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着重分析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新需求,立足国情,根据民生需求的一般层次模型,构建适合现阶段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政府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形成惠及全体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鹏 《经济管理》2007,(1):80-83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本文从公共财政视角分析了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现状与问题,认为我国公共服务供给存在财政保障机制不够、地区差异性较大、政府问公共服务事权划分不清等问题,并从政府职能回归、财政支出结构转型、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等角度提出了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关乎国家能否持续稳健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重要内容。因此,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阐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并归纳和比较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胡献政 《发展研究》2012,(1):110-112
基本公共服务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本文在分析福建省公共服务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先进省市做法与经验,提出"十二五"期间福建省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本公共服务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要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发达国家公共服务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新时期,完善社会治理,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和要求,以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均等化为重点,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和能力的现代化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本文着重分析了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三大理论基础:公共服务供给理论、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及其相关服务应该被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通过信息化应用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参与能力,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将信息化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是扩大内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和履行政府职能的需要,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当前,面需在以下三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0.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必须保障全体公民在享有满足其现阶段最基本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时的机会大体均等,受益结果大致相等,同时又满足公民的自由选择权。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包括了要实现人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能进一步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构建民生财政.着力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由建设性财政到建设性公共财政,再到构建民生财政,要求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构建民生财政.解决民生问题,下大气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群众共同沐浴民生财政的阳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刘捷 《发展研究》2008,(4):28-31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证人民群众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党的十六屑六中全会和十七人报告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在目前公共财政框架下缓解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与公共服务不到位、不均等矛盾的现实需求,也是实现社会基本平等、解决民生问题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制度安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亦提出,到2020年,沪苏浙要实现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目标,这一重大目标的提出是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利履行政府职能的需要,也是实现沪苏浙区域一体化最基本的目的和要求,沪苏浙区域一体化,首要和根本的就是实现其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是近20多年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改善的最主要动力,但随着政府财政能力的日渐充裕,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却逐渐成为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制约因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偏好的贡献度势头较好,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较快增长,成为了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的新动力.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并逐渐增强在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领域的责任,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偏好有可能会成为下一时期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的强劲动力.为实现"共享发展"理念,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加快构建更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以消除贫困为切入点进一步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5.
李立臻 《新经济》2013,(26):52-54
作为各级政府或部门派出的统一对外办理审批事项的“服务窗口”,实质上是各个派出单位的“形象代表”和“服务使者”,它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初级产物,又是探索政府“公共服务”的试验基地.为此,努力创建一流的政府服务窗口,使它能够切实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势所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企盼.  相似文献   

16.
面临地方财政纵向失衡的现实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构建财力协调的央地财政关系与转移支付制度将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文章立足于中国财政分权体制,在理论上对财政纵向失衡与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实证考察了财政纵向失衡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财政纵向失衡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存在负向直接影响,但能通过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产生间接正向促进作用,两者的总效应为负;财政纵向失衡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在不同政府竞争强度及不同财力水平下呈现出显著差异性;财政纵向失衡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研究结论为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改变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发展困境以及促进社会基本公共品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建了一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合成28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指数,然后采用基尼系数表征省域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并揭示其时空特征及演进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财政透明度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效应.结果 显示,财政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且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但财政透明度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促进作用具有异质性和非线性.内陆省份、财政透明度较低的省份以及新《预算法》实施后,财政透明度的提高更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财政透明度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促进作用会随着经济发展发生机制转换,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阀值后促进作用有所减弱.本文提供了通过提升财政透明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视角和新证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省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阶段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在回顾和总结现有关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包含基础教育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生态环境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服务等六个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了2011年我国各省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并对其呈现出的区域格局及区域差异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整体偏低,多数省区处于中低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分布格局上有所差异,但并不显著;我国省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外溢效应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工的角度,构建分工成本与分工收益的理论框架,分析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同时,构建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与分工水平的模型,并通过相关性分析证实公共服务能够通过提高社会分工程度来促进经济增长.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出发,建议把投资重点放在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上,以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易伍林 《江南论坛》2021,(11):10-12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如何推动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是学界需要思考的重大议题.近年来,共同富裕的话题在学界引起热议.经笔者梳理,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共同富裕的概念内涵;二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对策机制.就前者而言,有的研究者将共同富裕的内涵划分为收入分配公平、健康公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维度,也有研究者把共同富裕的内涵明确界定为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而对于后者,第三次分配则被一些研究者视作推动共同富裕的决定性机制,也有研究者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作为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