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揭示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规律,利用Cowell-Kuga算法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来源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得到了各种收入来源对收入差距贡献度的准确数据。研究发现,经济越发达,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越小。  相似文献   

2.
在现阶段,中国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城镇居民、地区之间、不同行业和城乡居民之间。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涵盖了全社会所有成员,存在时间最长;行业间的收入差又集中在城市不同行业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并到城镇居民收入之中;中国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地区,农村人口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地区差距实际上也就主要表现为城乡收入差。因此,研究中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最主要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关于导致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的讨论成为了收入分配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以天津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2004年3000户最新调查资料为样本,采用二种方法考察了城镇居民各人口特征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结果表明:职业及职务、教育程度和行业是当前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三大主要因素,三者合计解释了城镇居民总收入差距的40%以上。其中,职业及职务特征超过了行业,跃居成为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首要因素;教育程度的影响排在第二位;行业特征退居第三位。为此,调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控制两端,扩大中间”,即提高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控制高收入阶层收入的过快增长,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形成一个一个菱形的收入分配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库兹涅茨理论的基础上,对收入差距趋势进行了定性研究,给出了判别收入差距趋势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对辽宁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辽宁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在未来具有缩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山西省1978一2009年的有关统计数据,运用动态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进而导致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也在不断拉开,从长期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并无显著影响,但它与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之间有着显著的、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反映了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将会导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因此山西省政府应该加大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力度,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与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分析表明,第一产业增加值、失业率等是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显著因素。并且,从这些因素的变动趋势判断,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仍将会进一步扩大。因此,扩大就业渠道、大力普及教育、深化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是控制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具有明显的二元经济特征,现代工业发展迅速,而农业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城乡在经济水平上有着明显的差距,农村居民的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也相差甚多。养老保险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收入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本文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对养老保险与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养老保险覆盖率以及财政投入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长株潭“两型”城市群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至2008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3.31:1。若将城镇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和优惠折算成收入,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将达到6:1以上。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湖北省的经济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与沿海省份相比差距明显,周边的兄弟省份也是奋起直追,不仅如此,省内的不同领域、不同收入层次之间的差距也有拉大的趋势.本文对湖北省居民收入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未来两年的收入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的一系列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0.
收入分配、居民消费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东皇  沈坤荣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1):31-35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地高速增长过程中呈现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居民消费需求不振等问题。文章通过构建模型实证检验了收入分配、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其消费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显著地制约了我国消费需求的增长;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且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强于投资,扩大居民消费有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吴太轩 《乡镇经济》2008,24(4):49-53
我国目前存在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城市偏向的制度设计是其中重要原因。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改革、完善目前不公正的制度。  相似文献   

12.
华小全  马怀礼 《乡镇经济》2009,25(10):105-109
安徽省农民增收问题表现为绝对收入水平和增长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差距、与周边省市的区域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等。文章采用VAR模型分析得出: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民收入的格兰杰成因,农民工资性收入波动超过50%是由城镇居民收入波动造成的、农民经营性收入波动的贡献度达到30%。因此应通过改进国民收入分配、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构建城市反哺农村的新型城乡关系等方式,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宋惠敏 《特区经济》2011,(3):271-272
农民工经过近半个世纪城市的发展,内部差异性显现。突出表现在经济收入上的层次性分化,低中高收入农民工三阶层的产生以及各阶层文化构成、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主观认同等相关因素的差异。农民工经济收入分层化的存在为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城乡差距也日益增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自十五大以来,我国连续出台惠农政策,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费尽心思。本文以农村女性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特殊视角分析了在二元结构下女性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为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资源型城市攀枝花农村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本文分析了攀枝花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希望对于攀枝花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家征地补偿依然延续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使农民不能参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能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我国目前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源粗放利用,低效、浪费;吃子孙饭,透支未来;发展成果不能共享,利益分配不公,社会矛盾日渐突出。这都与现行征地制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转变发展方式,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根本上改变现行征地制度。  相似文献   

17.
杨扬  余壮雄  冯柏睿 《南方经济》2022,41(11):109-127
文章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基于个体选择的微观机制,考察了出生地规模对个体收入的时间效应、空间异化效应、代际传递效应和迁移效应;从出生地规模这一独特的视角,解释了收入差距持久性的成因。研究发现:出生地作为个体的初始禀赋对个体未来收入存在显著影响,出生地规模越大,个体的未来收入越高;这一效应伴随个体在出生地的成长时长增强,并依据不同城市的特征产生空间异化效应。另外,出生地规模不仅影响了个体的未来收入,也对个体的迁移行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个体的迁移选择又进一步引起了城市规模分化。具体而言,出生地城市规模越大的个体迁移概率越大,且出生地城市规模越大的个体越趋向迁移到比出生地规模更大的城市;而迁移个体的迁移次数越多,出生地规模的收入效应越强。基于上述出生地规模对收入的正向促进作用和迁移效应,家庭效用最大化的个体将趋于迁往规模更大的城市,这将引起城市规模分化加剧。文章证实了初始禀赋对个体收入影响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并为城市规模和个体收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刘梦琴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8):66-68,73
发展劳务经济是人口大省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重要选择。但是,劳务输出在给输出地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付出了很高的社会、经济成本,使输出地未来发展存在诸多隐患。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劳务输出地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劳务输出地一方面要把人力资源这一拳头产品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对回归的人力资源要正确引导、扶持,使之走向创业或再次就业之路。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ynamics of urban development of the Jakarta metropolitan region, called Jabotabek, from 1980 through the early 1990s. We focus on the rapidly changing spatial allocation of residences and business, finding that Jabotabek is following expected developmental patterns but faces special and some critical problems Population densities remain unusually high and urban development is hindered by very poor land market institutions—weakly defined property rights particularly for traditional low income residents, complete lack of active land use planning, and relatively low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s. Industry is rapidly suburbanising to take of advantage of low land prices and wages in suburban Botabek. With toll road construction east and west from the city, within the five-year period 1986–1991, Jabotabek moved from being a monocentric city where core city industrial activity dominated to a predominantly multi-centred city. These developments and implicit government policy have hurt small-scale industry, which ultimately will hinder the whole development process. Issues of spatial mismatch, where low income workers' residences and workplaces become inordinately spatially separated due to government policies in land markets, herald increasing problems of urban underemployment and social unrest.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China's city size and urban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on city productivity by developing a distinctive index based on global nighttime light data.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280 prefecture cities from 2004 to 2013 and employing dynamic system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and panel threshold model regression techniqu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city size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city productivity; therefore, cities in China still have the potential to expand. While moderate urban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can benefit city productivity, excessively concentrated urba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may impede the growth of city productivity. We also find that the level of labor income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impact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on labor productivity. Therefore, our results imply that city development policies should focus more on how to appropriately allocate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adjust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urban area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