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规定了非货币性交易的核算原则,企业发生非货币性交易时,要区分是否涉及补价进行会计处理。如果非货币性交易没有涉及补价,则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不确认非货币性交易损益。如果非货币性交易涉及补价,则不区分支付补价与收到补价分别进行会计处理。按照税法规定.非货币性交易都应该视同销售处理。在新准则中,规定非货币性交易在资产置换中产生的差额收益不能计入企业利润,只能算做是资本公积金。  相似文献   

2.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定义及交换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从中可以看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核算的主要问题是换入资产入账价格的确定。该准则第3条规定,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符合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两个条件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涉及到补价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即支付补价的,换入资产成本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收到补价的,换入资产成本加收到的补价之和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未同时满。足该准则第3条规定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人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如果涉及到补价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即支付补价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收到补价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收到的补价并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根据上述规定,可总结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会计处理的步骤。  相似文献   

3.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定:在非货币性交易情况下,如果不涉及补价。交易双方均不确认非货币性交易损益,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一般按照换出资产的帐面价值确定: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从收到补价方看.由于在资产交换过程中部分资产价值的赢利过程己经完成。因此,应以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为基础,确认收益;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相关税费,扣除补价.再加上已确认的收益,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但在实际处理这类交易时.由于企业的交易行为难免会涉及诸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税金问题,使得确认补价收益和换入资产入账价值问题变得复杂化。但是,涉及税金的收益核算问题,现行的准则及有关指南中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和解释,笔者拟就该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在涉及少量补价的情况下,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低于25%。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一乍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有无商业实质和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是决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的关键,如果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或者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那么通常认为该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相似文献   

5.
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涉及的相关税费,《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或减去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人资产的成本。不具有商业实质或公允价值不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或减去收到的补价)并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其中对于“支付的相关税费”的规定比较含糊,在实务中引起比较大的争议,笔者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新会计准则为防止企业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虚增资产、夸大利润,要求企业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遵照谨慎原则进行核算;对资产计量基础、交易损益的确认等方面作了新的规定。  相似文献   

7.
一、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比较(一)换入资产的计价不同1.旧准则在对换入资产入账价值上只有一种确认方法,不涉及补价的情况下,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涉及补价的情况下,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应分别确定:  相似文献   

8.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中,由于准则对于补价定义的不明确,当业务涉及到增值税时,对于补价是否应该包含增值税存在分歧。而且,当双方交换资产的价值之差与补价不相等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认定标准选择的不同可能致使结果存在差异。文章就上述两个问题进行了探析,提出了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9.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判定与计量模式选择(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判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一般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即涉及少量的补价。在涉及少量补价  相似文献   

10.
盈余管理视角下单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且对于以换入资产计量时的确凿证据未做具体说明,从而为会计处理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本文对涉及补价与不涉及补价时的单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应增设资产处置损益——非货币资产差价账户,以使会计处理结果更加合理,减少盈余管理空间。  相似文献   

11.
闫秀娟 《会计之友》2008,(26):97-98
本文主要阐述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应用,并区分不涉及补价、涉及支付补价和涉及收到补价三种情况,分别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郭慧  卜华 《财会月刊》2014,(3):119-119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补价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差价,如同交易一方先将自己的资产卖出去,然后再从另一方购买同一价值的资产。所以在准则中,换人资产的价值是以换出资产的价值来计量的,即换人资产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支付的补价(-收到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但是当涉及到增值税时,由于其是价外税,就会存在含税价格与不含税价格的区别,同时存在含税补价和不含税补价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秀枝 《会计之友》2007,(10S):62-63
本文主要探讨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应用,区分不涉及补价、涉及支付补价和涉及收到补价三种情况,分别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企业在债务重组中,按相关规定,债权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收到的补价,减去换入资产中涉及的增值税及加上相关税费;债务方根据应付账款账面余额加上换出资产计提的有关准备及支付的补价和换出资产涉入的增值税减去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或营业外支出.  相似文献   

15.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用指南中对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涉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做出如下解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在发生补价的情况下,支付补价方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收到补价方,应当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相似文献   

16.
一、非货币性交易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资产进行的交换。货币性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以及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及准备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预付账款、工程物资、在建工程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日的债券投资等。《企业会计制度》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在确定涉及补价的交易是否为非货币性交易时,收到补价的企业,应当按照收到的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等于或低于25%确定;支付补价的企业,应当按照支付的补价占…  相似文献   

17.
徐学兰 《企业经济》2003,(10):159-159
新《企业会计制度》对除货币资产外的其余资产都采用了两种以上的计价标准,供根据其资产取得方式不向、来源不同、使用情况不同进行相应的选择,其意在使资产负债表反映的资产真正符合资产的内涵,遏制会计信息的失真。一、期末对资产余额调整中存在的问题按照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企业资产在取得时,对自建或外购的资产基本上采用以历史成本入账;对以非货币交易换入的资产则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加上支付的补价(如涉及收到补价,还要确定收到补价的收益,减去补价确定其入账价值);对以债务重组方式取得的资产按应收债权的账面…  相似文献   

18.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接受的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方式取得的资产,或以应收债权换入资产,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借记有关资产科目,按该项债权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借记“坏账准备”科目,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应收账款”等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金”等科目。此外还规定,若取得的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抵扣的,换入的资产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减去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入账;交易中若涉及补价的,换入资产入账价值还应减去收到的补价或加上支付的补价。  相似文献   

19.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在发生补价的情况下,支付补价方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收到补价方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补价(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相似文献   

20.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分别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否能够可靠计量规定了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两种计量基础:一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即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二是以账面价值为计量基础。即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同时准则中指出两种计量基础下损益的计算: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的,当期损益=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一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以账面价值为计量基础的,不确认损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