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联合国的世界城市人口大数据库,对1950年至2015年世界城镇化进程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世界城镇化进程存在"特大城市偏好"现象,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城镇化贡献显著增长,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城镇化贡献相对稳定,小城市的城镇化贡献相对较大但不断下降;我国城镇化的超大城市贡献已与世界典型国家相当,特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城镇化贡献相对较低。建议应准确认知我国"城市"实质,积极发挥我国城市第二战略空间作用,实施区域差异化城镇化政策,因地制宜推动大城市和小城市发展,以健康有序的城镇化政策来协助落实国家的区域协调和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城镇化有了新的发展,大城市数量成倍增长,涌现出一批新型城镇,小城镇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东北地区城镇化具有鲜明特点,主要是大城市群集中,城镇化水平高,城镇类型齐全,同时存在城镇分布不均衡、农村城镇化发育不充分、资源枯竭型城镇转型任务重和城镇化率虚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是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的重大调整。基于2005—2019年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究县城载体地位提升对城市全域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县城载体地位提升能显著推进所在城市全域的新型城镇化,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县城载体地位提升主要通过促进人口城镇化和环境城镇化来推动市域新型城镇化,但未促进城市的产业城镇化和设施城镇化。县城载体地位提升能显著推动中小城市和工业城市的新型城镇化,而对大城市和非工业城市无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中小城市和工业城市的县城为重要载体,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国内外不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城市病"现象,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发展。为解决此问题,可在界定"城市病"内涵的基础上,对"城市病"的成因进行归类,接着基于城市人口承载力视角构建以"城镇化(Urbanization)—压力(Pressure)—反应(Response)—城市病(Disease)"为系统集的"城市病"(UPRD)形成机理模型。研究结论为城市管理、城市建设、个体和组织行为及现代科技作为反应系统,如果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可以缓解人口承载压力,抑制"城市病"的发生;反之,如果发挥负效应或作用力不强,城市就面临着人口超载的压力,导致不同程度、类型的"城市病"发生,为此,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解决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机动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许多大城市及中小城市均出现了交通拥堵的现象。交通问题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交通供给与需求的不均衡性。近三十年来,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城乡统筹的关键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又在于小城镇的发展。只有小城镇的发展才能真正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以及大城市的"城市病"和农村"空心化"等问题。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进程,已经成为中部地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2017年7月1日,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专题研讨会(第二期)在上海举行。与会专家围绕城市功能疏解与大城市病治理的主题,特别是"中国大城市病的现状、原因和解决路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雄安新区建设""上海城市功能疏解的方法和路径"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交流。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化已进入空间、生态、有效投资等多重约束的发展阶段,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是新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边缘区是农村聚落形态与城市社区的交错地带,空间变动活跃,发展潜力大,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而边缘区现行的乡镇空间组织模式面临很多问题,难以承载城市功能扩散要求,这是我国大城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命题。我国东部沿海大城市在率先转型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优化提升中心城边缘区发展空间,传统的以乡镇为空间单元的组织模式弊端凸显,边缘区空间组织模式研究极为迫切。以东部沿海城市宁波为例,在对大城市边缘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宁波中心城边缘区的发展背景与要求,探讨边缘区整合提升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边缘区空间整合的组团模式的选择方法、布局、空间整合及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扩张,空气污染、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从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际出发,分析了环保产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城市地区已存在通过发展小城镇来缓解"城市病"和"农村病"的需求。应按城乡一体化方向,推动小城镇发展实现从聚集农村要素向聚集城市要素、从重点建设向普遍建设、从行政中心建设向区域建设的多方面转型,以达到公共服务均等、区域发展均衡、城乡差距缩小的目标。实现转型的路径,是确立在集体土地上进行自主城镇化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1.
正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有城镇化的"升级版"。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  相似文献   

12.
就地城镇化值得研究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达47.7%,大城市的城市病开始凸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却吸引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探讨一下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城镇化发展的模式,探讨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有效避免了先行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多种城市病,但历史并非呈线性发展.对于我国城镇化的下半场,未来应该重点关注城镇化速率、城市机动化、住房需求、人口老龄化、城市碳排放、能源需求、环境污染、小城镇城市人口流失、人口向大城市集聚、城市历史文脉恢复、住房居住功能回归和城市韧性安全这十二个已经呈现或即将出现的拐点.认清这些趋势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关爱萍  陈锐 《经济界》2014,(5):58-62
本文在界定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甘肃省及其各州市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5类包含14个具体指标的综合测度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对甘肃省及其各州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实证测度。研究发现:甘肃省新型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各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很不均衡,河西地区普遍高于河东地区,重要城市发展水平滞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甘肃省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价值工程》2017,(31):43-46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各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病"和"农村病",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利用改进的熵值法对2000~2014年期间的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水平进行综合测评,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两者的协调发展程度,发现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低是现阶段二者的协调发展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提高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水平,促进"两化"的统筹协调发展,有助于解决"城市病"和"农村病"问题,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人口的城镇化",更是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撑是产业化发展.鹿寨县以柳州加快建设超大城市为契机,推进鹿寨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是发展支柱产业,以产业驱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事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鹿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与柳州市区同城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双转移”趋势与城镇化模式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浩  郭力 《城市问题》2012,(2):71-75
基于近年来产业梯度转移加速及劳动力回流中西部就近务工的趋势,指出中国的城镇化应当重视发挥劳动力的驱动作用,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推动力度及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中西部要立足于延续和扩大劳动力比较优势,以承接、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与传统服务业来加快城镇化;东部应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与高附加值产业,以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镇化质量,最终形成我国"雁阵模式"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格局。当前重点是将中西部中小城市快速扩张为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发挥其在分散型城市群战略中承上启下的集聚效应与辐射作用。同时指出应积极探索户籍、社保、住房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及人口实质性城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2005—2011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病"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产业集聚虽然能够带动城市经济效率的提升,但人口过度集中带来的拥挤效应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病"成为制约城市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从城市规模等级来看,大城市集聚经济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带动作用有限,而中小城市依然能从集聚经济中获得较大收益;大城市"城市病"对城市经济效率带来的损失程度高于中小城市。  相似文献   

19.
"协调、均衡"是新型城镇化应有之义,但如何走向城乡、区域的协调和均衡却需要因地制宜的实践探索和更为系统的理论总结。苏州提供了一个空间均衡型城镇化的典型案例,无论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大中小城镇之间都表现出相对均衡协调的发展状态。从自然环境、城镇化历程、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与分权相关的制度设计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苏州空间均衡型城镇化的发展成因,并总结了这种城镇化模式在缩小城乡与区域差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中心城市品质品位等方面的优势,以期为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探索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北京已成为我国"城市病"最为典型和严重的城市。北京"城市病"的主要成因,不是全行政区的人满为患,而是中心城区的人挤为患。要缓解北京"城市病",关键在于大力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避免过度集聚。这不仅需要立足北京市域、加快城市副中心建设,实现城市功能在市域内的合理布局,还需要与京津冀城市群联动发展,实现人口、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等在城市群中的较均衡配置。没有一个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