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5.税收收入确认强调"形式重于实质"原则。与会计上在收入确认时注重"实质重于形式"(即强调收入的实质性实现,关注经济利益流入的可能性以及收入计量的可靠性)原则不同,税法在确认收入时往往采用"形式重于实质"原则,重"索款凭证"、"合同"、"结算手续"、"物的移动"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性强的"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对收入确认的范围、依据、时间等方面都作  相似文献   

2.
田特 《商》2014,(15):55-55
一、会计收入与计税收入的确认原则不同在会计处理过程中,会计所注重的是谨慎性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遵循收入的真实实现,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实现,同时也有些业务的确认计量需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经验界定,例如使用暂估价值入账。在税法的规定中,对于收入的确认计量问题上同样注重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但在其具体实施过程当中,需要相关会计人员运用经验进行判断的金额与时点被某些形式要件所代替。  相似文献   

3.
2010年FASB颁布了第17号修正案,首次对于销售商中普遍使用的收入里程碑确认法(Milestone method)进行了规范与讨论,并制定了确认的原则及披露的要求.修正案指出收入里程碑确认法对于销售商的不确定的销售条件、与未来服务具有重大联系的销售行为所相联系的收入的确认必须遵循的条件以及在报表中披露的要求.实质重于形式是收入里程碑法实际操作的重要原则.该修正案对于我国国内存在的特殊销售情况下收入的确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我国准则的完善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企业财务会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因为财务会计是用会计核算方法对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反映.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对外提供与企业的财产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财务信息,它的主要目标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为了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能更好地满足信息用者的需要.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提出了质量要求。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本文重点探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房地产企业收入核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会计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就是反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避免对交易的“严重歪曲”,所以“实质重于形式”应该成为我国会计思想的核心.本文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概念、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运用过程中具体表现及面临的相关问题以及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6.
张瑶 《商业科技》2008,(17):331-331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透明度,改善投融资环境,因而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的提高就显得至关重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国际会计准则》的一项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在会计上的运用非常广泛,本文浅析了新会计准则中资产的确认、资产减值的认定、收入的确认、非贷币性交易中换入的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等方面“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核算的对象也呈现多样化,在会计核算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就是其基本原则中重要的一项,它能为财务报表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也能准确真实地反映和记录企业的经济现状。但是,在会计运用中仍然存在与其他会计原则不协调、会计核算滥用、忽略法律形式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含义、在收入准则中的体现,以及对上市公司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收入准则中的运用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资产的确认、资产减值的认定、或有负债的确认、收入的确认、企业合并范围的确定等方面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9.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制度向国际化、规范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因而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一项会计核算基本原则,本文浅析了新会计准则中资产的确认、收入的确认、费用的确认、非货币性交易中换入的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等方面"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0.
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解决会计信息真正做到真实和相关的一条途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信息的披露等方面的应用,既能促使会计信息达到“决策有用性”的目标,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利用会计核算方式操纵利润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作用及其在核算制度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完善会计理论体系、反映“经济真实”的客观要求、顺应国际改革潮流、解决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四个方面论述了推出“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的历史作用 ;并就资产、存货、固定资产借款费用、融资租入固定资产、销售收入和或有事项等具体核算业务 ,说明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应用价值和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会计改革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会计改革的重大突破。克服了固定资产折旧不能按正确的标准确认和计量收入,不符合资产的财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导致资产不实;以及企业现金流量严重不足或变现能力差等弊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实质重于形式新会计原则,明确收入的确认原则和方法;非货币性交易的核算及企业合并政策影响等制度改革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挑战。会计人员只有提高综合素质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或有事项准则”对谨慎性原则给予了重新诠释与应用,并且充分体现了重要性、充分披露、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既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又体现了中国国情。该准则的颁布实施有助于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准确把握或有事项的确认、计量与披露。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以确保“或有事项准则”的正确实施。  相似文献   

14.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透明度,改善投融资环境,因而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的提高就显得至关重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国际会计准则》的一项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在会计上的运用非常广泛,本文浅析了新会计准则中资产的确认、资产减值的认定、收入的确认、非货币性交易中换入的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等方面"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5.
由于会计与税法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它们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和方法,规范不同对象。因此,在同一企业同一会计期间会计与税法之间在收入确认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企业应按会计处理规定确认收入,按税法规定计算纳税。会计准则从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原则出发,侧重于收入实质性的实现;而税法从组织财政收入的角度出发,侧重于收入社会价值的实现,二者对收入的确认存在很大差异,会计人员只有协调好两者的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及企业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正>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历史发展实质重于形式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于1970年发布的第四号公告“基本概念与会计原则”之中。在该公告中,APB认为:“财务会计应该强调事项的经济实质,而无论该事项的法律形式有可能多么地不同于其经济实质。”  相似文献   

17.
随着会计行业的不断发展,会计国际化进程的脚步也越来越快,如何更好地与国际化会计接轨,我们需要引进国际会计准则中适合我国会计发展的内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引入对我国会计核算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它的引入不仅弥补了会计理论原则的一些不足,同时对我国会计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小企业会计制度》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为根本出发点,对《小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资产、收入和长期借款的确认分别作了阐述,其中重点从融资租赁资产、自建固定资产、短期投资的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损益、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存货的跌价准备六个方面对资产的确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黄爱玲 《商业研究》2000,(12):100-102
“或有事项准则”对谨慎性原则给予了重新诠释与应用,并且充分体现了重要性、充分披露、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既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又体现了中国国情。该准则的颁布实施有助于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准确把握或有事项的确认、计量与披露。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以确保“或有事项准则”的正确实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企业日益呈现规模化、知识化经营趋势,通过兼并、重组、控股等资本运营手段,集团公司纷纷出现,企业间关系日渐复杂.关联企业之间为了达到调节利润、粉饰报表的目的,可能存在通过操纵关联方交易价格相互转移收入和费用、内部资产转让以及费用承担不符合配比原则、相互融通资金费用分担不合理等问题.这直接影响到集团公司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可能导致投资者决策失误.会计准则强调“实质重于形式上目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反映”,拒绝对关联方交易的“严重歪曲”,这是杜绝会计造假的基本前提.对于实质与形式不相一致的关联方交易,在会计核算时,必须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来处理.  相似文献   

20.
张雷 《财经论丛》2000,(2):62-65
赊销与委托代销均属信用销售方式,但性质截然不同。如何按照相关的会计原则对其收入进行恰当的确认、计量与记录,这是会计核算中的一个难题。本对不同形式的赊销和委托代销业务的特点,目前会计实务中确认,计量与记录其收入的方法,以及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核算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