,市民社会的力量通过公众参与便得以弥补。使公众参与成为公众实现环境权的一种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20.
群体性事件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有其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把握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现状和特点,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