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货币、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这种关系是动态的,不同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宏观政策、外部冲击等都会影响到这种关系。学术界对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经验研究,从经典的菲利普斯曲线,到内生化货币将货币变量引入宏观经济模型,再到当下经济虚拟化背景下新的探索。本文对相关理论与实证的发展演进脉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基于经济虚拟化导致的经济运行变异这一新的时代背景,指出了货币、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现今社会,宏观经济的发展运行有两个并重的主题,分别是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两个主题之间动态相连,与货币政策息息相关。经济虚拟化的不断导致虚拟资产的数额和交易量日益膨胀,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增长和通货膨胀。所以在新时代、新经济背景下,如何在虚拟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促进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和谐进步已经成为重大课题。本文从虚拟经济的背景出发,根据国内发展现况,为研究经济虚拟化对两大主题的影响提出了些许思路。  相似文献   

3.
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周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界关系的热点问题。货币供应量作为国家宏观可控的因素,是调控经济增长.调节物价有效措置之一。本文选取了1979—2010年M0、M1、M2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为我们研究的理论根据,通过统计方法找到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国家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调控经济增长速度和有效抑制通货膨胀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我国1979–2010年经济增长周期的特征,实证研究了我国外汇储备、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外汇储备剧增导致基础货币过度投放,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货币市场对冲操作、加快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使用新增外汇储备买进特别国债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文章中对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宏观关系进行了研究,他着重分析了资产组合与信息混淆对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交织影响;又探讨了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他的研究结论是在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的稳定替代关系;拉下通货膨胀比拉上通货膨胀要困难一些,治理通胀代价比通胀收益要沉重;在治理通胀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构造GF统计量检验了我国2001年以来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动态因果关系,并通过设计"格兰杰-F"检验和"格兰杰-F"统计量考察了经济增长在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传导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货币增长并非总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2008年以后,货币增长逐渐成为影响物价水平的主因,但经济增长是实现这一因果关系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经济增速放缓时期,由于货币因素所导致的物价水平上涨能够刺激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两者在实际经济中表现的关系并非始终是通货膨胀随经济增长而增加、随经济下降而降低。本文针对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这种不稳定的关系问题,提出了关于中间产品价格的监测机制改革,加强CPI监测水平以及合理控制货币供给量等方面的建议,实现维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平稳的状态下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8.
一、虚拟经济的内涵、发展与特点成思危(2003)认为虚拟经济的概念由马克思提出的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衍生而来。随着货币的虚拟化和经济虚拟化程度的加深,有关虚拟资本的定义范围除了马克思所述的股票、债券、金融产品等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起源于货币虚拟化而引起的国际货币与非国际货币的区分。这为国际货币发行国大行国际货币发行的权利、而很少承担其应有的责任提供了条件,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质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长时间的失衡将加剧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和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严重威胁着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必须从国际货币体系本身,以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角度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0.
通货膨胀是各国政府都十分关心的问题,通货膨胀根本来讲是货币现象.除了政府自身发行货币的动机外,本文通过将经济增长与总供需平衡理论结合,得出经济增长使得需求增加、商品财富下降、实际工资下降的推论,认为为了反映经济事实,掩盖实际工资的下降,需要新发货币,这使货币购买力水平下降,相当于价格水平上涨,发生通货膨胀现象.本文认为这是通货膨胀的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美经济失衡的发生是美国长期坚持美元霸权战略和经济过度虚拟化的结果.布雷顿体系解体后美国不断扩大美元的发行,造成对外贸易逆差;同时,大力推进经济虚拟化进程,造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失衡,形成美元回流机制,再加上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滞后,最终形成了中美之间的经济失衡.对此,中国应采取必要的对策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综合GDP增长、主权债务占比、银行业风险及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多方面的情况,分析了当前英国经济面临的现实困境,指出英国经济的复苏,需要扭转过度依赖金融业发展的局面,需要政府部门在谨慎把握货币宽松与通货膨胀、财政紧缩与经济增长之间平衡的条件下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尽管复苏前景不甚明朗,但是由于英镑与欧元截然不同的货币体制以及英、美微妙的同盟关系,英国料将不会成为下一个希腊。  相似文献   

13.
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与防止通货膨胀反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转型时期,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自然不能象过去那样靠大量增发票子,放松银根来解决。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阐述,指出新一轮经济增长过程中仍有可能发生新一轮通货膨胀:一、对我国经济“软着陆”后为促进经济增长所实施的货币政策的基本判断;二、“软着陆”后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辨析;三、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可能引发或加速通货膨胀的诸多隐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经济增长与防止通货膨胀反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商品货币经济阶段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关系,二者结合的效应,构成一定时期经济增长的运行轨迹。适度的货币供给增长,会促进经济的合理增长。我国货币供给的形成,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投放进入经济生活而形成的,特别是影响经济增长的货币供给,更以信贷投放为主渠道,所以,研究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效应及传递方式,自然应把信贷投放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5.
在探讨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就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是否取决于通货膨胀的水平。基于门限效应回归模型,本文利用中国1952年至2008年的年度数据将通货膨胀作为门限变量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统计意义上显著的非线性关系,通货膨胀处于门限值以下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而通货膨胀超过门限值金融发展则不再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这启示我们强调金融发展的增长效应时,政策制定者需要将通货膨胀率保持在其发生结构性变化水平以内。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深,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较量中心逐渐从实体经济转向了虚拟经济,而经济全球化的本身就是虚拟经济的全球化。在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中,虚拟化经济的稳定性、经济安全及系统风险均属于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阐述了虚拟化经济本质,进而从虚拟化经济具备的自身特点来分析其存在的风险类别和引起危险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王桂凤 《时代金融》2014,(8X):50-51
当今社会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深,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较量中心逐渐从实体经济转向了虚拟经济,而经济全球化的本身就是虚拟经济的全球化。在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中,虚拟化经济的稳定性、经济安全及系统风险均属于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阐述了虚拟化经济本质,进而从虚拟化经济具备的自身特点来分析其存在的风险类别和引起危险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货币供给、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互动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1991—2008年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加权最小二乘法等方法对货币供给、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经济增速和货币供给增速的合理区间。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中性论成立,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并无实际影响;经济增长一方面刺激货币供给扩张,另一方面引起物价上涨;而货币供给扩张又会在满后期上引起物价上涨。  相似文献   

19.
陇南市"十一五"金融改革与发展状况及效果(一)货币信贷政策得到切实贯彻,有效发挥了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十一五"时期,是人民银行货币信贷政策调整最频繁的时期,从2006年下半年起,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从稳中适度从紧向从紧  相似文献   

20.
在近几年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我们针对市场通货膨胀所采取的措施,不是简单地抽紧银根,而是从搞活经济入手有选择地增加贷款,通过扩大商品供给来稳定币值。这种作法使市场商品供求状况明显好转,出现了建国以来城乡经济少有的繁荣景象。该时期货币政策的成功使人们对组织货币流通工作的传统观念逐步发生了改变,同时,对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些分歧看法。本文拟谈一点不成熟看法,以供商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