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泰囧》的票房成功已然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一个热门"事件",而这一"事件"也引发了中国电影的新现状,那就是华语类型电影的电影语言已然有了不同寻常的变化。以《泰囧》为例,于2012年12月12号上映的华语电影在同档期中不算成本最高的一部,而突破十二亿票房的惊人爆发力却令人为之惊叹,《泰囧》的成功可以说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它在上映前期的宣传以及美丽的拍摄场景、实力强大的演员班底和影片上映之后的后期推广都让这部电影在一瞬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于2011年11月15日在中国上映的美国CG电影《丁丁历险记》,之前在世界范围内上映后,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上映后两周总票房为1.25亿美元,席卷了北美、欧洲电影市场,成为世界电影票房的冠军,并在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上映.《丁丁历险记》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导演彼得·杰克逊和斯皮尔伯格的全球电影市场号召力,在更大程度上来说,还是得益于原版漫画的全球风行.《丁丁历险记》的漫画诞生于1929年的比利时,由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创作,画作中的反战、人道主义立场使得这部漫画风靡世界至今,但是,由于埃尔热本人的对丁丁漫画商业化的极力限制,其在全球的知名度也不是特别理想,特别是在新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中,知名度并不是很高,这一点使得《丁丁历险记》在亚洲市场的票房并不是很理想,在中国,首周票房仅为381万元,不敌同期上映的《失恋33天》,这一问题是在很明显的代际文化交替中出现的,因此从《丁丁历险记》的成功与不足中就可以窥见一些电影传播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1972年,吉恩·哈克曼主演的原版《海神号遇险》,在当年造成了轰动效应,丝毫不逊于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这部经典海难片不仅是年度票房亚军,收入仅次于《教父》,更同时获得奥斯卡8项提名,并最终捧回最佳原创歌曲和最佳视觉效果两座小金人(《教父》提名11项,获得3项)。最难能可贵的是,在特效技术并不发达的上世纪70年代《,海神号遇险记》以其极度逼真的场景设计,为灾难这一类型电影,树立了全新标准,是当仁不让的先锋之作。  相似文献   

4.
席勒以为暴力是一种毁灭人性的力量,人性与暴力不相容,卡夫卡在他的小说《在流放地》指出,极权加技术使人丧失人性。纳粹集中营和卡夫卡笔下的流放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在凯尔泰斯小说《无命运的人生》中,集中营里的囚犯却没有丧失人性,他们用各种类型的“固执”,使自己作为人活下去。“固执”是他们对集中营的一种反抗,反抗暴力对人和人性的摧残,同时也证明他们是人,并具有人性。人性不是那么容易被摧毁的,这是小说想表达的一个思想。  相似文献   

5.
都说张艺谋擅长于商业运作,而当他的《十面埋伏》轰轰烈烈上映之时,老谋子本人恐怕也没有想到,他也会中招遭遇“埋伏”。  相似文献   

6.
现代官场小说中,以《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驻京办主任》为代表的一批作品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些作品以其对现实的高度关注、对权力本质的深刻洞悉、对人性迷失于官场的细微体察,刻画了众多真实的被异化的权力中心人物、权力边缘人物和面对权力重压苦苦坚守人性本真和善良的人物。文章从人性异化和人性坚守两方面,解救被异化的人性和呼唤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风靡全球的电影《哈利·波特》在我国上映,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有关哈利·波特的玩具在该片上映前一个多月就掀起了抢购潮,让商家狠  相似文献   

8.
李芬芳 《大众商务》2007,(10):24-24
风靡全球的电影《哈利·波特》在我国上映,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有关哈利·波特的玩具在该片上映前一个多月就掀起了抢购潮,让商家狠赚了一笔.如此简单的玩具引来大批哈利·波特迷前来争相抢购,原因就是哈利·波特玩具商家会借用社会"热点"做文章.  相似文献   

9.
关于利己还是爱人的问题,是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论述的。孔子在《论语》中相当细致地研究了利己与爱人的关系,这个议题广泛地涉及人们的现实生活。利己和爱人的问题,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人性的原则问题,这里涉及道德问题,也涉及到人的天性,受支配的是自己人生的信仰和观念受什么样的道德观念的左右。纵观人性,利己是人们行为的原动力;自利是人天性的动机和效用的美;自利也是一种自然平衡。  相似文献   

10.
军旅作家党益民军旅小说《一路格桑花》关注的是人性与社会,小说中既有对爱情、婚姻、家庭冷暖、国家利益的思考,也有对自我欲望膨胀导致的人性扭曲、价值变异的批判。小说通过写几个不同身份女人走西藏的故事,表达出对人性的审视和思考,彰显了在当代社会坚守善良人性的可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分析主人公“美国梦”幻灭的人性根源入手,揭示剧作者阿瑟·米勒在《推》剧中表现出的对20世纪上半叶美国社会中底层人物人性被异化这一严峻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本文的结语进一步指出剧作者向读者暗示的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至今仍未解决的悖论:以人性异化为手段谋求社会发展与社会发展应以谋求人的幸福为最终目的之间的悖论。这使剧作者对人性的关注达到了哲学的高度,也是该剧历经半个世纪常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在小说《金锁记》中通过对曹七巧人性丧失的描写 ,对人性物化和当时物欲横流的时代做了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正一直想看电影版《萧红》,也许是宣传不够,错过了它的上映档期。2013年的中国电影金鸡奖女主角颁给了电影《萧红》中萧红的饰演者宋佳,于是我到百度视频搜看了电影版《萧红》。电影《萧红》是为纪念萧红诞辰一百年拍摄的,我手头有一本王观泉先生主编、东方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怀念萧红》,书的扉页上有"谨以此书纪念萧红诞辰一百周年"。可见萧红并没有因为世事变迁、时光流转被人淡忘。  相似文献   

14.
《圣经》是西方文学创作的一个源泉,也是康拉德写作的灵感来源。《吉姆爷》一书中,康拉德从原罪主题、赎罪主题以及新生主题三个方面对圣经原型进行了阐释和创新。通过重现圣经的原罪故事,康拉德展示了人类的罪恶也突出了他对人性的关注和理解,他没有仅仅停留在接收惩罚这个层面上,而是把主题上升到勇于接受苦难,积极面对生活的精神层面,认...  相似文献   

15.
《寒夜》描写了抗战时期,一个新型家庭在社会生活重压下是如何破毁的.小说揭示了家庭破毁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因素,主人翁的悲剧说明,若要争取个人幸福,仅仅有家庭模式的变换是远远不够的.《寒夜》在叙说家庭破毁过程中刻画了人性的诸多方面,展示了"小人物"身上伟大的人性并张扬了女性意识.它反映了"中华民国"一代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命运,成为一部真正的"平民的史诗".  相似文献   

16.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者最富争议的一部小说。小说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它那直露的性描写,还在于它是劳伦斯作品中唯一一部三个手稿都正式出版的小说。现在读者通常看到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反复修改并在生前出版的最后一个文本。第一稿《第一查泰莱夫人》于194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第二稿《约翰.托马斯与简夫人》于1972年在英国首次出版。国内研究界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早已不陌生,但对这部小说的前两个文本却鲜有评论。本文着重比较了小说中重要人物克利福德在三个文本中的发展演变:他从第一稿中的博人同情的战争受害者变成了一个完全被机器异化的反面典型,成为冷酷的非人性的工业化象征。劳伦斯通过不断修改文本中的这个人物形象,更深入地揭露了工业化社会对人性的异化,表达了对和谐自然人性的倡导。  相似文献   

17.
东野圭吾的后期作品就一直在关注社会问题,《白夜行》更是以独特的手法揭露了当时日本的社会问题,引发读者对人性问题的思考。他作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用客观的语言描写了男女主人公扭曲的人格和阴暗的一生。文章基于内视角的叙事模式,从人性的自私、扭曲,心灵的孤独、挣扎,善与罪的冲突等,尝试解读东野圭吾《白夜行》中桐原亮司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他戏剧创作中的精华,通过对《哈姆雷特》中的母爱、《奥塞罗》中的情爱、《李尔王》中的父爱和《麦克白》中的权爱的阐述,表达了对人性弱点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母爱是托尼.莫里森小说的一贯主题。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宠儿》中,赛丝对宠儿的疯狂而扭曲的母爱,让人震撼,无法释怀。在其2008年出版的最新力作《慈悲》中,她再次成功塑造了一位崇高伟大却没有名字的黑人母亲形象。她们代表着千千万万的黑人母亲,通过对比莫里森的这两部作品,可以洞见扭曲社会制度下的扭曲人性和扭曲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金锁记》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独特的女性形象。曹七巧由于情欲得不到满足,导致了人性的变态,又因这变态的人性酿铸了几个人的悲剧。她先是“恋子”,逼死两房儿媳,后又“妒女”,拆散女儿的亲事。虎毒不食子,曹七巧身上存在着令人痛恨的一面。曹七巧这一形象是丰富的,她本该有着幸福的生活,她是封建社会制度,伦理道德的牺牲品,最后变成一个害人害己的恶魔。其本身也是一位受害者,在令人痛恨之外,她身上也有令人同情的一面。她是千万个遭遇相同的妇女的代表,有着类的意义。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出封建统治下的妇女的痛苦和不幸,她的不幸的遭遇对封建宗法制社会提出了控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