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增强城市韧性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回顾我国城镇化历程,城镇化质量并未与城镇化水平同步提升,韧性思维对于提高城镇化质量、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变既有对干扰及灾害事件的认知,强化灾害防控综合性、系统性和全过程性等方面.展望未来,城市韧性研究不仅要重视评估城市安全防灾能力,而且应加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判.为有效增强城市韧性,应从提高城市生存韧性和发展韧性两个维度入手,健全社区/村庄灾害防控机制,编制城市安全韧性规划,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进而保障新型城镇化有序实施.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自然环境及安全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韧性城市环境建设成为近年来全球城市发展的重点要求之一.以当代信息通讯技术为核心推动力的数字城市进程,一方面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为城市系统韧性带来一系列潜在的冲击与挑战.我国的韧性城市的研究和建设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数字化背景下的防灾系统构建迫切需要理念与技术的变革创新.归纳了近年来德国学术界对于韧性思维融入城市规划本土化路径的理解和建议,以达姆施塔特市为例,介绍了结合本土数字技术的韧性城市建设措施,包括跨学科和跨部门界限的整体规划方案和韧性技术研究项目、结合评估和监测的项目分类实施模式、以及多方督导的公私合作组织架构,旨在为我国的韧性城市研究和实践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有必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尺度的最高等级城市,具有超大人口规模、最高行政等级与领先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多样性、动态演化复杂性、人口与经济流动性使其可能面临的未知风险空前复杂,潜在影响和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越发显著,因而对韧性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现阶段,国家中心城市在韧性城市建设中主要存在规划不落地、体系不健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此应当前瞻布局,优化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加强经济韧性、基础设施韧性、社会韧性与制度韧性建设,从而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不确定风险,使城市系统在面对突发干扰时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相似文献   

4.
审视韧性城市理论的演变,梳理其发展脉络,凸显了韧性城市建设在我国城市发展战略布局中的核心地位。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人口规模巨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为推进中国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指引。借鉴国外韧性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我们能够创新适应本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韧性城市建设路径。这一路径涵盖提升城市治理韧性、拓展国土空间韧性、强化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城市工程韧性以及培育社会系统韧性等多个维度。  相似文献   

5.
城市韧性对城市安全发展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本文选取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新发展理念出发,构建并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重维度的城市韧性逻辑框架。同时基于此城市韧性逻辑框架,系统分析珠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并提出稳步推进珠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建设路径: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绿色美丽珠江三角洲,塑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深化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完成从服从到共生、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响应的转变,经历了"从属—融入—协同—引领"与经济建设四个不同阶段的关系变迁.而在这一过程中,针对各个阶段的城市问题和需求,国家提出不同的城市绿色发展理念,从卫生城市建设,到宜居城市打造,以及海绵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创建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提出了公园城市的理念,构筑了我国绿色城市新发展的宏伟蓝图.站在历史角度,回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从"生态统筹发展,绿地质量提升,公园体系建设,韧性载体营造,健康主动响应,文化贯彻引领,公园+模式提出,管理机制构建"八个维度出发,探究了新时代我国公园城市理念的历史逻辑与发展路径,为构建新时代应对城市问题,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公园城市新模式提供理论参考和专业支撑.  相似文献   

7.
当前气候变化和新冠疫情对我们的城市系统提出重大考验,韧性且健康将成为未来城市至关重要的功能特性.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来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升城市韧健水平,将会很好地维持这一特性.在对城市韧健内涵解读、概念辨析、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城市系统环境韧健、城市系统结构韧健、城市系统要素韧健三个维度出发,通过修正式德尔菲法确定了影响城市韧健水平的关键因素.通过研究城市系统韧健公式和城市发展韧力指数,提出城市系统韧健模型,对模型进行分解后,提出五大城市系统韧健提升途径.结合提升机制,构建了一套城市系统强健策略体系,以达成城市韧健功能目标,最后应用到北京韧性城市纲要中进行案例分析和解读.建议以城市系统韧健评价为抓手,对城市的不同机遇与挑战提出情景式的韧健规划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打破了原有的发展平衡环境,城市发展面临诸多风险,而韧性城市是总结反思灾害问题处理情况、在灾害和外部环境冲击时,能够通过基本特性、自我修复等方式,仍能保持城市原有的运行环境。城市韧性能够减少自然灾害威胁,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提升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能力,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社会主体协同不足,环保监督不到位,规划与实际不相符,智能融合程度缓慢,责任主体权重不清,制度体系不规范等问题,基于韧性城市理念,从培育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组织、制度韧性6个方面出发,提出城市发展路径和举措,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人民对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经营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等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热门话题.从文化角度探究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是我国的全新理念,是城市经济理论和实践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的延续、升华和深化,是城市文化实践的思维理念和城市文化理论研究的视角转换.  相似文献   

10.
杨帆  许莹  段宁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5):119-126
城市洪涝灾害的韧性治理是提升城市洪涝风险应对与快速恢复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当前城市洪涝韧性治理的相关研究多限于空间建设与治理技术方面,对城市洪涝韧性治理的组织管理体系、智慧化运营等研究较为少见.从当前城市洪涝韧性治理的管理碎片化、工作界面不清晰,组织协同低效化的现实困境出发,提出针对城市洪涝韧性治理的政府智慧化管理措施与运营机制完善策略,构建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结合、管理部门与建设部门合力、政府引导与民众创造互动的城市洪涝韧性治理模式.实现职能部门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全过程闭环精准管理,为我国城市洪涝灾害韧性治理的智慧化转型提供制度建设与管理模式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