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选取2007~2015年9家上市商业银行的相关财务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检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方面产生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上市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对盘活存量资金、改善流动性方面发挥了显著的正面效应;在增加商业银行收入来源,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盈利能力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正面效应,而在提高安全性水平方面呈现了负面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银行间运行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摘要: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型的融资方式,将流动性较弱的信贷资产转化为可在资本市场交易的高流动性证券化产品,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和处置效率。当前,由于受到商业银行谨慎性以及宏观因素的影响,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存在一定阻力。基于Tobit模型,引入资产规模和金融深化度等系列变量,深入分析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微观因素。结果显示:具有较高不良贷款率和非利息收入、资产规模以及金融深化度较高的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小型商业银行出于安全性、流动性和经营效益等问题的考虑,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拥有更强的内生需求。有助于加强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了解,增强商业银行利用证券化产品缓解流动性的信心。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我国资产证券化稳步发展,商业银行广泛开展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本文研究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影响,并使用我国22家商业银行2012-2019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整体而言,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性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分样本的异质性检验中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国有银行经营稳定性,而非国有银行则与之相反。最后,本文从商业银行和监管当局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安丛梅  张虹  马强 《金融论坛》2021,26(5):18-27
本文以2012-2019年45家商业银行半年报数据为样本,实证考察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会显著提升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且在不同竞争压力银行中存在异质性影响.从微观视角出发,资产证券化是通过提升流动性水平、杠杆水平及非利息收入影响盈利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实施利率市场化政策条件下,资产证券化将明显提升银行盈利能力,这种正面影响在创新能力强的银行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银行经营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构建商业银行证券化融资行为动机的Logistic模型,选取国内2005-2014年间42家商业银行成功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良贷款率和资产收益率指标对资产证券化选择有显著影响,具有较低不良贷款率和较高资产收益率的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动机更强;短期内,资本充足率、存贷比可能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融资选择;长期来看,付息债务融资成本上升以及流动性管理压力逐步增大将成为驱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融资的直接动因。总之,资产证券化将会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重要的融资手段、资本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国商业银行2000—2015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并使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有利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下降。第二,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资产种类较多、规模较大以及盈利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开展证券化业务会导致其风险承担水平上升。而资本充足率较高、流动性较强的商业银行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会使其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下降。从研究结果看,中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会降低其风险承担水平,有利于其稳健经营。但从中长期看,中国未来的证券化业务规模将继续扩大,可能会导致标的资产信用级别降低。因此,监管当局应建立并规范证券化业务衍生链条以及信息披露机制,同时调整证券化资产的风险权重,以规范其正常运行,防止与实体经济出现脱节继而造成业务运行空转。  相似文献   

7.
信贷资产证券化既有利于银行盘活存量、提升资产流动性、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也有利于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历经多轮试点走向常态化发展,但在监管、法律、配套体系建设和具体操作层面,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结合通过中外比较分析得到的经验启示,提出商业银行进一步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现实选择和对于优化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健康发展外部环境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可能会提升银行风险承担,并导致资产流动性结构恶化,而这些因素构成了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潜在动因。本文以2012年信贷资产证券化重启后的银行数据为样本,研究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显著促进了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机制检验表明,主动风险承担的提升、资产流动性结构的恶化及资本充足水平的降低,是存款保险制度促进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渠道。进一步检验异质性特征,发现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主要促进了银行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并对全国性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本文不仅基于银行微观行为深化了对存款保险制度影响效应的认知,而且拓展了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视域,对进一步优化存款保险制度和资产证券化发展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银行资产证券化不仅能丰富金融市场的金融工具,为银行开辟一种新型的融资渠道,而且有利于银行资产质量的改善,流动性的提高,从而为增强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健性建立可靠的微观基础.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提出实现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必须合理确定资产证券化目标、组成资产池、成立特设机构、开展信用增级、培育证券化销售对象、改革证券业、制定相关法规、开放资产支持证券市场和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银行的数据,从"业务类型"和"底层资产"的视角出发,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对其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积极影响是降低了自身的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消极影响是加剧了自身的信用风险;第二,从"业务类型"来看,以"原始权益人"身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会对银行风险造成影响。以"承销商"身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则不会影响银行风险;第三,从"底层资产"来看,以"企业贷款"作为底层资产发行ABS产品,会对银行风险造成影响。以"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作为底层资产发行ABS产品则不会影响银行风险。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中国2011~2018年42家商业银行年度平衡面板数据,通过GMM动态面板回归和DID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短期影响机制和政策变量的中长期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初始阶段对不良贷款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信贷风险未得到真正剥离或转移,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银行可通过提升自身杠杆率水平、更多持有高风险的不良资产、扩大信贷规模等方式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银行经营呈现出一定的道德风险;中长期来看,信贷资产证券化由审批制向注册制转变、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政策变量对缓解和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2.
将资产证券化引入银行存贷收益模型,从数理角度证明了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对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并选取2012-2019年我国76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Sobel中介效应检验法,实证检验了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结果表明:首先,资产证券化行为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其次,资产证券化对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响呈现异质性特征,其中资产证券化对上市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效果显著,对非上市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及地方中小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效果不显著;再次,权益风险加权资产比的增加是资产证券化缓解银行风险的中介渠道,即资产证券化行为通过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比重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  相似文献   

13.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于银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选取我国16家上市银行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稳定性经营的影响,为商业银行稳定性经营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表明,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水平,而且可以提高银行的收益水平,从而达到稳定性经营的目的;同时,提出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新常态的发展标准,为未来银行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具有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资产结构、分散经营风险、提供资金流动性等众多优势,成为商业银行加强研究、积极拓展的重点业务.本文阐述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含义和发展进程,并就其现实意义做了深入分析,最后立足商业银行视角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罗煜  张祎  朱文宇 《金融研究》2015,484(10):19-37
本文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视角出发,探究银行微观主体行为如何影响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我们借鉴净稳定资金比例的设计理念,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行为纳入传统理论模型,刻画出两种流动性管理行为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效率的潜在影响及传导路径。在此基础上,采用我国50家商业银行2012年第1季度—2018年第2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我们发现,银行为提升长期流动性水平而进行的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行为,能够显著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但是,部分净稳定资金比例较低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调整非信贷资产结构的行为则有可能降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因此,在执行既有流动性监管措施的同时,关注与引导银行资产结构调整方式,对增强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扩大和备案制的实施,2014年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快速发展。本文在对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运作模式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并从银行角度和社会发展角度详细阐述了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意义。最后,本文结合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罗煜  张祎  朱文宇 《金融研究》2020,484(10):19-37
本文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视角出发,探究银行微观主体行为如何影响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我们借鉴净稳定资金比例的设计理念,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行为纳入传统理论模型,刻画出两种流动性管理行为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效率的潜在影响及传导路径。在此基础上,采用我国50家商业银行2012年第1季度—2018年第2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我们发现,银行为提升长期流动性水平而进行的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行为,能够显著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但是,部分净稳定资金比例较低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调整非信贷资产结构的行为则有可能降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因此,在执行既有流动性监管措施的同时,关注与引导银行资产结构调整方式,对增强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产生的金融风险及相应监管建议,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入手,在微观层次上,分析其对单个银行风险水平影响,在宏观层次上,分析其对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降低银行信贷监督水平,增强风险承担意愿,给单个银行的风险水平带来负面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产生流动性扩张机制,当外部冲击使投资者信心下降时,金融市场表现为流动性骤然波动;当外部冲击到来时,次级投资者将先陷入混乱,威胁金融稳定,甚至会传染至整个经济体系。最后,给出相应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我国49家商业银行2006~2016年的财务数据,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动因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动因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获取短期流动性是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动因,获取长期流动性的观点并没有得到支持。信贷风险转移和提高经营绩效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动因。然而,本文的实证结果并未支持监管资本套利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动因的观点,也没有发现资产规模对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决策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流动性风险、破产风险和信用风险三个角度综合考察银行风险,并使用中国60家商业银行2008~2014年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利率市场化及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业业务有利于缓解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但是会加剧银行的破产风险;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加重,同时存款利率市场化能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利率市场化会倒逼同业业务的发展并进一步降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但会扩大银行的信用风险和破产风险。为此,应将同业业务纳入统一授信体系,并适度计提存款准备金和拨备覆盖率;应促进资产证券化业务更快更好的发展,建立稳定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机制;要加强对同业业务资金投向和规模的控制与管理;金融监管部分之间应该加强协调配合,共同监管同业业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