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城市化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因,深刻改变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对于发展城市化的意义人们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对于实现什么样的城市化的讨论还在进行之中。3月23日下午,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分论坛上,中央财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湖北省1990~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例,利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性检验和脉冲函数分析等方法,对城市化、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长期短期关系进行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存在为实现经济增长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现象,但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拉动作用有限,湖北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并未很好地协调发展;就房地产投资和经济增长来说,经济增长促进了房地产投资的增加,但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力较弱,城市化推动了房地产投资的增加,但房地产投资对城市化的推动效果并不明显。因此,确定合理的房地产投资规模对于使房地产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基于1999-2009年我国25个城市面板数据,对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技术创新和城市化水平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没有显现出来,但城市化水平、物资资本投资及技术创新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经济增长,并且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其中,城市化水平和物质资本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较高,而技术创新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并不明显。这一结论对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及城市化质量的不断提高,作为创新主体的人力资本对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日益加大.论文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试图对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已进入城市推动型的经济增长阶段,城市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轴心.国际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城市发展与服务业发展存在相关关系.因此,研究城市发展与服务业的关系,特别是探讨信息时代的现代服务业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可以促进我们认清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推进城市化进程,改变城市化滞后的状况,从而加快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金融的深化和发展有助于分散风险、促进贸易和刺激市场竞争。King和Levine(1993)通过构建内生增长模型,发现良好的金融系统推动了创新。金融业的高速发展,有助于资源分配和经济增长,这一点已经基本达成共识。通过改善法治环境、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并放松监管力度的方式,有利于金融行业的发展。从一个较长期的视角来看,强化正式制度对市场的保护,将会成为推动金融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可以划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财富驱动以及创新驱动。城市化过程的驱动机制是推动城市化发生和发展必需动力的产生机制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的总和。本文在分析技术创新的内涵、技术创新水平测度及技术创新绩效评估的基础上,论述了在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着与技术创新的互馈机制。分析了技术创新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并归纳了相关的经验模型。目前研究中技术创新与城市化的互馈机制及模型研究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科技创新对资源环境的束缚效应的缓解作用研究深度不够。从目前的仿真模拟来讲,基于系统动力学的SD模拟较多、以时间维度的研究较多。下一步应在GIS与CA模型以及SD模型结合起来,实现在区域空间上研究技术创新对资源环境效应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VAR模型对1978-2011年间中国FDI、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研究显示,FDI、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FDI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并且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是FDI的原因,研究还发现,经济增长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城市化水平并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城市化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负效应,但在长期中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省际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相关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省际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的差异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有着较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个别地区(如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与城市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的发展是由其他因素促成的;天津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接近极限,而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化水平仍然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对于落后地区来说,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更重于狂热地进行城市化.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研究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搭建数字经济发展测评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测量体系,通过对长江经济带2010-2019年相关指标数据的搜集,测算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对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的整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均衡,数字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针对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助力经济增长给出了管理层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首都经济圈城市化质量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阿特金森模型,构建了首都经济圈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分要素测度模型和分段测度模型,对首都经济圈城市化发展质量的阶段性特征、空间分异特征、分类特征、协调性特征做了总体评价。研究发现,2009年首都经济圈处于城市化发展质量优化和提升阶段;首都经济圈城市化发展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部京津唐地区最高,南部石家庄、邯郸地区次之,北部张承地区及保定、衡水地区最低的态势;京津地区经济、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高于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而空间城市化保障质量相对河北省各地级市较弱;北京市、天津市为城市化质量滞后型区域,环首都经济圈的承德市、廊坊市、保定市、沧州市为城市化速度滞后型区域,其余地市为城市化协调型区域。  相似文献   

12.
借助G IS技术,通过空间关联模型,对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和经济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关联性较弱,城镇人口呈高集簇分布。其中关中城镇人口和城镇化水平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大差异,同时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在空间上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针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发展趋势及空间关联性,提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1987-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结合联立方程和分布滞后模型,考察了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作用在短期内存在;从累积效应来看,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负面影响,同时经济增长对城市化也呈现显著的负面影响;从长期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并未形成。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回顾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基础上,对四川省1978—2007年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时间数列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验证等实证计量研究。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作用相对较强,但是,城市化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是明显。有必要加快四川省城市化发展水平,在分析四川省城市化发展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四川省城市化的对策和办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论文试图从中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吻合度或偏离度 ,来论述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否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 ;通过国际比较 ,论述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国际差距 ;剖析中国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原因 ;分析中国城市化策略的得与失 ,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障碍 ;从而 ,进一步论述遏制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是否可行 ,特别是作为长远的战略性策略是否可行。此外 ,文章还就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一定的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 ,研究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已有的研究理论和经验,采用VAR模型对江苏1980-2010年间人口城市化、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江苏的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间有长期的累积循环效应,但效应较弱;人口城市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提携作用较小;经济增长能带来产业结构的明显提升,但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波动和滞后的;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性很弱,甚至两不相干。  相似文献   

17.
Stimulating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rural and economically lagging regions is the goal of several federal and state highway program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highway investment as an economic development tool. A quasi-experimental matching method is us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interstate highways on counties which obtained links during the period 1963–1975 or are in close proximity to these newly linked coun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neficiaries of the interstate links in terms of economic growth are interstate counties in close proximity to large cities or having some degree of prior urbanization, such as a city with more than 25,000 residents. Rural interstate and off-interstate counties exhibit few positive effects.  相似文献   

18.
We document the one-way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ne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through the autoregressive distributed lag (ARDL) model from 2004 to 2017. Our results show that individual new energy consump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Moreover, the urbanization rat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volum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ll affect the individual new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short run. The outcome of the causality test reveals a one-way Granger causal relationship from individual new energy consumption to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urbanization rate, and from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volume to new energy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19.
《Economic Systems》2006,30(1):24-40
It is commonly believed that China began the socialist era as a very under-urbanized country relative to its level of development and that it has been eliminating this urbanization gap during the post-1978 period as a result of its economic reforms. Our re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 capita income and urbanization that underpins the conventional view suggests that China was not under-urbanized before or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form. Actually, China's urbanization gap appeared and grew in the late period of reform despite mass migration from rural to urban areas. This growing urbanization lag is mainly due to the slow pace in eliminating restrictions on rural–urban migration during a period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We call attention to this emerging urbanization lag as it entails significant economic costs in employment and retards economic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