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韧性系统发展测度——基于中国288个城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韧性建设是城市发展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的体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在研究文献基础上,提出城市韧性发展指数框架,并对全国288个城市的韧性系统建设进行了测评.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发展韧性发展存在系统建设及地区间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特别是文化韧性和社会韧性成为短板,西北、东北地区以及中小城市成为我国城市韧性建设的薄弱地带.结合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影响和挑战,就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韧性系统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激活文化价值、提升城市文化韧性,聚焦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优化社会治理、增强城市社会韧性,筑牢底线保障、增强城市环境韧性,深化品牌思维、建设城市形象韧性等.  相似文献   

2.
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有必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尺度的最高等级城市,具有超大人口规模、最高行政等级与领先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多样性、动态演化复杂性、人口与经济流动性使其可能面临的未知风险空前复杂,潜在影响和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越发显著,因而对韧性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现阶段,国家中心城市在韧性城市建设中主要存在规划不落地、体系不健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此应当前瞻布局,优化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加强经济韧性、基础设施韧性、社会韧性与制度韧性建设,从而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不确定风险,使城市系统在面对突发干扰时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相似文献   

3.
阐述的四个观点如下:第一,风险性(脆弱性)是现代社会和城市的一大特征;不确定性是现代城市灾害的另一特征,现代城市公共安全面临重大问题与困局。第二,安全与健康是城市发展的初心与使命;亟需高度关注城市公共安全和韧性城市的发展。第三,韧性城市建设迫切需要完善城市风险管理机制,毁灭性风险可能是"黑天鹅"或"灰犀牛";建立和完善基于风险管理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包括预警系统、预防系统、应急反应体系和恢复重建体系。第四,建设具有可持续特征的韧性城市系统工程;韧性建设与韧性治理已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韧性城市规划建设需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增强城市韧性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回顾我国城镇化历程,城镇化质量并未与城镇化水平同步提升,韧性思维对于提高城镇化质量、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变既有对干扰及灾害事件的认知,强化灾害防控综合性、系统性和全过程性等方面.展望未来,城市韧性研究不仅要重视评估城市安全防灾能力,而且应加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判.为有效增强城市韧性,应从提高城市生存韧性和发展韧性两个维度入手,健全社区/村庄灾害防控机制,编制城市安全韧性规划,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进而保障新型城镇化有序实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韧性”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外城市研究和政策实践领域关注的热点,而现有文献关于城市韧性构建模式的讨论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为更好推进中国现阶段城市韧性建设研究与实践,基于比较制度分析理论,通过全球代表性城市的多案例比较发现,城市韧性构建在不同制度条件下展现出不同的特点,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其核心区别。中国的“国家统合型”城市韧性建设模式是契合本国国情及本土制度环境的必然选择,同时也需要汲取他国城市韧性建设的有益经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韧性城市。  相似文献   

6.
《价值工程》2022,(16):30-32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多端洪水灾害发生频率大大提高,为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安全隐患。科学地构建洪水灾害下的城市街区空间韧性评估,是降低灾害损失、提高城市抗洪韧性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本文针对洪水灾害下城市街区空间韧性从本体健壮性、空间、功能满足三个维度进行了探讨,遵循科学、全面、系统、可操作和适用等原则,构建了城市街区空间韧性指标体系,旨在为洪水灾害下城市街区空间韧性指标体系构建提供理论基础,为以后提高街区韧性的具体应对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韧性概念提出以来,经历了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到演化韧性的发展,为灾害的治理和规划应对提供了指导.社区是城乡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灾害中的主要承灾体,如何在规划中融入韧性理念提升其"反弹"恢复能力是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关注的重点.现有研究多讨论各类灾害冲击下城市社区的韧性提升,对乡村社区关注不足.基于演化韧性理念提出社会联结、能力建设、灵活规划和系统创新四维社会属性的灾后重建规划策略框架,并以芦山县龙门乡灾后重建规划为例,分析揭示演化韧性理念在灾后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相关规划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8.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运营过程中,可能面临复杂的多灾种、交叉性公共安全风险。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安则新区安。建设韧性社区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打造韧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是创新和发展基层社会治理的必由之路。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视角,剖析韧性社区自适应、网络性和多样性三大基本特征,进而提出由"设施环境"、"成员自有资源"、"制度及组织环境"、"经济及公共服务"和"社会资本"组成的社区韧性资源系统。预测雄安新区未来"新建社区"、"搬迁社区"和"既有社区"的韧性资源特征,并从五类韧性资源的建构与整合入手,提出"基于城市微循环营造设施环境韧性"、"合理布局与统筹社区成员资源"、"智慧化监测预警机制和常态化韧性评估机制"、"加强经济韧性建设与公共服务的差异化供给"、"打造社区自适应能力提升内核"等雄安新区城市社区韧性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9.
审视韧性城市理论的演变,梳理其发展脉络,凸显了韧性城市建设在我国城市发展战略布局中的核心地位。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人口规模巨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为推进中国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指引。借鉴国外韧性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我们能够创新适应本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韧性城市建设路径。这一路径涵盖提升城市治理韧性、拓展国土空间韧性、强化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城市工程韧性以及培育社会系统韧性等多个维度。  相似文献   

10.
“单位制”社区作为我国特定时期的组织模式,在城市发展前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制度的转变,社区空间逐渐从单位组织中脱嵌,在现代化城市建设影响下形成了大量“后单位制”社区。此类社区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城市发展需求,产生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城市问题,存在较大风险。社区韧性是能够帮助社区自身对风险进行预警、响应和恢复的多种能力合集。首先,基于“后单位制”社区特征,从客观建成环境和主观能动性两个层面梳理现状问题及风险因素。其次,基于社区韧性理论和既有韧性评估研究,从社区资本和居民能力两个维度构建“后单位制”社区韧性评估体系,并运用组合赋权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再次,以哈尔滨市的3个“后单位制”社区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3个社区的韧性平均水平一般,居民能力得分略高于社区资本得分,存在物质资本冗余性不足,社区风险应对设施不完善及居民抗扰性弱的问题,但社区居民拥有较为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居民自治,具有一定的自组织能力。最后,从明确权属问题、社区空间微更新和社区居民公共性重建3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社区韧性提升策略。以期推动社区韧性理论在“后单位制”社区中的实践,并为同类社区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的起源,在于解决因城市人口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城市已经从单一的人口聚集单元向复合化、多元化的城市群演变。城市群的超大规模和高密集度,更易诱发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次生灾害,城市群在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时体现的防御举措值得我们思考。笔者对国内外韧性城市建设发展的经验和历程着手,提出从自检韧性、空间韧性、信息韧性、经济韧性和治理韧性五个维度来加强超大城市群的韧性建设。  相似文献   

12.
孙朋涛 《价值工程》2014,(18):106-107
城市肌理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演化的产物,是一个城市人文记忆和历史信息的载体,如何在城市肌理中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解读城市的人文记忆,构筑城市的美好未来,必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河西古镇开发中如何保护原有城市肌理,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做到保护城市的历史信息和风貌特征的同时,又能改善人居环境,使新的城市肌理能够"有机切入"原有肌理,成为一个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城市空间安全韧性是城市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通过对传统中医哲学"治未病"理念的再认识,认为"治未病"四个阶段的不同内涵"未病先防、欲病先治、既病防变、病愈防复",与城市灾害"发生、形成、发展、灭亡"过程存在内涵上的一致性.在分析城市灾害的具体特征与疾病特征对比后,提出基于"治未病"思想的城市空间安全韧性提升的思考,从未灾先防、欲灾先治、既灾防变、灾后恢复四个阶段,阐述了城市空间安全韧性建构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了城市空间安全韧性是随灾害演变过程动态应对的思路和原则,研究可为城市空间安全韧性建设提供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黄河滩区位于黄河下游宽河道段,不仅承担着黄河行洪滞洪的水利设施功能,还承载着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等多种职能,是一类特殊的空间地带。然而,不确定的洪水袭扰使得滩区往往面临基础设施水平低、社会发展滞后、产业竞争水平低等问题。韧性城市理论强调城市或区域在遭受侵扰后,城市系统自我调控达到新的平衡效果的韧性过程,这对黄河滩区的发展具有高度相关性。基于韧性城市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维度,首先总结出韧性城市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四个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从韧性城市的评估与韧性城市规划实践这两个方面,探讨了目前韧性城市相关研究与实践的进展;最后从韧性城市的表征、工作思路等方面,探讨了韧性城市理论对以新乡市沿黄地区为代表的黄河滩区空间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日趋开放的中国经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强劲的发展韧性是中国能够实现持续自主增长,进而拉动地区乃至世界增长的重要因素,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发展格局提供坚强支撑。  相似文献   

16.
1、引言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灾害主要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疫情灾害以及人为灾害等灾害。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密度提高,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城市灾害也显著增加。近年来,新的致灾因素愈加明显地威胁着城市安全,新闻媒体时常  相似文献   

17.
1、引言 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灾害主要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疫情灾害以及人为灾害等灾害.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密度提高,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城市灾害也显著增加.近年来,新的致灾因素愈加明显地威胁着城市安全,新闻媒体时常报道的城市灾害事件甚至已经成为了城市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我国灾后社会救助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针对当前灾后社会救助工作机制不稳定、责任不清等问题,通过对灾后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分析,查阅国外灾后社会救助的经验做法,提出我国灾后社会救助的制度建议,通过我国建立有效的灾后社会救助机制,使社会资源能够进行有序有效地安排,更好地应对巨灾风险,为遇到重大灾害后如何开展救助工作的研究奠定基础,为国家及有关部门的决策提出参考依据和政策充实。  相似文献   

19.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演进韧性理论适用于老旧小区不断发展和演进过程的复杂环境,契合老旧小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构建基层治理体系的改造目标,能够破解老旧小区所处的困境。研究基于演进韧性视角,以“小区韧性评估—演进阶段判定—更新类型识别—更新策略指引”的思路,从基础设施、建成环境、社区资本、组织制度四个维度构建老旧小区韧性评估框架,依据评估结果判定老旧小区的韧性演进阶段为单维释放、多维释放、全面释放、消亡重组四个阶段,并针对性提出专项优化、局部更新、整体更新和拆除更新四种更新类型。研究选取苏州市姑苏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内老旧小区整体韧性水平一般,专项优化和局部更新型占比较高,分别占36.44%和32.41%;整体更新及拆除更新型占比较少,分别占15.95%和6.97%。针对不同更新类型,进一步提出基础设施完善、建成环境优化、社区资本增长、组织制度健全等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城市社区韧性建设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环节。为探寻当前我国城市社区韧性建设发展现状,文章基于安全三角形理论构建城市社区评价体系,通过深度访谈法获取社区内一手数据,并利用熵权评价法对社区韧性水平进行评价,得出当前城市社区存在人员脆弱性差异较大、社区应急鲁棒性管理主体分散和应急管理缺乏针对性、科学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