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之间的收购和反收购已得到蓬勃发展,但是我国的法律至今还没有对公司反收购行为做出明确规定,反收购制度也极为有限,这严重制约了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行动的开展。许多西方成熟的反收购策略也由于与我国的制度相冲突而得不到运用。所以必须了解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完善反收购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股权分置改革不断推进,针对上市公司的收购将愈加频繁的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的反收购措施已然得到上市公司的广泛关注,而利用公司章程反收购,即在公司章程中设置一定的反收购条款来遏制敌恚收购的发生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在我国现阶段的法律框架下,通过分析利用公司章程反收购的实例与争议,归纳上市公司利用公司章程反收购的原则,进而具体分析各项反收购条款的效力,以期反收购措施得到更为合理的使用和更为完善的规制.  相似文献   

3.
滕雨格 《商》2013,(15):186-186
本文通过介绍上市公司反收购的概念和策略,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制度存在原则不明、决策权归属不明等制度缺失,从而提出构建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晨 《商业研究》2005,(9):155-157
由于当前国有股减持的大势所趋、外资并购的遍地开花以及2 0 0 2年底证监会新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要约收购的鼓励、对上市公司董事会反收购提议和决策权的限制①[1 ] ,上市公司的反收购陷入了被动。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能力是迫在眉睫的。政府应规定一些切实可行、经济有效的反收购措施,给予目标公司适当保护;而上市公司则更应致力于从内部完善治理结构,MBO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公司章程设置反收购条款是防御控制权竞争的有效手段,上市公司反收购条款中有些被认为是管理层用来巩固自身地位的工具,这些条款的设置是否与公司管理层权力有关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以2009—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管理层权力对反收购条款设置的影响。结果表明权力越大,设置数目越多,管理层防御条款占比越大。产品市场竞争能够显著抑制管理层设置更多防御条款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权力影响反收购条款会导致管理层攫取更多的控制权收益。论文研究深化反收购条款动机,有利于上市公司进一步优化公司章程。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股市全面迈向全流通时代的同时,我国上市公司的敌意收购与反收购数量也不断攀升,由此所产生的对股东财富的影响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对目前国内外较为流行的反收购措施及其对股东财富的影响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供我国上市公司在全流通时代为应对敌意收购而采取反收购措施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尽管"万科股权之争"已经落下帷幕,然而由此所引发的众多上市公司为防止"野蛮人"入侵而纷纷修改公司章程,通过引入反收购措施以抵御恶意收购的现象却仍然余温不减。虽然上市公司通过一些反收购策略维护了公司管理层的控制权,但是由于我国的现行法对有关反收购问题的规定较为模糊且缺乏系统性的规制,这就使得上市公司引用的反收购措施难免存在着损害上市公司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现象,这不仅给相关群体造成困惑,而且还不利于法律关系和经济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反收购决定权悖论与其功能悖论密切相关,本文结合境外立法实践,从法理和现实角度对两者作了客观评析,并对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相关法律规定提出了立法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将面对全流通的全新环境。在上市公司壳资源仍很稀缺的背景下,加之《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还确立了部分要约收购制度,且部分要约收购可兼采现金、证券方式,敌意收购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而为应对敌意收购,不少上市公司已通过修订公司章程采取了反收购措施。在敌意收购发生时,势必还会引入各种形式的反收购措施。因此,法律应如何规制,就面临一个立法政策选择的问题。通过西方国家收购制度的考察,可以发现,各国均不同程度地确立了反收购制度,但存在限制的程度与股东会中心主义与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区别。中国也应确立设置有严格限制的反收购制度,将反收购决定权赋予股东会,且须基于对少数股东的保护,对股东会反收购决议作出特别限制。  相似文献   

10.
收购与反收购行为在我国屡见不鲜并有愈演愈烈之势,通过对收购与反收购行为利弊分析,进而对其立法现状及相应的法律规制进行有益探讨,力争能够寻求一种规范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行为的途径,从而使市场竞争更加规范、有序.  相似文献   

11.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即将全面完成,证券市场的全流通时代即将来临,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活动将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本文分析了全流通市场下上市公司反收购的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市场环境,并提出了一些上市公司可选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马西 《商场现代化》2006,(26):61-62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和中国加入WTO过度期的结束,外资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收购与兼并活动进入到活跃的阶段。如何构建适用于我国目标公司的反收购对策体系己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借鉴和吸取西方公司的反收购经验和教训,构建出适用于我国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的涵盖固本、预防、预警、快速反应和反击在内的五种对策机制,并对常用的反收购方法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做了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马西 《商业时代》2007,(9):33-34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和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外资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收购与兼并活动进入到活跃的阶段。如何构建适用于我国目标公司的反收购对策体系己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借鉴和吸取西方公司的反收购经验和教训,构建出适用于我国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的涵盖固本、预防、预警、快速反应和反击在内的五种对策机制,并时常用的反收购方法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上作了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敌意收购有助于资源流通,但也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上市公司面对敌意收购采取反收购措施是常态化行为。为进一步丰富研究成果,重点探究反收购措施的前置因素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的反收购措施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自2015年“宝万之争”事件升级发酵以来,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到反收购条款修订的热潮中。反收购条款修订旨在维护何方的利益?带来的影响对公司而言究竟是好是坏?董事会和股东两大利益群体对反收购条款修订的影响究竟是相向的还是背离的?文章收集了2016——2018年间发生的586起A股非国有上市公司反收购条款修订公告事件,运用事件研究法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非国有上市公司章程中董事会条款修订显著增强了投资者的正向市场反应,而股东条款、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董事会持股比例、科技型企业特性和市值账面比会削弱非国有上市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修订的投资者正向市场反应,它们共同构成了影响反收购条款修订经济后果的重要情境因素;但加总看来,董事会条款作用强于股东条款作用,投资者将上市公司章程中的反收购条款修订视为利好信号,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市场反应。文章实证检验上市公司反收购条款修订的短期市场反应,客观衡量了以上因素对市场反应的影响大小和方向,在丰富反收购条款研究和控制权相关方面研究的同时,又能够为公司制定科学合理的反收购条款提供参考,同时也能为监管部门深化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近日马斯克宣布收购推特的计划,反收购话题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法律的健全和市场的逐步开放减少了收购上市公司的障碍。虽然现在很多公司已经设有反收购条款,以保证自身利益,抵制其他公司的恶意收购,但在以往的反收购案例中,有些公司由于过于关注效果,会采取某些极端的反收购措施。这就导致在抵制恶意收购的同时,也伤害了公司本身。因此公司想要规避收购风险、保障多方利益、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了解反收购的策略。本文基于收购与反收购目的,对几种常见的反收购策略的利弊及运用进行分析,主要包括金色降落伞、白衣骑士、毒丸计划和焦土战略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近期资本市场上宝能系举牌万科公司股票为例,探讨了在全流通背景下被收购上市公司的特点,危机处理及可以采用的反收购策略,对万科公司最终的决策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白崟江 《江苏商论》2020,(4):118-120
2017年4月中旬,随着华豚企业对爱建集团的举牌,新一轮股权争夺战在这个股权分散的老牌金融控股集团打响。一方是已经控股两家上市公司的民营资本均瑶集团;另一方是华豚企业及其一致行动人广州基金,其背后的支持者则是广州市人民政府。那么这场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的对决说明了什么?本案例将从企业控制权的角度,对爱建集团股权之争进行梳理,并基于反收购视角,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分析爱建集团反收购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商》2015,(48):100-101
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是一对相反的概念,是大部分上市公司面临的问题,各个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应对措施。最初的预防阶段,应该在公司章程中规定"驱鲨剂"条款对董事会做严格规定,增加控制董事会的难度;制定"毒丸"计划,减低投资者收购公司的兴趣。公司上市后随时注意股权情况,形成自我控股、相互持股交叉持股、股份回购的股权控制策略,提高自身控股的比例,增加收购难度。在已经面临背后购的风险时,利用"焦土策略"、"白衣骑士"、"帕克曼式",或防御或反击,达到反收购的目的。除了内部手段外还应该积极借助外部手段。  相似文献   

20.
王蓉 《商》2013,(14):80-80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上市公司收购与被收购的情况愈来愈多,且其中还不乏一些敌意收购行为。本文基于国内外的一些敌意收购与反收购案例,对敌意收购的动机及其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