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文章利用2007年—2016年"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3个省份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5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混合OLS模型,阐述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沿线省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市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增长起到抑制的作用,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省市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增长之间是一种"U"型的关系。从而得出"一带一路"沿线18个省份应该根据地区自身的经济增长模式,从自身发展所存在的优势劣势出发,最大化的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贸区与"一带一路"建设都是我国新时期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二者之间存在较强的协同性。自2013年启动以来,自贸区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贸易、对外投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金融开放等多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但是,各个自贸区之间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自贸区对接"一带一路"物流体系不完善,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关手续繁琐、效率低下,金融业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对此,需对自贸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行统筹协调,完善自贸区对接"一带一路"物流体系建设,提升自贸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合作水平,以自贸区为依托,加强跨域金融合作。  相似文献   

3.
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影响世界、对世界做出贡献的重要手段,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领域.基于“一带一路”建设背景,采用2003年~ 2012年64个沿线国家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分析中国向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与沿线国家人均实际GDP的关系.首先以主成分法构建基础设施评价指数来衡量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发现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正不断完善,区域差异在缩小;再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向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增长1%,即能显著促进沿线国家人均实际GDP增长0.01%,中国投资对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2%;最后通过检验中介效应模型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增长的效应约有30%是通过完善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自2009年我国启动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开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式扬帆起航.通过比较分析2010-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六大区域的贸易、投资及金融合作状况,可以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六大区域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影响具有差异性,由强到弱依次为:东南亚和西亚北非、南亚和东北亚、中东欧和中亚.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高质量发展应侧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的贸易、投资及货币合作等方面的机遇助推人民币国际化;二是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六大区域差异化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高质量发展;三是拓展"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人民币计价、投资及储备功能,并完善沿线区域中的人民币金融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5.
综合双边贸易规模及发展趋势、贸易结合度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从贸易视角分析中俄FTA的现实可行性,并借助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GTAP)模拟评估关税调节及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情况下中俄FTA的经济效应。实证结果显示:中俄贸易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双边有着显著的经济互补性和紧密的贸易关系,预期经济合作发展空间较大;同时达成中俄FTA将从GDP、福利、贸易条件、产出以及进出口等多方面对双边成员国产生积极影响,而对第三方经济体产生负面效应。鉴于此,中方应加快推进中俄FTA建设,以中俄FTA为载体带动"一带一盟"的对接工作,形成区域合作支点,并完善中俄双边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双边经贸关系的深化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6.
中国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基础构建新型南南合作减贫机制,借助援助和投资双重途径、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积极分享和推广中国减贫经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促进经济增长,同时结合"能促型"项目提升发展中国家自我减贫能力。然而,中国在推进对外合作减贫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因此需要完善援助和投资相结合的多渠道合作融资模式,平衡基础设施减贫与其他减贫方式之间的关系,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治理和市场制度建设交流,积极协调不同合作减贫机制的关系,构建"弘义融利、开放包容"的对外合作减贫体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2002~2014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直接投资流量数据,利用动态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考察东道国腐败控制指标如何影响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给其带来的经济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东道国腐败控制力度对于发挥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果有着明显的门槛作用:当东道国对腐败控制较好时,我国对东道国的基础设施投资会显著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反之,则无法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6~2018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47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结合跨国公司与组织学习理论,系统考察包括地理及制度性因素在内的"新进入者劣势"对中国"一带一路"直接投资的影响作用,验证对外直接投资累积学习效应及其对"新进入者劣势"的调节作用;同时利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五通指数",系统考察互联互通对中国企业"新进入者劣势"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除经济距离外,其他距离因素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累积学习经验及"五通指数"在经济和地理距离方面的调节作用较为明显。企业自身学习经验的累积以及政府在政策、经贸、人文、基础设施方面的互联互通均有助于促进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新进入者劣势"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扩展的贸易引力方程分析了交通、能源、通讯网络这三种基础设施对"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双边贸易的影响,并进而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是否促进了这三种基础设施的双边贸易效应。在控制GDP、贸易潜力、空间距离、语言的相通程度、边界效应、FTA协议以及是否是内陆国家等变量后,实证研究发现除中蒙俄经济走廊外,三种基础设施中的一种或多种对其余经济走廊的双边贸易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除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外,"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其余五大经济走廊基础设施的双边贸易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是一条开放之路,互联互通离不开金融领域的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各项工作,为我国支付行业"走出去"提供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支付行业应坚持开放发展"走出去",积极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在支付领域的共商、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逻辑需要从世界经济理论与发展经济理论融合的角度进行解释,其意义是充分发挥核心贸易国的"国家优势",依次通过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贸易促进型大推进战略,以及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的分工重塑型大推进战略,最终实现区域内的经济重塑。"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的"国家优势"与区域的共同发展紧密结合,现阶段主要发挥"存量优势"、"供给优势"与"大国引导优势",但中国还需努力推进"国家优势"的动态化,才能不断适应"一带一路"地区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对"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区域物流经济发展进行相关的研究与探讨,阐述了"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针对在区域物流经济发展当中所存在的区域国家众多,协调难度较大、丝路班列竞争严重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本次研究提出了出台物流发展实施政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投资等应对策略。最终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区域物流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对于深化区域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经贸发展和亚太繁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作为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应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在各个层面的经济合作。从贸易角度看,东盟是福建省最重要的出口贸易伙伴,也是福建省外商直接投资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地之一,对东盟的出口贸易额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是推动福建省GDP增长的一大重要因素。结合福建省经济与东盟的贸易情况,应从设立自由贸易区、建立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地区城市间的合作等方面构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4.
印度是"一带一路"贸易网络的关键性节点国家,对"一带一路"的贸易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利用网络分析的中心性指标可以衡量国家之间贸易关系的紧密程度,科学评估印度在"一带一路"网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深入分析它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遇及挑战,对我国有针对性地拟定响应策略具有现实的理论价值.我国应进一步加强与印度的合作,通过合作缓解双边战略竞争与冲突,共同缔造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经济走廊建设,发展我国同这些国家的双边贸易,提高我国在经济走廊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合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关乎区域均衡发展和城乡良性联动,从财政分权和转移支付视角却未能提供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差距演变的合理解释。本文基于中央跨区域财政配置视角,探究"央地"财政关系对地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激励的影响。研究发现:(1)从中央跨区域财政配置视角,可以较好地解释分税制改革后各地区之间人均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差距的演变趋势;(2)中央跨区域财政配置在均衡各地区投资差距方面的有限作用,主要体现为财政净流出的显著抑制作用,以及财政净流入促进作用的不显著;(3)在财政跨区域配置作用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间的横向竞争起到抑制作用。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激励层面,应重视"央地"财政关系的双向流动特征以及地方政府横向竞争的影响作用,进一步深化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财政体制与市场机制运行的有效契合。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经济发展背景下,开展境外经贸合作区域,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境外经贸合作创新了对外投资的合作模式,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开放发展,有利于境外经贸合作区高质量的发展,实现"一带一路"的重要发展目标.境外经贸区域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这样复杂的环境,需要克服经贸区投资过...  相似文献   

17.
现有的文献大多证明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围绕基础设施跨区域溢出效应的问题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利用中国1990~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相邻省份的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对本地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跨区域影响是显著为正的;(2)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的影响远大于相邻省份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的影响,说明交通基础设施的本地效应远远超过跨区域的溢出效应;(3)铁路基础设施与公路基础设施相比,公路基础设施的本地效应更加明显,而铁路基础设施的跨区域影响更加显著。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才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和支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人才的推动,二者不可分割。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培养在推动我国同沿线国家地区之间互联互通、促进我国企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促进我国教育扶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化,"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才需求增加、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企业的重视使得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培养具有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从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高校联动合力助推人才培养三方面对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了剖析,旨在更好的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9.
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对产能过剩的产业减产限产虽然有助于化解产能过剩,但是调整产业结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过度地减产限产又会降低经济增长率,导致失业率上升等诸多负面影响。当前我国既要去产能过剩,又要稳增长调结构,稳增长是前提,调结构是目的。目前我国人均投资规模较低,仍然存在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当前可以挖掘既能去产能过剩,又能稳增长的投资新思路。公共消费性基础建设投资、节能环保投资、"一带一路"投资、城镇化建设投资等契合这一新思路。为使这一新思路充分发挥效果,还需要克服一些制约因素,譬如需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健全政府官员的选拔考核和监督机制、消除所有制歧视等。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倡议,这一倡议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同时也为全社会、各层面提出了新的创新变革要求。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特征不难发现,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是推动倡议实施的重要保障。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发展,在未来专业性国家化人才的培养被放在了新的历史高位。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以交通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更是承担着满足"一带一路"的倡议背景及趋于行业发展需求的历史重任。在新时期,高职院校应当立足于国际化的背景,结合现有教育资源,推动交通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