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碳经济日益成为潮流,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我国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及低碳经济试点的建立,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本文着重从低碳制度建立方面来分析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日益成为潮流,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我国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及低碳经济试点的建立,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本文着重从低碳制度建立方面来分析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在我国刚刚起步,相应的行政政策和法规还不完善,低碳经济的立法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本文从低碳能源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法律体系的某些特点和不足,并对政策的配套措施与协调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发展低碳经济,企业应该倡导消费思维与行为的变化,要提高消费者的意识,倡导绿色行为,努力减少碳的排放;政府应该采取激励措施,并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指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攀升以及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化石碳等等常规能源的使用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和严重后果,在此背景之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产”、“低碳发展”等一系列“低碳”概念应运而生.当前“低碳”概念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电力市场自然也不会例外,而所谓的低碳电力市场指的就是电力市场在以往的传统增长模式之上,充分利用创新技术和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本文就针对低碳电力市场的设计与政策作出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在政策方面存在政策体系不完善、政策执行力度差等缺陷。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建立财税、技术等一系列的政策体系的支持,只有通过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低碳经济政策,才能有效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美国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减排压力,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在全球备受瞩目,两国虽国情不同,我们却能在某些领域结合自身实际适当借鉴美国的优秀经验。通过加强能源研发,提高我国能源自主创新能力。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契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节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安文  刘萌 《企业经济》2012,(1):176-178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低碳经济迅速成为发达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借鉴发达国家实施低碳财税政策的经验,对我国正确选择、实施低碳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构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低碳财税政策体系,从而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破解能源供应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财税政策作为政府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应受到特别的重视。通过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必要性,总结当前财税政策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涛 《价值工程》2010,29(20):7-7
本文从分析低碳经济概念的发展、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如何建设低碳社会等方面,论证了如何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能源结构的转型、能源效率的提高、消费方式的转型,使中国向低碳经济、低碳社会迈进。  相似文献   

10.
发展低碳经济、节约使用能源,对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能源消费在后石油时代的必然发展方向。本文首先分析从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内涵,从钢铁企业培育和提升低碳竞争力的系统结构视角,构建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理论构架。其次通过对宝钢有限公司和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从低碳技术创新、低碳管理优化和增加资金投入三方面可以提升当前我国钢铁企业的低碳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曹丽 《乡镇企业科技》2013,(24):159-160
近年来,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生态省"建设初具规模,太阳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得到大力开发,各地市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三大产业在低碳技术的支持下不断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后,却依然存在诸如:政策更新较为迟缓、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亟需提高、能源结构相对单一、碳市场没有得到足够力度的开发等问题,所以山东省要尽快出台低碳发展战略及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研发清洁能源、可循环、可再生资源来突破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2.
吴永立  郭荣华 《价值工程》2011,30(15):161-161
目前,河北"高碳经济"特征十分突出,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从财税政策角度分析,河北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需结合本省经济发展实际,在积极落实国家财税政策的同时,因地制宜采取具体措施,建立和完善支持河北经济社会低碳发展模式的财税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理论作为基本分析框架,论述低碳消费的经济学属性。研究结论为:低碳商品与一般商品具有完全替代性;消费者的低碳商品偏好程度对低碳商品与一般商品的相对价格具有强敏感性;调整二者相对价格比值,既可以影响低碳消费者剩余,也可以影响低碳商品市场的交换效率和低碳消费的外部性。该结论的政策意义在于:通过改变相对价格的机制设计,可以激励社会低碳消费,促进社会减排。据此,本文指出了我国低碳消费政策建设方向:政策设计要兼顾政策对象的经济效率和减排效率;政策设计中要加大针对低碳消费偏好的激励力度;应针对供需双方低碳行为外部性而设计补偿路径。  相似文献   

14.
刘颖  惠冰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7):74-80,101
面对全球变暖的客观现实,各国均已将城市低碳发展列入了国家战略议程.中国作为负责的大国,面对国内国际环境,也积极参与全球碳减排行动,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政策.但是当前城市低碳生态发展政策却存在着政策价值偏离、政策执行功利化、政策结构单一、政策评估不足等方面的误区,分析城市低碳发展政策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对于进一步...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3月1日,天津市正式实施机动车限行政策,在法定工作日,机动车必须按车牌尾号每周停驶一天。同日,天津市对近3000平方公里的生态区域施行最严格的永久性制度保护。记者从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自2010年7月天津市被列为低碳城市试点以来,天津市积极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培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低碳示范建设。2011年和2012年天津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值与2010年的1.622吨相比分别下降了5.18%和6.41%,天津市低碳发展的脚步迈得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和重工业化进程的主导阶段,能源消耗处于上升期.我们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找一条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权衡各类政策目标、谋求双赢的低碳发展路径.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的概述,简述了煤炭利用领域的低碳化途径,为煤炭领域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低碳城市的实践与体系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低碳城市建设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为中国城市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低碳城市包含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两个层面,本文通过分析低碳城市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机理,阐述了中国低碳城市的实践及制约因素,构建了低碳城市的五大支撑体系框架,即低碳理念、低碳技术、低碳金融、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提出政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和市民多主体参与,共同推动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煜华  张莉娜 《财会月刊》2023,(21):124-131
基于2005~2020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双试点政策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协同影响。研究发现:与非双试点城市相比,双试点城市显著促进了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与低碳城市单试点政策和创新型城市单试点政策相比,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双试点政策能够协同提升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而且先成为创新型城市试点再成为低碳城市试点能更有效地促进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双试点政策通过提高地区财政支持、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双试点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中更显著。研究结论验证了低碳城市建设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可以协同促进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对于未来试点政策组合和引导制造企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和重工业化进程的主导阶段,能源消耗处于上升期。我们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找一条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权衡各类政策目标、谋求双赢的低碳发展路径。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的概述,简述了媒炭利用领域的低碳化途径,为煤炭领域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20.
张皎 《经济界》2011,(3):33-34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与减排并重是低碳经济遵循的主要原则,技术创新是关键所在,提高传统能源使用效率、扩大可再生能源的生产与消费比重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因此,鼓励技术创新、提高能效、开发新能源也就成了制定低碳财税政策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